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什麼樣的事蹟纔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1

丁俊仁,現任岸門村黨支部書記。該同志自擔任村幹部以來,認真履行職責,帶領和團結村委、支委一班人,勤奮努力、紮實工作,虛心向幹部羣衆學習,熱心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受到廣大羣衆的歡迎。

一、思想上不斷進步

思想上丁俊仁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黨的基本原則,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教育和黨課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自覺把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較好地發揮了一名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工作中熱情奉獻

工作中丁俊仁始終堅持“身先士卒,和諧發展”的理念,貫徹上級黨委政府的政策路線,將村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向羣衆宣傳黨的現行路線、方針和政策,利用黨員會、代表會等多種途徑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服務羣衆。

在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以拓寬視野、提升文化品位爲目的,不斷創新,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途徑,鼓勵村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他堅持貫徹羣體性與廣泛參與性原則,分類開展活動,擴大活動參與面,將盡可能多的村民吸引到活動中來,進一步豐富了羣衆精神文化生活。

在村級組織建設方面,不斷強化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丁俊仁的帶領下,村裏制定完善了目標管理考覈、責任分工、節假日值班等一系列制度。村幹部的履職能力和爲民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三、生活中平易近人

在生活中,充分體現一名共產黨員吃苦耐勞、甘願奉獻、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對待羣衆,他是村幹部,也是朋友,更是親人,村民們的心裏話總願跟他說。他關心羣衆、熱愛羣衆,始終把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經常利用閒暇時間與羣衆談心,瞭解他們的實際情況。當羣衆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總是耐心地開導,儘自已最大力量去幫助羣衆渡過難關。

擔任村幹部多年來,他始終以身作則,堅持發揚民主、走羣衆路線,在羣衆中樹立了村幹部良好的形象。他始終把帶領廣大農民羣衆脫貧致富,促進本地經濟和其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作爲自身價值的體現,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知難而進,不等不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樹立了新時期優秀黨員的光輝形象。我們相信在他帶領下的岸門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2

辛秀成,生於1970年12月,199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7年擔任村委會主任,2015年至今擔任南峪村黨支部書記。他具有堅定地理想信念,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密切聯繫羣衆,一心一意爲羣衆謀利益求發展,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

一、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黨員形象

作爲一名黨組織帶頭人,他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身邊人和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斷的堅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自己的工作,用理論學習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時時刻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不斷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按照黨章的規定履行黨員義務,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執行黨的決定,珍惜黨員的光榮稱號,以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要求鞭策自己,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積極完成村兩委交辦的各項任務。把每一位老黨員、優秀黨員當作自己的折射鏡,樹立自我的人格魅力,發揮着一名黨組織帶頭人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抓民生體民情,爲村民謀福利

作爲村黨支部書記,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體察民情,時刻關心本村的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的生活狀況;在各種自然災害來臨時,親臨現場,排查險情。及時排查、化解本村各類矛盾糾紛,確保了全村社會治安穩定。

2007年爲了解決部分農戶居住條件問題,對居住在溝邊、交通生活不便的.農戶,他多次組織村黨員、羣衆現場察看、入戶動員進行搬遷,他積極與政府銜接爭取補助項目,統一規劃,倒兌地塊,集中連片進行修建小康屋100多戶,有效改善了這些農戶的居住條件以及村莊居住分散的現象。

爲了解決本村羣衆出行難問題,他跑前跑後積極銜接爭取道路硬化項目,對南峪村5公里主幹道路進行硬化,並積極配合縣交通局實施了本村上莊組2公里道路進行了柏油罩面。

2008年因羣衆亂修亂建對村莊巷道侵佔嚴重,導致車輛行人難以出行,因此他帶領村委會人員對村民居住集中的巷道進行現場規劃,對違章建築進行拆除、對亂栽樹木進行採伐,動用大型機械對路面進行拓寬整修、砂化,徹底解決了羣衆生產生活不便的問題。

2014年他爭取了易民搬遷項目,決定對南峪村峪豐社居住偏遠的45戶進行了整體搬遷,在村中心地段組團式修建了21戶兩層小康屋,解決了部分農戶的居住環境。2016年,他主張對2014年峪豐社下剩24戶未搬遷的農戶進行倒兌地塊,在村廣場對面修建6層居民安置樓,並配套了路燈、太陽能、垃圾箱等公共設施服務。

2017年在他的帶頭下,對本村的老莊基280畝進行墾複,並對墾複後的耕地進行了流轉劃撥,動員羣衆栽植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增加收入。

三、身先士卒的黨組織帶頭人

自擔任村幹部以來,村裏有事,他總是吃苦在前,以身作則。在政府的倡導下,他積極動員羣衆發展蘋果產業,首先帶頭進行栽植,並帶領黨員羣衆對無勞力、無務作經驗的農戶幫助規劃栽植果樹,並進行標準化管理,目前全村果園面積累計2500多畝,果園人均收入達到2000多元。

一路走來,他的黨齡已有21年,擔任村幹部也有二十八個年頭了,他認爲,只有把農村黨員的原動力充分激發出來,黨組織的凝聚力才能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才能快速擴張、黨組織的戰鬥力才能大幅提高,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纔會更好。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3

劉續承,男,漢族,1961年生於飛雲鎮東高寺村,201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一名黨員,現爲東高寺村黨支部委員、飛雲鎮縣聘果樹技術員。人們常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村“兩委”班子的整體素質高低、能力強弱,決定了一個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在涇川縣飛雲鎮東高寺村有這樣一位黨員——劉續承,他立足村情實際,在帶領村集體和黨員羣衆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勇於探索、創新發展,提起劉續承村裏無人不豎起大拇指。

東高寺村地處312國道沿線,土壤條件優越,晝夜溫差大,適宜蘋果種植,生產的蘋果糖分含量較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東高寺村已經達到了果園全覆蓋,全村共有果園2100畝,每年可生產優質商品果1600噸。但近年來“隨着全村掛果園面積逐年增大,新技術運用慢、果品收貯無場所、農資購銷渠道不暢、優質蘋果賣不出好價錢、貧困戶產業發展慢”這些問題不斷增多,都成了制約村級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每年國慶前後,總有幾個羣衆碰到劉續承就問:今年的蘋果價格怎麼樣?聯繫的客商有眉目了嗎?他總是故作堅強的答道:還行,正在聯繫呢。可他心裏清楚,這些年村裏的蘋果樹都是他動員栽植的,現在賣不出好價錢,他其實比誰都心急。

作爲支委委員、縣聘果樹技術員,他經常參加縣上、鎮上組織的一些蘋果產業發展方面的觀摩活動和培訓會議,見得多了、聽得多了,看的也就遠了,思想也就活了。所以即便本村果品產業發展面臨如此窘境,但劉續承始終沒有放棄,他一面安撫着羣衆的思想,一面帶領着羣衆在果園地裏勤勤懇懇的落實着清園、除草、拉枝、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措施。

同村的劉續廣因和妻子離婚從此一蹶不振,家裏4畝耕地,僅靠種莊稼難以維持生活。劉續承作爲組長常常給他做思想工作,勸說他要重拾生活信心,帶他到自家果園參觀,給他講解有機肥、科學管理的好處,劉續廣漸漸轉變了思想,主動要求栽植果樹,開始研究果樹。劉續承還在每個月的黨員活動日裏帶着村裏的黨員到劉續廣家勞動,幫他修剪果樹,管理果園。在大家的幫助下,劉續廣家的4畝園子開始掛果了,去年賣了三萬多元。劉續廣徹底轉變了思想,決定來年跟着劉續承好好幹。

劉續承的眼光更爲長遠,目前全村果品滯銷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品種過於單一,他計劃着要從陝西楊林引進一批新品種接穗,在全村先搞試點。他還充分發揮手機的作用,通過微信把老鄉種的蘋果銷售到全國各地,他自豪地說“雖然我只是個農民,但是我要讓全國各地的人都吃上我種的蘋果”。

劉續承平時掛在嘴邊最多的話就是“一個人富了不算本事,大家富纔是真的富,我們村“兩委”班子和其他黨員還要再幫一幫那些困難羣衆,爭取讓他們脫貧,幫村子裏都富起來!”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蹟4

張玉琴,女,生於1977年9月10日,是甘肅省涇川縣飛雲鎮閆崖頭村人,一名看似普通的農民,卻有着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通過不懈的努力,她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當地實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髮展果品產業,並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羣衆致富,她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農民。

一、興果拓寬致富路

閆崖頭村是全鎮較多的果品生產基地,60%的耕地是栽植果樹,65%的農民從事果業,農民收入的60%來自果業。果業是羣衆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2003年以來,爲了帶領廣大果農共同致富,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張玉琴率先建成了全村第一個果品產業示範基地。堅持創新爲魂、科技爲先、誠信爲本、服務爲上的經營理念,從解決羣衆的種果難、銷果難入手,精心爲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優質服務。短短几年時間,發展迅速,效果明顯。目前張玉琴擁有18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年產量10萬多斤,向12戶果農提供技術服務,開展果品生產新技術講座2次,聽講人數累計達到80多人次,爲果農增加勞務收入5萬餘元。

二、創新敲開市場門

目前,農民羣衆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是什麼?就是科技致富奔小康。蘋果生產銷售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爲了改變單純追求產量,管理技術低的狀況,張玉琴首先引導果農學習套紙袋的先進技術。但因涇川縣飛雲鎮屬於半乾旱氣候,蘋果生長前期乾旱少雨,後期秋雨連綿,導致純紙袋蘋果不是橡皮果就是裂縫果。第二年、第三年,接受經驗教訓,經過多次試驗,又引導果農給蘋果套膜加紙雙層袋。管理上推廣果園種草、鋪反光膜、施農家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8項先進技術,並把紅富士蘋果採摘期從每年的10月10日推遲到10月底。該項技術的帶動使全村果農在果樹管理提質增效上更上一層臺階,生產的優質蘋果個大色豔,汁多脆甜,並帶芳香味,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歡迎。

過去,本地果農沒有商品意識,袋裝蘋果分級不嚴,大小混袋,以多取勝。現在不行了,隨着羣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蘋果品質和包裝成爲時尚。於是張玉琴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對成品果分級銷售。爲了提高蘋果銷售檔次,又與果農探索生產藝術蘋果,把文化藝術元素引入到生產高檔禮品蘋果中,用“蘋果貼字”技術,在蘋果上顯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準扶貧、四字詞語、十二生肖等藝術圖案,在全村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許多超市爭相訂貨,打通了高端市場銷路。

三、誠信招來八方商

帶領羣衆興果致富,拓寬銷路,打開銷售渠道,張玉琴帶上蘋果樣品和名片,風塵僕僕踏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說遍千言萬語,千方百計聯繫果商,推銷果品,誠信招來八方客,果商到家後,更是做到細心耐心、關心知心、以心換心。對果商提供選果、包果、裝箱、結算、發車一站式服務,讓他們充滿希望而來,帶着滿意而去。近年來,通過農超對接和多種渠道,該蘋果生產基地幫助果農每年銷售蘋果上萬斤,累計增加收入30萬多元。

張玉琴努力當好羣衆致富的帶頭人,知冷知熱的貼心人,爲民務實清廉的當家人。燃放激情,再創佳績,爲建設美麗新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飛雲鎮老莊村羣衆薛海宏

薛海宏,涇川縣飛雲鎮老莊村村民,現年49歲,被當地羣衆評爲“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想,如何啓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薛海宏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薛海宏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增收,謀求到了一條林果科技種植的致富路,受到了黨員羣衆的一致好評,他被村民們親切的稱爲果樹科學家、果樹專家。

一、勇於嘗試新技術

老莊村多年來一直以果樹種植爲主要產業,村民們憑藉着多年的種植經驗,掌握着一套自己的種植方法。爲了提高全村的果樹種植產量,村兩委幹部多次邀請技術員到村進行林果技術培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但一些技術還是與農民長期形成的認爲“靠的住”的土辦法產生了激烈衝突,特別是仿錘型修剪法的使用。當村民們看到大的枝幹在技術員的手下被剪掉,十分心疼,一時接受不了,他們紛紛退縮,悄悄議論這樣的修剪方法行嗎?會不會影響果樹的產量?絕大部分的村民都退卻了。薛海宏看着村民們疑惑的表情,自己主動邀請技術員在自己果園裏搞示範,讓事實說話,他深信技術員的修剪技術絕對不會讓自己失望,只有敢於創新才能實現種植技術的新跨越。第二年,經過用新方法修剪的果樹蘋果個大、味甜,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大家紛紛對技術員的修剪技術伸出了大拇指,也對薛海宏開拓的思維表示贊同。通過薛海宏不斷的學習,嫺熟的掌握了一套新的果樹種植技術。

二、勤於學習新知識

他盼望着通過改良技術提高產量的決心深深地觸動了上級組織,在村中竟然有這樣上進的年輕人,政府向薛海宏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技術員的支持和幫助下,他買來了關於果樹種植的書籍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林果種植技術,學習種植過程中總結出了新方法、新技術,並對他們的種植新品種進行考察。通過學習和參觀,薛海宏的種植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沒有滿足於此,他把引進的新品種在自己果園裏試種,經過自己的努力,7 畝果園年收入 5 萬多元,村民們紛紛向薛海宏投去了羨慕的眼光。

三、致富不忘衆鄉親

薛海宏成功了,但是他一直認爲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讓大家都富裕起來纔算真正的富裕。薛海宏在自己試種成功的基礎上,無償向村民傳授種植新技術和新品種苗木。運用果樹密植、整形改造、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激素促花、蘋果套袋、鋪反光膜、 綜合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的技術措施,使果品從產量到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解決了果樹種植“大小年”的問題,所產果品果實大、品質好、外觀漂亮,價格提高一倍多,遠銷各地。在他的帶動下,農民運用了他的新品種、新技術,果品質量大幅提高,果園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他還向村民推廣果樹反光膜技術,增加了果品品質,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薛海宏,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人,他在奔小康的路上不甘落後,勇於超前,並且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不但是領頭燕,而且還是帶頭人,是全村人學習的楷模,得到了全村羣衆的一致認可和高度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