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向東看,滿眼淒涼景作文

十五從軍徵

出門向東看,滿眼淒涼景作文

(漢)《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我喜歡漢樂府詩。因爲他們寫的是生活,他們寫的是時代,他們寫的更是心靈。如果僅僅是因爲這幾個原因,我想,以後的許多時代的詩歌都是這樣的,構不成我對樂府詩的情有獨鍾的原因。更讓我感到親切的,是漢樂府詩的那種質樸,正是這種質樸中帶出來的情感力量,傳遞出來的悲愴與悽清催人淚下。

一天,三門峽的雅興老師給我留言,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十五從軍徵》中有一句話:‘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請問爲什麼是向東看,而不是向西看呢?”這個問題,令我十分費解,爲什麼偏偏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在她的解釋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個答案:東漢的都城在洛陽,退役歸來的老兵看到家中的淒涼景象,不由悲從心生,想到了朝廷的兵役制度,不由“淚落沾我衣”。 也許雅興老師的意思是老兵的家在洛陽西邊,向東看到都城,想起了朝廷的兵役制度就“淚落沾我衣”,。這個答案我不敢苟同,這首詩中沒有具體的地點可以參照,跟洛陽也沒有關係,和“向東看”都沒有關係。我查閱了手頭上的資料,和網上的資料,也有極個別人關注到這個問題,可惜沒有權威解答。我找到的回答有這樣幾種:第一種,古時候送行應該是從村東口出去的,漢樂府有《東門行》。第二種,古時以貧民居左,以富賈居右。《史記索隱》在《陳涉世家》中注到: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秦時復除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者盡發之也。又云,凡居以富強爲右,貧弱爲左。在《詩.鄭風.東門之墠》中也可以知道講的是民。而左就是東,右就是西。一般貧苦之人家居村東,出門自然也是從東門走了。第三種,太陽是從東方升起,太陽象徵着希望,往東看就是朝着希望看。

這幾種理解看似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我認爲有些偏離了詩歌的主題的,而且有些是不合理的。第一種說法雖然有《東門行》作證,但是《東門行》是完全與戰爭無關的內容,而且說送行從村東口出去,這是憑空猜測的,而且如果出東門向東行,則與“西征”這樣的戰爭之地是不相符的。甚至可以戲謔一下說《詩經》中有“出其東門,有女如雲”的內容。第二種觀點雖然從貧富差距來解釋,並列舉各種材料證明“左”住的是窮人,“左”爲“東”即使是成立的,據村東,出門就必須是從東門走麼?況且這種東、西之分是在一城之內,對於這首《十五從軍徵》卻無法對應。第三種觀點是一種很具有詩意和浪漫的想象,但是與整首詩的主題卻完全背離的。

仔細想來,我個人認爲,這兩句應該是更寫出了詩歌深層的悲涼。作爲整首詩歌的結尾,一般情況下應該是把主題進一步深化的。尤其作爲漢樂府,在結尾的句子往往都是很重要的點題。“出門向東看,淚落沾我衣”這兩句,我們不能憑空的去考究爲什麼要“出門”“向東看”,而是應該從整首詩歌的內在聯繫和情感的角度來理解。

我們首先要肯定的是,詩歌不是純粹作爲寫實或者太多的考究在裏面的,這裏的“東”不同於那種體現地裏方位的描寫,而是在情感上的一種昇華。我們只有從情感的角度來理解,纔可能真正把握詩歌反映出來的主題。

在整個詩歌所反映出來的內容上,我們很容易能夠理解,在古代出兵,一般都是西征的,也就是到西方去打仗,西方的匈奴等邊患,往往是這類詩歌所反映出來的主題。作爲出征一生歸來的老兵,他們自然是從西方歸來。歸來途中,遇到鄉里人,問家中情況,此時的家家戶戶已經是一片荒蕪,不見人跡,更不見炊煙了。鄉里人的`回答是“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而推開自己的家門,卻看到了更加具體的景象:“兔從狗竇入,雞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接下來寫的是什麼呢?是自己要做飯,吃的自然很讓人心酸,可是做好了飯,卻又不知道給誰。一個人孤單的站在院子裏,沒有人和自己一起吃。這種孤獨,這種心酸自然是令人難過的。但是這不足以讓這首詩成爲經典。

我個人覺得,這首詩的最關鍵處,恰好是在最後兩句,也就是這個“向東看”,因爲,這裏面有一種更廣泛的意義所指。一個人的孤單,不算什麼,一個家庭的悲慘,不算什麼,出門向東看——爲什麼不向西看?因爲從西方歸來,已經在一路上見過了那種荒涼與悽慘,見過了不見人跡不見炊煙的悲慘景象。一直到自己的家裏,千里行程,可想而知。

可是,此時爲何要向“東”看?這是有所指的,所指的就是向“東”,可是老兵“向東”看什麼呢?仔細追問一下就非常明白這首詩歌的深層含義了。“向東”自然是希望看到前方的村落是什麼樣子。可是自己如果繼續向東走,或許看到的景象和自己的家園一樣,都是一篇衰敗的情況,想起自己“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一輩子在外征戰,辛酸苦楚,戰爭的殘酷與帶來的後果,是很讓人難受的。自己出門向東看的,是自己國土上更遠的東方,從西向東,整個大地上橫貫國家的,只有自己一個家庭這樣孤零零的麼?或許不止,許多家庭,也許根本連一個歸來的老兵也沒有。後人杜甫寫道:“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是與這裏的景象遙相對應的。正是滿眼這樣的悽慘景象,纔會讓老兵滿眼淚花,纔會有接下來的那句“淚落沾我衣”。這樣寫,才能夠更深刻的揭示出來戰爭給人民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才能夠更家讓人心酸不已。

所以,一首詩的結句,在情感上,定然是看似平淡,而正是匠心獨運的地方。一句簡單的“向東看”,實際讓一首詩的主題得到了更廣的延伸,讓詩歌的主題從一個人的遭遇變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這正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