福建人說話特點

篇一:外省人與福建人的經典對話

福建人說話特點

外省人:你是福建的?

福建人:YES

外省人:哇好遠啊

福建人:(沉默中)

外省人:“福建解放沒有?”

福建人:“沒有,我們上課的時候都帶着槍”

外省人:“你原來會說漢語~!”

福建人:“恩,來的時候在火車上剛學的。”

外省人:你們住窯洞嗎?

福建人:不,我們住深山。

外省人:“福建是不是在泉州?”

福建人:“恩,福建是泉州的縣會。”

外省人:“你的很多小辮子呢?”

福建人:“爲了上大學只好剪掉了!”

外省人:“你們還吃生肉嗎?”

福建人:“我們老大發明瞭燧木取火,我們吃燒烤。

外省人:“你是福建人啊?”

福建人:“是啊。”

外省人:“那你們怎麼來上學?”

福建人:“騎驢到北京後坐飛機。”

外省人:“那一定很久纔到吧?”

福建人:“習慣了,提前半年出發就行!

外省人:

外省人:“怎麼不騎馬呢?”

福建人:“在福建,騎馬都是窮人乾的事情,像我們考出來的,都是騎駱駝和驢的。福建沒有大學聯考,考試都是比賽射箭,一公里以外擺個牌子,寫上‘清華’,旁邊放一個‘北大’,然後一個人有三次機會。我

第一次射清華,第二次射北大,都失敗了。我就射了最後一個牌子“復旦” 。

外省人:“哦,這樣啊,你很有才。。。”

福建人:呵呵,其實我也沒那麼好,只是隨便考個‘復旦’而已。”

外省人:“你們少數民族結婚是一夫一妻制嗎?”

福建人:“不是的,我們每個男人都可以娶10個老婆。”

外省人:“不是吧~~~那你現在有幾個老婆?”

福建人:“我現在有12個老婆,等畢業後娶3個。”

外省人:嚇死了!12個還不夠多啊?怎麼還要再娶3個,你不是說每個男人只能娶10個嗎?”

福建人:“10個不算多,我想娶幾個就娶幾個,因爲我爸就是村長!”

外省人:“你們那邊過清明用去烈士墓上香嗎?”

福建人:“我們這邊沒有烈士墓,我只去上香祀祖。”

外省人:“那你們祀祖時也是燒紙錢和放鞭炮是嗎?”

福建人:“不是的,我們都是燒美元的,也不放鞭炮,我們都是往山下扔手榴彈的!”

外省人:“福建有電話了嗎?”

福建人:“福建沒有電話,我們都用手機。”

篇二:如何分辨福建人普通話口音

本人不是語言專家,不過對辨別方言卻有一番心得,甚至可以講出幾種方言的腔調(如漳州、潮州、臺灣、廈門、泉州、客家等口音),由於長期在外,與各地方的人接觸較多,一般情況下,只要聽對方講普通話,基本可以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如果是福建、廣東地區的再問一下姓氏,可以斷定對方具體地區(縣鎮)了。

福建地區的人講普通話很容易辨別,如“今天天氣很熱”、“豬肉”、

“人”,多數福建人說成“今天天氣很樂(le)”、“豬漏(lou)”、“棱(len)”,可以說,福建中北部及江西東北部、浙江人、上海人基本上把“r”的音讀成“l”的音;當然,這個“r”音,在漳州一直到廣東、海南地區卻發音很準,我猜想這可能與古代民族底層有關係,當時,漳州九龍江以北的福建、浙江等地屬於閩越族,而九龍江以南古漳州、潮州、廣州地區等地屬於百粵族(或南粵族),民族雖然大融合,但古民族底層的語音卻頑固地保留下來,就譬如泉州人和漳州人講普通話口音有些接近,都是閩南口音,不過細聽,還是很明顯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r”和“l”,漳州人與潮州人普通話口音也基本接近,特別是“r”的發音一致,漳南地區的雲霄、平和、詔安、東山、漳浦一帶講普通話很容易誤以爲是粵東潮汕、海陸豐地區的。

福州地區的口音特色就是鼻音比較重,福州、寧德一帶,有個口音很明顯,如“看一下”讀成“看一壓(kan-yi-ya)”,連江、長樂一帶“學校”讀成“學秀(xue-xiu)”。

莆田口音很有特色,發音時有捲舌的感覺,很好分辨,如“讀書”讀成“獨豬(du-zhu)”,講莆田口音除了莆田本地還有兩個地方,一是福清南部幾個鄉鎮,一是泉州北部的泉港。

泉州口音的普通話,分成兩種口音,一種是沿海的惠安、石獅、晉江,他們通常把“s”讀成“x”,如“石獅”讀成“習西(xi-xi)”,“日本”讀成“立本(li-ben)”,這種口音與莆田、福清、寧德一帶相像;內陸的南安、安溪、永春口音接近,通常他們把“沒有”讀成“埋有(mai-you)”等;北端的德化口音則接近三明地區。

廈門口音是個“混合體”,比較雜,融合了閩南

許多地方特色,不過一聽就是閩南口音,同安人與海滄人講話口音差別很大,很多人認爲廈門人與臺灣人講普通話的腔調很像,其實不然,臺灣人普通話口音偏軟,臺灣人的“r”的發音也與漳州一樣,廈門人“r”的發音仍然是“l”。

漳州口音也有兩、三種,“鹹水腔”的漳浦口音,把“吃菜”讀成“思賽(si-sai)”等等;沒有鼻音的薌城及詔安口音,把“漳州”讀成“詹州

(zhan-zhou)”,漳南的平和、雲霄地區把如“吃飯”讀成“出換(chu-huan)”,

“是不是”讀成“素不素(su-bu-su)”,與臺灣中南部本地人講國語口音最接近。

龍巖口音也較雜,客家、河洛、閩中都有,代表性還是客家口音,永定接近廣東一帶,通常把“r”的音讀成“y”的音,如“日頭”讀成“一頭(yi-tou)”,“人”讀成“鹽(yan)”,上杭、長汀、武平口音比較一致,新羅、漳平的河洛人普通話口音受閩南、閩中地區影響比較大。

三明地區主要有四種族羣組成,客家人、閩中(北)人、閩南人、外省(江浙)人,閩中人成分最高,大田、尤溪、德化普通話口音很接近,永安、明溪、三明市區較接近,寧化、清流、建寧、將樂、泰寧則接近江西口音,三明人多把“明溪”讀成“明漆(ming-qi)”、“尤溪”讀成“油漆(you-qi)”。

南平口音也很雜,延平區口音類於福州,建甌則有自己的特色,把“發錢”讀成“發情(fa-qing)”、“建甌”讀成“近甌(jin-ou)”等,邵武、光澤口音也接近江西口音。

寧德地區與福州較接近,鼻音都比較重。

由於非語言專業出身,標音只能以拼音替代,尚未能表達清楚。

篇三:福建人

天下第一難懂的福建話——福建方言之複雜是舉世聞名的,在這裏沒有統一的“福建話”,而只有具體的方言,這方言種類之多變化之多,使福建話十分難懂,也很神祕,外地人到福建,與福建人接觸,深感畏懼的就是語言障礙,一旦福建人說起方言,外地人頓時便會腦袋發憷,而福建人去外地,感到棘手的同樣也是語言,因爲福建語系與普通話太不沾邊了,說着普通話總是有股濃郁的福建味!福州人遇到廈門人,聽不懂廈門話,廈門人到了龍巖,也聽不懂龍巖話,連龍巖人去了與之相泠的永定,也聽不懂客家話,有時連福建人自己都能感到即使是在同一個語種的`人之間,有時也很難用方言交流,就像泉州人講話真可謂是聲嘶力竭,好象有人卡着脖子,他們把男人叫“打包”,女人叫“茶碗”,這一點很多不明泉州風俗的福建人都是聽不懂的!

福建人信奉一個處世原則:少說多做,注重實幹。他們自己很不喜歡侃談,也不太喜歡誇誇其談的人,對那種光說不幹的“天橋把式”,更是看不慣,這可能與福建方言太多有關,福建人相互間用語言交流比較困難,於是只能藉助其它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天長地久使人養成了這種重行輕言的習慣。絕大部分福建人不喜歡空談,他們比較沉默,話不多,顯得“內秀”,一般不願意在公衆場合眉飛色舞地表露自己,所以也難以成爲聚會的焦點人物。雖言語不多,但心如明鏡,內心深處自有他們的價值判斷與行動指針。跟福建人交往,剛開始也許會覺得“淡漠”,“不夠熱情”,其實福建人不是這樣,他們雖話不多,但他在實實在在的注意你,認識你,相互有了瞭解,彼此感覺投緣,感情自然就深了,這時你會對“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古話別有一番感觸。

許多人一說起福建人,第一感覺就是他們腦子活,會賺錢。的確,這些年,福建已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人們關注福建,也就是因爲福建是開放的,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意識滲透到了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砍價遍是例證。北方人買東西不喜歡砍價,而在福建買東西特別是私營攤點上買東西,不砍價簡直是不正常的。對於不懂砍價的顧客,福建商人會調侃着說:“傻的可愛。但要是娶老婆,可不能娶這樣的;嫁丈夫,也不能嫁這樣。不會過日子嘛!”

柔中有剛的福建人——福建北部與西部是山區,山區人比較質樸,直爽,東部與南部是沿海,海邊的人顯得更精明,刁鑽,但在總體上看,福建人的性格除了務實,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性——柔中有剛,他們雖話語不多,外表平和,含蓄,不咄咄逼人,鋒芒畢露,內在卻剛強,堅毅,執着。

在福建是找不到有名的白酒的,福建的服裝鞋帽在北方很有市場,但福建的酒在全國叫的響的卻幾乎沒有,目前在國人心目中印象較深的是中外合資的貝克啤酒。福建人比較喜歡喝啤酒和紅葡萄酒,它們度數都比較低,比較順口,在酒桌上,福建人勸酒也不那麼兇,能喝的,自覺多喝,不能喝的,別人也不會硬灌,彼此熟悉的朋友,邊喝邊聊,能者多喝,不生勸硬灌,卻有身心輕鬆,怡然自得之感,這便是福建人的含蓄。

福建素有“散文之鄉”之稱,幾十年來出了不少散文家,詩人,比如冰心,林語堂,郭風,何爲,舒婷,當今福建的幾家文學刊物如《福建文學人》《散文天地》每日都恩能夠收到不少散文詩歌投稿這似乎很能反映福建人陰柔,謙和的性格。福建的小說還創作不行,缺乏有震撼力的宏篇鉅作,在全國各省市中,福建的小說創作是很弱的,一般而言,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需要作者有駕弩時空的氣魄,如果人沒有這種氣質,自然是難以寫出長篇作品的,福建的閩劇,南音,梨園戲,都曲調柔美,清麗。

福建人謙和而不軟弱,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股韌勁,走進閩西,你可以充分感受到與客家人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和善好客,刻苦耐勞,懷德重教,讀書奮進的民風,可能與文化氛圍有關,在福建的歷史上,不僅出現過許多政治家,軍事家還出現了大批的科技文化名人。可能與文化傳統有關,福建特別重視、教育,福建的大學聯考連續數年在全國名列前矛,福建人讀書刻苦,做學問用功,這也是福建人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