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先進事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爲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先進事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1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爲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着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於社會,不僅沒有成爲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精彩。

1975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後,我不幸患上小兒麻痹後遺症,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貧寒的家境,苦悶、彷徨、無助甚至絕望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也許是命不當絕,上天雖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耐勞而又自強不息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呵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可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受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着自學。家裏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後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後一遍一遍的去讀。不到半年我就認識一千多字。之後,我借來舊課本開始按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於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當然這背後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刻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許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難,但是他們沒有因爲身帶殘疾就失去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直麪人生,昂起頭,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深深觸動着我,感染着我,並隨着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爲我的`人生信條:雖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不成爲社會包袱、不成爲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戰勝困難的力量嗎?那麼小小的我就要爲了自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日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勤自學,我完成了從國小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名醫生,爲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裏,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功課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趕上。日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於一個健全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於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難。但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仍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黎明。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訝又很是讚賞。驚訝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讚賞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大學聯考學生的成績差。05—06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的榮譽。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着癱瘓的雙腿,以一個跟班生的身份,圓滿完成了醫學大專課程的學習,留給老師和同學的是身殘志堅的感動和優秀的學業成績,留給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穫和開啓人生新篇章的力量。

踏着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腳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長的故土。

記得我剛回來就趕上夏秋季節時的腹瀉流行,這種病幾乎每年都會流行。原因就是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的不良。鄉親們知道我回來了,有的人試着來找我看病。望着鄉親們那種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憐憫又是同情。他們太需要懂得醫學知識的醫生爲他們服務了。我把帶回的藥品無償的分發給了已發病的人們,然後向健康人羣宣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腹瀉流行期間應注意的起居飲食。人們很樂於接受我的宣講。同往年比較,這一年的腹瀉發病率明顯的下降。

開辦診所,對於一個靠手搖三輪車才能出行的殘疾人而言,困難可想而知。辦各種手續的周折,特別是開始資金僅有500塊錢,所進的藥品數量少,品種單一,每週都得往十幾公里外的縣城跑一趟進藥,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這裏的土路並不平坦,斜坡坑窪隨處可見。路上每逢斜坡坑窪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氣,搖着車努力向前衝,因爲只有靠這一點點的衝勁兒慣性纔可能衝上斜坡,穿過坑窪,滑下來了還得再來一次甚至兩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擡不起來,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渾身是汗,好多次趕上手搖車壞了,不管寒冷、暴雨還是狂風,就只能在路邊等,等着路過的好心人來幫忙推一推,或者給家裏報個信兒……命運是不公的,生活是無比的艱難,但是我沒有因此而流淚。當手搖車壞了,有人路過時我還是以微笑來邀請幫忙,決不把痛苦與無奈表露在外,因爲我不願意在人們的同情中活着。

鄉村醫生先進事蹟2

劉貴芳所在的南陽堡村不僅人口多,還居住分散,這使基本公共衛生工作難幹難管。爲了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識,她在利用衛生所的宣傳欄定期向村民宣傳衛生防病知識的同時,投資3000餘元購置了高音喇叭,利用每天吃飯時間宣傳國家衛生方針政策和各種健康知識,每年健康宣教的廣播時間達400餘小時。新農合作醫療開始後,她就挨家挨戶摸底調查情況,做羣衆思想工作,發放宣傳資料,使新農合政策家喻戶曉。徵收農合資金時,有些困難戶一時沒出錢不能按時上交,她就自掏腰包幫助墊付,一門心思想讓村民儘快享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由於她的努力,幾年來南陽堡村村民參合率均在98%以上。

農村行醫不同於城市,沒有飯點沒有節假日,交通的.不便,使一些急危重症病人必須及時處理。他從醫27年來始終覺得,及時幫助鄉親,解除他們病痛,這是自己在所不辭的職責,今年3月1日晚上1點,她的電話響啦,本村苗雙英大出血危在旦夕,初步診斷爲前置胎盤導致大出血,必須儘快到大醫院搶救,否則胎兒和孕婦都有生命危險,爲了搶時間,她用自家車把患者護送到了邯鄲婦幼醫院,回到家後已經是凌晨5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