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爲主要內容,以敘事爲主要表達方式。那麼什麼樣的事蹟纔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通用8篇)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1

楊德品,男,漢族,家住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一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52歲盲人,眼睛裏只有黑色,面對重重困境,他卻依然昂首闊步,微笑着面對生活,勇敢地肩負着家庭的重擔,在黑暗中用超出血緣的孝愛親情書寫着人性光輝。

八個月大,從壩區到山區

1963年4月,楊德品出生在由旺鎮木蘭村的一戶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裏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正是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楊水榮、餘正英夫婦,由於夫婦倆先前生過幾個孩子沒到一歲就都夭折了,所以這次來目的是領養楊德品。就這樣,八個月大的楊德品被養父養母帶到了新家。

八歲患眼疾,雙目失明

一轉眼,楊德品來到新家已有八年,雖然當時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楊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還算開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楊德品對父母說他眼睛痛,父母當時就急了,連忙把他送到大隊聯合診所找醫生看,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太差,醫生看了之後也沒說出導致眼痛的具體原因,父母只好帶着楊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後,楊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個早晨,睜開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這才發現,這個可憐的孩子雙目失明瞭。雖然到了上學年齡,可是由於雙目失明,當同齡人都開心上學時,楊德品就只能在家裏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楊德品一天天長大,到了婚嫁年齡,可是像這樣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難,又有誰家的姑娘願意嫁給他呢?所以,至今楊德品還是孤身一人。他總說,上天還是對他好的,雖然眼睛瞎了,卻讓他健康地活着。

母親摔跤變癱,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親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12年的一天,家裏沒有做飯的柴火了,楊德品當時83歲的老母親餘正英就揹着籃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飯,由於年紀大了,在背柴火的過程中不小心傷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場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髖關節給摔斷了。由於家裏太窮了,沒得到正規治療,從那時起,母親餘正英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由當時已經80歲的老父親楊水榮照顧,父親到地裏幹農活時,總會帶着楊德品去,指導他做些簡單的農活。雖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倆幹完農活回到家裏,看到母親總微笑着看着他們,他們的內心卻是快樂的。他總說:“聽見父母笑,我就開心了。”

父親病逝,肩負起家庭重擔

,父親突然病逝,無疑給這個本來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親去世後,楊德品就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家裏、家外、照顧母親都由他一個人打理。

在村裏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楊德品常常在晚上12點以後去村裏的一口井裏挑水,從楊德品家到井邊必須經過一條進村公路,白天車多人多危險,所以楊德品只能選擇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臉腫。母親見了每次都哭,母親說他愛笑,儘管摔得很疼,可是楊德品總會微笑着安慰她說:“媽,不疼,不疼。”

提起幹農活,父親去世了,去地裏只能靠自己,所以楊德品只能在去地裏的路邊或是地邊放個石頭做記號,以防走錯。每逢雨水季節去地裏幹活,是最讓母親心疼的事。常常在地裏幹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楊德品就只能站在地裏任雨淋,他也想找個避雨的地方,但是由於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裏可以避雨。

11月份,家裏沒做飯的柴火了,楊德品就到離家1公里的地裏去砍長在地邊3米多高的核桃樹。連爬了好多次都沒爬上去,楊德品就在樹幹上砍了好多階梯,最後才爬了上去。他一邊摸索着一邊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腳的大拇指,由於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爲傷的不嚴重,所以還是堅持繼續砍餘下的樹枝。後來,有村民去地裏幹活,看到他在樹上,而且樹幹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訴他腳趾傷的很嚴重,他這才從樹上下來,去村衛生室包紮。在他腳受傷疼得厲害的時候,他也從未喊過一聲,在家裏,他依然像往常一樣,把每頓飯做好,端到母親牀前。

這次受傷後,母親很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去地裏,楊德品也擔心母親一個人在家裏,所以他們家的地上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母親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裏幹活的兒子說說話。幹完活,背上的母親再指引着兒子回家……

村民們都很感動,經常替他到地裏幹農活,他也懂得知恩圖報,經常幫助鄰居做些輕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剝核桃。

由於家裏太困難了,楊德品母子倆一年到頭捨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邊的菜地裏種了些蔬菜,他說自己種的蔬菜就夠他們母子吃了。他在地裏種的兩畝玉米收成還不錯,打算養上幾隻雞,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雞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雞。這樣,母親就能夠吃上雞蛋和雞肉了。

遵從母親心願,放棄住進養老院

鄰居們都說楊德品喜歡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從來不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始終保持微笑。

楊德品母子雖然納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難的情況讓大家牽掛,民政、殘聯等部門也爲他們安排了入住養老院,這樣母子倆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當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的時候,母親心裏卻不願意離開,她只想在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裏度過餘生。細心的楊德品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卻能感受到母親的焦慮,他不願母親爲難,微笑地婉言謝絕了大家的關心。他說:我看不見,我媽就是我的眼睛;我媽走不了,我就是媽的雙腳;媽在哪裏,哪裏就是家;我在哪裏,都不會讓媽餓着,生活再難,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這個目不識丁的盲人,因爲自強不息的精神,讓生命有了內涵;因爲善良,讓歲月溫暖而綿長。孝,或許就是面對困境微笑前行的依靠!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2

衆所周知,西寧營業部一直擔負着旅客貨物發送,大宗貨物批量運輸的工作任務。每天迎接的是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旅客,各個年齡階層,夾雜着天南海北口音奔波的人羣,大家來到車站,把來自青藏地區的特色產品寄送給他們的家人、朋友。那麼如何做好與這些旅客的溝通,讓旅客安心的將貨物寄送出去,是考驗營業部導巡員的一項重要任務。

都偉明同志在作爲導巡員的工作期間,兢兢業業的完成了本職的工作任務,除此之外她還做了很多大量額外的工作。

一、業績顯著,工作成績有目共睹

每有旅客相來諮詢,都偉明同志都會熱情接待,詳細介紹服務種類,資費標準。把旅客當作家人,細緻耐心的解答旅客的疑惑和不解,積極引導客戶辦理快遞業務,有時客戶通過了解,還會主動辦理高資費時限、高鐵業務。同時,因爲廣泛的接觸客戶,對客戶信息的收集和掌握也相對到位,對後續的產品銷售做到了基本的鋪墊。當然,用服務來感動客戶,用赤誠的心爲旅客服務,一直是西寧營業部的標準。

二、尊老愛幼,身體力行幫助旅客

有時碰到年歲較大的旅客,都偉明同志都會主動幫助搬運貨物。有一次,一位老大爺打算寄送60公斤的貨物,由於是一個大件,搬運起來十分不便。恰時,所有的裝卸師傅正在忙着裝卸貨物。這時都偉明同志剛好旁經過,瞭解到老大爺的困難後,都偉明同志二話沒說,推着板車幫忙搬運起來,作爲一名女同志,特別是一名剛生育完處於恢復期的母親,搬運這件貨物的困難可想而知,正是設身處地的爲旅客考慮,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精神信念支持着她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

三、同甘共苦,積極主動協助同事

隨着營業部業務量的增長,制票窗口的同志要對大批貨物進行信息錄入,工作時間的延長是常有的事情,往往這個時候也是旅客寄送貨物相對較多的時候,都偉明同志作爲導巡員,這時也會主動協助制票窗口的同志進行工作。經常性的加班有時也會造成家人的不解,但當她面對家庭和工作的選擇時,她仍然選擇了工作。

當大家讚揚都偉明同志的時候,她總會說,這沒什麼,都是我應該做的。一種淡然處之的心態,一種甘於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就這麼在營業部紮下根來。作爲我們一線職工來講,我們的工作是光榮而艱鉅的,光榮而在於平淡,艱鉅而在於漫長。但就是因爲像都偉明同志這樣的許多同志的默默奉獻,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爲公司既好又快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中鐵快運西寧營業部的全體同仁一起加油,向都偉明同志學習!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3

在大彭實驗國小三年級三班,有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她雖然不是很漂亮,但卻有着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她個頭雖然不高,但卻有着一股執着向上的追求,她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有着一腔勇於負責的精神,多年來在老師和父母的教育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她德、智、體、美、勞得到了全面發展,成了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她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擔任所在班集體的班長,在老師的關愛下得到了鍛鍊和成長,出色的表現和真誠的付出,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學們的信賴、家長們的喜愛——她就是三年級三班的族彤彤同學。

她勤奮好學、品學兼優、樂觀向上。從踏入國小校園連續三年來,先後多次被評爲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少先隊員,還多次在繪畫、書法、運動會等活動中獲獎。

她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有人說,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族彤彤同學有一顆潔白無暇、善良真誠的心靈,她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在家裏,對待親人,關注親人的冷暖,經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打掃衛生,摘菜洗菜、洗衣服,讓親情其樂融融。對待鄰里,她文明禮貌、與人爲善,休息時間絕不會製造噪音影響鄰里的休息,深得鄰里喜愛。在學校,她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對於困難同學,她總是樂於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爲樂,真誠奉賢,有時同學忘了帶課本回家,她知道後總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對於學習上的後進生,她也是及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對於博大複雜的世界,她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小小心靈裝滿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她有一股執着向上的追求。“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源泉,族彤彤同學的身上有着一股強烈“向上”的追求。她追求思想向上。從呀呀學語到接受家庭啓蒙和幼兒、國小教育,初諳世事的她就一直在追求着思想的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個好學生”。她尊敬長輩和師長,團結同學,遵守校規校紀,對人講禮貌,自覺遵守國小生行爲規範和社會公德,深得鄰居、家長、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進入國小校園不久,通過學習,當她知道了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的先進組織後,她每時每刻就把自己置於組織的約束之下,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少先隊員的先進性;她追求學習向上。對待學習,她一絲不苟,並有一股可貴的鑽勁兒和韌勁兒,語文、數學、英語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追求全面發展,她興趣廣泛,除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她還特別喜歡看書、繪畫、體育和音樂。

她有一腔勇於負責的精神。在學校裏她力爭成爲老師的好助手,同學們的好服務員。族彤彤同學從國小一年級開始當選爲班長,自當上班長那一天起,她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一份責任。一年級時她管着教室的鑰匙,爲了讓同學們能夠提前進教室,她總是比其他同學提前到校,放學後最後一個離開,不論是颳風還是下雨,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她常年堅持,從沒有失誤過一次。在各項活動中她總是積極參與,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爲班級贏得了很多的榮譽。因爲她是班長,勞動時她總是搶着幹最髒最重的活兒,從不偷懶,也不會拿出班長的架子只指揮別人幹,下課後同學們休息她卻還在忙着收發作業本。有同學不守紀律了,她會及時給同學們指出來。有同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了她要耐心輔導,連放學後還有同學甚至是家長找她問這問那。對於這些,她沒有半句怨言。

她愛學習、愛思考、勤於實踐,堅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並且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瞭解社會,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她善於觀察,勤學好問,根據自己的想象,經常在家制作一些小東西,種植一些小植物,實踐讓她吸取了甘甜,擁有了豐潤,豐滿了羽翼。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4

李黎明,男,1998年12月退伍後,他被分配到林業處蒼石林場工作。

李黎明是個踏實敬業的人。2000年初,林場安排李黎明到條件異常艱苦的牛肺溝護林,負責守護9780畝林區的3百多萬顆林木。這日行一趟的“必修課”,他是用雙腳徒步走完這40多裏的崎嶇山路。18年來,他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地走了46萬多裏,相當於沿着中國陸地邊境線走了近10圈。

李黎明是個任勞任怨的人。李黎明值守的護林點位於林區深處,交通相當閉塞、條件異常艱苦,糧食蔬菜通常隔一段時間往山裏背一回,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肉,夏天就喝溪溝水、冬天則嚼野坡雪。剛剛度過39歲生日的李黎明,卻是一個頭發花白、滿臉皺紋、有點駝背的“糟老漢”。儘管如此,李黎明卻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李黎明是個一心都只在工作的人。護林點不通車、不通電,甚至沒有廣播和通訊信號,最近幾年,護林點逐步覆蓋了廣播信號,李黎明的生活中才添加了一部半導體收音機。上任之初,從護林點到最近的汽車站要走36裏山路。他常常要十天、半個月才能下一次山,到了防火期更是要4個月都不能下山。婚後的.13年裏,他下山回家的時間累計不超過2年,有9頓年夜飯都是在護林點裏吃的,快9歲的兒子至今還常常錯把這個很少回家的爸爸叫“叔叔”,每每到這時,這個平日裏堅強的漢子都要忍不住流下淚水。

李黎明是個認真到“較真”的人。牛肺子溝林區溝深林密、資源豐富,是不少想發歪財之人“惦記”的“肥肉”。之前,林區內亂砍盜伐、偷挖山苗現象時有發生。李黎明到任後,這個“缺口”就被堵死了,也因此斷了一些人的“財路”。有人找過他,求他“睜隻眼、閉隻眼”;也有人勸過他,讓他多想想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沒工作的實際困難;甚至有人罵過他、誣告他、打過他,可他一律“不開竅”。時間久了,他又多了個外號——叫“黑臉包公”。

有一次,李黎明巡山時發現了盜伐分子留下的車轍和拖痕,爲了將保住國家財產,他在來不及向上級報告的情況下,隻身一人循着印跡展開追蹤,翻山越嶺幾十裏,渾身汗水溼得精透,終於追回了被盜林木,就連落網的盜伐分子都只能無奈地說:“遇上這麼個拼命三郎,我們只好認栽了!”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5

對隱患把關嚴

6月,上萬名鐵路建設者集結在內蒙古額濟納至新疆哈密之間的大戈壁上,短短18個月,他們要在這“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生命禁區,修建延綿600多公里的鐵路。時間緊迫、任務艱鉅。剛剛被任命爲安全質量部部長的王鎮一頭扎進大漠戈壁,沒日沒夜地忙碌在現場,不厭其煩地組織克缺,全力以赴盯控施工安全,決不放過絲毫安全隱患。

一次,一個施工隊承建的15個涵洞基礎墊層厚度比標準少了幾毫米,施工負責人認爲差得不多沒關係,而且戈壁灘上乾旱少雨,不會有問題。可王鎮不聽對方辯解,毫不留情地下發了處罰通知書,要求立即返工整改。還有一次,他在檢查中發現一個橋涵牆模板放偏了,現場十幾名施工人員都說看不出來。可王鎮卻偏不信,經過反覆測量確認,模板果然偏移了2毫米。由於王鎮工作精益求精、敢於較真碰硬,一些職工戲稱他爲“黑臉包公”,後來這個綽號竟隨着一張張檢查通報傳遍了整個額哈線。

在額哈鐵路建設期間,王鎮帶領安全質量部檢查發現各類安全質量問題12781個,下發檢查通報30餘份,因爲個別嚴重問題,還給施工項目部上級單位發公函15次。

對自己要求嚴

“黑臉包公”王鎮不僅對工程質量要求嚴,對自己要求更嚴。工作中,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無怨無悔地付出着、奉獻着。

去年10月,額哈鐵路進入收尾的關鍵時期,一場大雪卻不期而至,想到前期的問題整改肯定會受影響,當時身患重感冒的王鎮着急得整宿沒睡着覺。爲了不給整體進度拖後腿,第二天天剛亮,他顧不上吃藥就到工地殺了個“回馬槍”,看看施工現場的情況。不料,許多人覺得天氣惡劣,理應進行休整,可王鎮卻毫不讓步,硬是“盯着”施工人員熬了個通宵把剩下的問題解決了。

通過這件事情,王鎮意識到日常管理存在不規範問題。於是,在施工分析會上,作爲領頭人的他做了檢查,主動承擔了責任,並在隨後幾天連續加班加點,帶領職工們制定出《冬季施工作業指導書》,規範了作業標準、明確了管理職責,使冬季施工更加安全有序、質量可控,受到了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呼鐵局質量監督站的一致好評。

對家庭虧欠多

因爲一心撲在施工現場,王鎮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心中滿是對家人的愧疚。女兒去年剛滿13歲,正是最依賴父親的年齡,可連升學考試的時候都沒見到爸爸,一打電話就怪爸爸不回家;同爲鐵路職工的妻子,工作雖然沒有丈夫那麼忙,但因年近50,工作和家庭一肩挑,已經明顯力不從心。爲此,王鎮曾不知多少次對妻子說,等額哈鐵路通了車,就申請回呼和,把這些年欠娘倆的都補回來。可眼看着火車開進了茫茫戈壁,王鎮依然很少回家,因爲他又要奔向新的戰場,對家人的承諾再次成爲泡影。

然而,對於王鎮來說,屢屢食言固然有愧家人,但一想到額哈鐵路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大放異彩,他覺得心裏一陣陣溫暖。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6

接受記者採訪時,48歲的卞春敏坐在輪椅上侃侃而談,談她已經完成的、正在努力的和期待達成的夢想。卞春敏從1歲半那年身患小兒麻痹症致殘後,人生被緊緊限制在輪椅上,但她說:“我希望人們忘掉我的輪椅。”眼神簡單而誠摯。

卞春敏有個用了許久的網名——“太陽花”,在生活中,她就像這個名字的含義那樣,始終努力面向陽光。

幫殘友,助萍水相逢者走出陰霾

“我的殘疾人朋友裏,有的是像我一樣幼年患病,有的則是出了車禍導致殘疾,然後就一輩子走不出房間。我覺得幫他們走出陰影不只是一個人的解脫,也可以幫他們的家庭有所解脫。”卞春敏說。

卞春敏喜歡交朋友,熱情大方的她在路上遇到肢殘人士,都會跟對方笑笑打招呼,聊幾句,交換聯繫方式。去年,卞春敏在常府街上一家藥房買藥時,聽銷售人員說附近也住着一名經常買藥的殘疾人,便向店員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如果她再來買藥,麻煩你把我的號碼給她。”卞春敏再三囑咐店員。

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的樑女士,就這樣與卞春敏成了朋友。當時樑女士住在太平南路,一間十多平方米平房,一樓朝北的房子裏常年不見陽光。車禍後,高位截癱的樑女士就一直獨自住在租來的這個房間裏,只有鄰近的妹妹會不時來照看。

相識後,卞春敏感到樑女士一直沉浸在五六年前車禍帶來的痛苦中無法自拔,不願出門社交,更害怕跟人交流。當時,卞春敏參加了一個殘疾人組成的文體組織,每個週末都會在玄武湖畔舉辦活動,一羣殘疾人在一起歌唱舞蹈,卞春敏便也邀請樑女士一同前往。

“第一次是我陪着她一塊過去的,她是意外殘疾的,心裏一直不好受。”卞春敏告訴記者,後來樑女士在活動中交了不少朋友,並結識了現在的丈夫,一家人回老家開了個小餐館,生活有了很大改觀。

撐團隊,想做“最有良心”的家政服務

卞春敏擁有一家名爲“起旺”的家政服務中心,從2001年創業至今,現在仍爲20多位健康人和殘疾人提供工作。“起旺”歷經多個業務,最終確定了專攻水電領域。卞春敏的丈夫也是殘疾人,雖然失去左臂,但卻是個水電好手,能把整個團隊帶成“專家”。

卞春敏開玩笑說,“起旺”蹚了一次“渾水”,水電領域收費標準浮動很大,“水分”也不少。她聽說一個朋友家中浴缸漏水,找人過來砸浴缸、重新做防水等花去5000多元。“如果是我們的工人去做,同樣的工程量可以便宜一半,兩三千就足夠了。”卞春敏介紹,“起旺”其實賺不到什麼錢,但她願意將這個團隊支撐下去,“不少工人都是在我創業的時候就跟着的,一晃10多年,沒有‘起旺’,他們可能就要失去養家餬口的工作。”

卞春敏還有個“野心”,她想把“起旺”做成南京“最有良心”的家政企業,讓顧客掏錢時覺得物有所值。同行裏,不少人過一兩年就會改名換營業執照,有的是爲了逃避事後的“保修”責任,但“起旺”自成立起就沒改過名字。平時卞春敏從不打“悲情牌”,憑着過硬的業務水平和公道的價格做出好口碑。

“我們不希望被歧視,也不需要特殊的照顧,大家公平競爭就好。”卞春敏說,“我希望人們忘掉我的輪椅。”

“因爲心懷感恩,所以我寬容、堅韌,並不斷進取”

一個十幾釐米高的臺階,對健全人來說,腳一邁就過去了,但對於肢殘人士來說,這就是個一輩子都跨不過去的坎兒。從1歲多患病以來,不知道“走”是什麼滋味的卞春敏對此也有“切膚之痛”。

面對這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卞春敏不斷地呼籲,希望有所改觀。

“我從1985年開始嘗試獨自走出家門,當時南京只有中央商場的一樓我的殘疾車能進。到今天,大街小巷,高樓大廈,無障礙通道遍佈。我深切感受到了社會的進步。”卞春敏說,“我每一次出遊,都有很多志願者無私相助。這些人有的是健全人,有的也是殘疾人,大家互助互愛。我們在景區,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也會熱情幫助。正是這些大愛,纔是我們走出家門的力量源泉。”

“所以,我感恩我的朋友,他們用心呵護我、幫助我。我感謝我的工人,他們抵制了很多的誘惑,堅守着做人、做事的底線,既不欺詐客戶,也不隱瞞我什麼,和我一路走來。”卞春敏說,“因爲心懷感恩,所以我寬容;因爲心懷感恩,所以我堅韌;因爲心懷感恩,所以我不斷進取。”

近來,卞春敏正在申辦一個民間非營利機構,“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把對社會的感恩落實到行動上。”她說。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7

李桂樹,男,48歲,徐州黃山外國語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多虧了李校長,是他苦口婆心勸導我的孩子,讓他浪子回頭,重新走上求學之路。不然的話,孩子可能就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還有可能進監獄……”這是黃山外國語學校一位學生家長的肺腑之言。辦學12年來,校長李桂樹贏得了家長的廣泛讚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在竭力將民辦教育做至極致!”李桂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參加工作以來,他沒有一個休息日。他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曾獲得市優質課評比第一名,江蘇省骨幹教師。他承諾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輟學。他組建“李桂樹愛心工作室”,成立“心靈驛站”,專門幫扶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困境學生。建成全國首個校園內的“好人園地”,帶出四屆全國、省、市美德少年,讓“好人文化”在徐州發揚光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黃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道路上,開闢了一條獨特的創新之路。爲此,《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都相繼作了報道。

用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走進黃山外國語學校就能找到校長李桂樹,因爲這麼多年他都吃住在學校。

徐州黃山外國語學校是一所民辦國中,2004年開始對外招生,迄今已經辦學12年。“2003年,我被公派到美國留學一年,回國後開始創辦這所學校。”李桂樹說,他曾在徐州和蘇州多所學校任教,對公辦、民辦、蘇南、蘇北以及國內、國外的基礎教育都有研究,特別是對國中英語教學有自己獨到見解。“我想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想法都用到教學中去,給孩子傳遞有益的學習方法。”

建校之初,沒有生源,他挨家挨戶去求;沒有資金,他籌資、藉資、融資、墊資,硬是建成了擁有3000萬固定資產的校舍。“第一年,全校只有127個學生;現在已經達到2000多人了。”李桂樹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不識字。因此他願意這輩子投身教育,並且竭力將它做到極致。

12年減免、資助學費600萬元

不讓任何一個想上學的孩子因爲家庭貧困而輟學,這是李桂樹對自己的要求。該校八年級學生王曉就是他“請”來上學的。王曉住在銅山區單集鎮,是家裏姐弟三人中的老大。父親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母親的勞動能力也比較低,家庭經濟情況很差。國小六年級時,王曉的成績不是特別突出,但她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孩子。

“只要孩子想上學,就得讓她讀下去。”聽說王曉的情況後,李桂樹想讓她到自己學校來讀書,於是上門家訪。“剛開始家長不同意,覺得民辦學校的學費貴,上不起。”除了學費之外,家長還有另外一個顧慮,怕學生之間攀比,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李桂樹當時提出全免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和日常生活開銷,講明學校的教學方法,打消了家長的顧慮。

“其實給孩子進行幫扶,不僅是物質上的,還要是心理上的。”他定期讓女老師帶着王曉去買新衣服和文化用品;學校開設了特色輪滑課程,他自己掏錢買了一雙輪滑鞋送給王曉。有一年暑假,學校組織孩子到清華、北大參加夏令營;王曉的很多同學都報名參加。她想參加,但也知道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允許。李桂樹掏出1000塊錢給王曉的父母送去,讓他們去給孩子報名。“如果是我掏錢報名的話,王曉心裏可能不太能接受,其他孩子也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她。如果是自己父母交錢的話,孩子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說,有時採取的方法不一樣,就能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像王曉這樣接受學費減免的孩子還有很多。辦學12年來,李桂樹給學生減免、資助學費累計達600萬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去年,一位學生家長到學校來看孩子時,給李桂樹送來十幾個梨。梨子用魚皮口袋裝着,個頭很大,但每個梨都有被摔過的痕跡。這麼大的梨,爲什麼都被摔過了呢?

“我知道這位家長的家庭情況不是太好,讓她把梨帶回去給孩子吃。”李桂樹說,但家長不願意,堅持要送,說也給孩子準備了一份。她說,家裏有十幾畝地的梨園,梨子成熟後,已經被果園的人採摘過了。有些藏在樹葉後面或者樹枝末梢等比較隱蔽地方的梨子被“漏摘”。她在別人採摘之後,到果園拾漏。因爲不好摘,只能用竹竿將梨子打掉,然後再拾起來,所以每一個梨子都有被摔的痕跡。

聽完她講完,李桂樹哭了。他知道這位家長住得離學校比較遠,從家到學校來回需要20元的路費,可能這些梨還沒有路費貴。“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對我們又很信任,我們怎麼能不把孩子教好呢!”他收下了那些梨,對家長表示感謝。並把梨子分給老師吃,講述了這些梨子的故事。

在李桂樹眼裏,教育事業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想用我的綿薄之力,幫助那些因家庭困難而上不起學的孩子,”李桂樹說,“我的行爲只是星星之火,但我堅信可以燎原。”

好人好事先進事蹟材料8

張建偉,男,中共黨員,1953年10出生,國中文化,海門高新區張建偉環保志願者工作站站長。張建偉是海門市人大代表、南通市勞動模範,6月獲評江蘇好人,南通市感動南通人十大人物,南通市五星志願者。他曾是一名下崗職工,下崗後他自強不息,堅持自主創業,在海門擁軍路開辦了一家糧油店。

在海門市區活躍着一個草根公益團體,由社會各界志願者組成,以環保、文明爲主題,利用業餘時間,美化社區環境,收穫快樂的同時,充實和淨化自己的心靈。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建偉環保志願者工作站。

能夠一呼百應,從事着最爲時髦的草根公益事業,不熟悉張建偉的人都以爲他一定是位學識淵博、能力卓越的社會賢達,誰都不曾想老張只是名開糧油店的下崗工人。

他是一名下崗職工,一名有着24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自強不息,下崗後堅持自主創業,在海門擁軍路開辦了一家糧油店。多年來,他樂於奉獻,積極爲羣衆服務,糧油店開辦後,由於價格公道、爲人誠信,深受社區居民歡迎;他自掏腰包,多次慰問孤寡老人和貧困黨員;他熱愛環保事業,2010年初,自費購買工具,每天早晚在海門圩角河堅持打撈河中垃圾,當起了義務保潔員。善行的步伐從此邁開,在他的影響和組織下,一支逐漸增長到700多人的環保志願者活躍於海門的大街小巷,家喻戶曉。他就是南通市五星級志願者、南通市勞動模範、江蘇好人、江蘇優秀志願者張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