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蘇軾

【賞讀】

卜算子 蘇軾

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泄於詞中,因而激怒新黨,被捕入獄,歷時百餘日。出獄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着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接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併爲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彷彿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裏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剩”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有”什麼“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祕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願寄宿於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於寒枝之上。“揀頸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瞭孤鴻不願隨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於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徵等藝術手法,抓裝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這首詩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泄於詞中,因而激怒新黨,被捕入獄,歷時百餘日。出獄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着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接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併爲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彷彿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裏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剩”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有”什麼“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祕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願寄宿於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於寒枝之上。“揀頸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瞭孤鴻不願隨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於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徵等藝術手法,抓裝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