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記冬季泡溫泉應該注意的事項

天冷泡泡溫泉特別舒服,但泡溫泉的學問你知道嗎?其實泡溫泉的時間、姿勢都有所講究,才能達到最佳保健效果。

謹記冬季泡溫泉應該注意的事項

不是熱水都能稱爲“溫泉”。

目前各地大大小小溫泉很多,“假溫泉”之說也很多。陳秀華說,並非“一汪熱水”就有保健作用。我國的《醫療礦泉分類的標準》規定,含有一定濃度的礦物質(每升水含可溶性固體1克以上),含有特殊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氡等),以及含有一定量的化學成分(如鐵、溴、氟等)的溫泉,纔對人體有醫療保健作用。

部分“假溫泉”的水源是來自山泉水或者地下水,用這種水源燒開的溫泉水或許還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當然也要分析水中礦物質的含量及成分。還有的酒店只是單純把自來水燒開當作溫泉水,這類的假溫泉沒有保健作用,只是泡溫水澡,頂多能舒解壓力釋放疲勞而已。

泡得越久,保健效果越佳?

陳秀華說,泡溫泉的時間不宜過長。泡的時間能多長要看水的溫度。34℃~36℃是微溫浴,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能平緩情緒;37℃~38℃是溫浴,能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皮膚緊張;39℃~42℃是高溫浴,能改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泡溫泉的時間以每次10~20分鐘爲宜,若是34℃~36℃的微溫浴時間可稍長些,高溫浴就絕對不宜超長。

因溫泉成分不同,在浴中的時間長短亦應有差異。如果溫泉的主要成分爲碳酸,應防止過多吸入碳酸氣,引起不良反應,故應隔日進浴一次或連浴2日休息1日,每次8~15分鐘。

並非所有感冒泡泡就好。

此外溫泉的花樣很多,確實不同的泡浴方式也會影響其功效。陳秀華說,瀑布浴可活絡筋骨、減輕痠痛,而坐浴可消除疲勞。冷熱泉交替的方式可加速放鬆全身。故常有人在溫泉和冷水之間輪換交替。

但是,泡熱水之後再泡冷水這種做法對於血管硬化或血管瘤的人羣是絕對禁止的,尤其溫度相差太多的話,不宜在短時間內相繼浸泡。這種做法對於體質虛弱者更容易造成感冒。由於在熱水浸泡的過程中血管擴張,毛孔舒張,容易造成寒邪乘虛入裏。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此方法易引起人體血管的驟然擴張或收縮,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者慎用。

許多人認爲,如果感冒了,泡泡溫泉利用溫泉的溫度可以幫助康復,是這樣嗎?陳秀華說,如果你感冒的症狀爲鼻塞流清涕、食慾減退、腹滿易飽脹等特徵,泡溫泉確實有一定的康復作用。但如果你有容易疲倦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則屬於氣虛者,並不適合泡溫泉。

酒後入浴易頭暈。

上溫泉度假村旅遊,有的人喝完酒後再泡溫泉,但並不合適。因爲溫泉的'溫熱作用會使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臟負荷過重,站立時大腦的血液較少,喝酒過多的易引起頭暈,發生摔倒的意外。

飽食後也存在這個問題。溫泉的熱度會刺激血液不斷往皮膚表面集中,抑制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抑制食慾中樞。所以,陳秀華建議大家飯前30分鐘和飯後一小時最好別泡溫泉。

此外,建議你在泡溫泉的同時多喝水,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防止體液過度蒸發導致脫水。

一、老了才養。許多人認爲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爲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纔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爲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飢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長期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牀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祕、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着,這樣對健康極爲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祕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着。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爲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藥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食品中的營養開始有了一種模式化的看法。提到某些營養素,一定會讓人們想到某種食品,而說到某些食物,也往往會讓人們想到某種與營養有關的成分。

比如說,一說到維生素C,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檸檬和橙子;一說到鉀,人們馬上會想到香蕉;一說到胡蘿蔔素,人們肯定會想到胡蘿蔔;一說到菠菜,馬上就會想起草酸;一說到芹菜,馬上會想到降血壓……

其實,食物的健康作用,是不能這樣模式化的。

很多食物的營養真相,會令我們十分驚訝!不信嗎?看看下面幾個食物營養價值的例子:

誰是食物中的含鉀冠軍

芋頭中所含的鉀,比香蕉多50%左右。事實上,所有薯類都是鉀元素的絕佳來源。只要把一碗大米飯換成同樣澱粉含量的土豆,攝入的鉀就能增加10倍!排尿量較大的人,如糖尿病人、腎結石病人、痛風病人、高血壓病人等,以及吃鹹味太重的人,很容易損失過多的鉀,吃薯類替代主食實在是個好主意。

其實,在綠葉蔬菜當中,鉀含量超過香蕉的比比皆是,比如菠菜、芥蘭、萵筍葉、空心菜、莧菜、紫背天葵等。既然中國人能吃到品種豐富的綠葉菜,又何必一定要和不愛吃青菜的西方人一樣求助於香蕉呢?

鎂對於強健骨骼、控制血壓都很重要,還被譽爲“抗壓力營養素”。不過一說到鎂,人們通常還是會想起香蕉。其實,它只不過是水果中的含鎂冠軍而已。幾乎所有的深綠色葉菜都是鎂的好來源,含量能夠達到甚至超過香蕉中的水平。理由很簡單:每一個葉綠素分子當中都含有一個鎂離子,所以顏色越綠,含鎂越多。

另一個鎂的最佳來源是堅果和種子類,比如吃50克西瓜子,就相當於吃200克綠葉菜的鎂。不過,綠葉蔬菜的熱量只有香蕉的三分之一,堅果類的二十分之一左右。所以,如果怕胖的話,吃綠葉菜補充鉀和鎂纔是最佳選擇。

一般都認爲番茄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佼佼者,其實,土豆中所含的維生素C比番茄還多!不僅土豆,甘薯、芋頭、山藥等薯類食品都含有不少維生素C。各種綠葉蔬菜當中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上都超過番茄。

青椒的確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冠軍,但它酸度較低,維生素C在烹調當中的損失比較大。儘管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只有青椒的三分之一,但由於澱粉對維生素C具有強大的保護作用,土豆在蒸煮過程中的維生素C損失很小。所以,如果用土豆做主食,即使不再吃其他的蔬菜水果,維生素C也能滿足人體的需要。過去北方人冬天吃不上蔬菜,很多人卻並不缺乏維生素C,因爲他們經常用土豆和紅薯作主食。

盲目補充營養,甚至過分片面的補充營養,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危害自身健康,具體表現形式有以下3種:

1、單一補:專門補充單一營養元素導致補充過量,產生過分的心理依賴性;

2、片面補:受某些不負責任廠家的宣傳影響,對於某方面的營養,不論其生產廠家及質量問題與作用,進行片面補充(其實所補的營養很多並不需要),例如片面的補鐵,補鈣等;

3、亂補:不明就裏,不知需求,見什麼補什麼;

以上現象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以上行爲不科學甚至會對人體造成因補充營養不慎而危害健康的情況。

食品化學分析也發現,許多純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有害物質。例如,生豆角中有溶血物質,發芽土豆中有毒素,某些魚類中含有胺等可能導致中毒的物質,等等,如果對這些食品處理不當就會發生危險。

小結

要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千萬不要只記住幾個所謂的“代表”,其實,很多食物的營養價值並不比它們差,只不過知名度較低而已。因此,健康的飲食不必拘泥於某種食物,最要緊的是各類食物的合理搭配。一種食物你不愛吃,完全可以用其他食物來替代。——這樣是不是會更輕鬆、更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