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迎香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材料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鄧迎香先進事蹟材料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鄧迎香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要想富,先修路。”在貴州省黔南州的麻懷村,一條公路給村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而當初這條公路上的隧道就是通路的難點和痛點。大山下的隧道關係着麻懷村村民的未來,是繼續“坐井觀天”還是走出大山?

“我們就不要等、不要靠,我們自己幹。”麻懷村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鄧迎香就憑着一句話,一股倔勁兒,和鄉親們用13年打通、拓寬了隧道,在祖國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一波三折修隧道

13年的時間,麻懷村終於迎來了一條長216米、寬3.9至5米,高3.5至5米的隧道。在通車典禮當天,鄧迎香喜極而涕。記者採訪鄧迎香時,她已經“小有名氣”,被稱爲“女愚公”。她卻告訴記者:“我就是一個普通黨員,都是村裏面大家一起幹的。”

鄧迎香所在的這個組居住的地方距離隧道大概有800多米的路,而由於道路不通,出行、小孩上學、趕場都要從山上繞着走。村裏就開始商量打通隧道。“從1999年開始做,2001年開通了一個小道。2004年又做一點,那時候的隧道就是1米5高的人通過還要低頭。摩托車、馬車可以過。村裏蓋房子的磚、水泥都是拉到洞口處,換成馬駝進來。”

修隧道的時候,村裏已經有人蓋好了房子,不再需要拓寬隧道運輸建材。因此,這些人修隧道的積極性也不高。真正讓鄧迎香下定決心、動員羣衆修好隧道的事,還得說是2010年女兒出嫁。

“2010年我的女兒嫁到江蘇,車子開到洞口就進不來了,婚車只能留在洞口那邊。我女兒是麻懷村第一個穿婚紗結婚的,大家都過來看熱鬧。那天正好下雨,她就把婚紗撩起來往前走,下面全是泥巴,都看不清楚穿的什麼鞋。”正是女兒這次的經歷讓鄧迎香決定要修好隧道。“我給我丈夫說一定要把這個隧道拓寬。我丈夫就問我是不是在說夢話,現在召集人工做事挺難的。”鄧迎香告訴記者:“我不是隻在嘴上說去做,是真的去做。”

鄧迎香一個人帶着大錘、鋤頭,開始了開鑿隧道的“孤軍奮戰”,後來丈夫看到她真的說幹就幹,也加入進來,和她一起開鑿。半年過後,麻懷村有27戶村民先後參加進來,當初只有鄧迎香一個人的工程,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工地。

鄧迎香還將附近都需要走這條隧道的村民都集中起來,“不管一天還是兩天都是你們的心意,都可以過來幫忙。”有了人力,但是拓寬隧道還需要資金支持,除了女兒援助的一萬元,其餘的.錢怎麼來?“說起來打隧道,我心裏都是酸酸的。我自己出去找項目籌錢,就讓我女兒幫我幹一天。那時候我女兒纔剛上國中。”“我們心裏也很愁,沒有很多資金,也想讓政府的幫助。但是我們自己不要等、不要靠,自己做起來。”

鄧迎香說自己丈夫的聽力不好就是那時候爆破隧道留下的後遺症。“我也不怎麼樣(不嫌棄他),都是爲了村子裏的事。”自己村裏的人幹活可以回家吃飯,外村的人就由鄧迎香自己掏腰包管飯,“外面村子裏的人是早晨過來,中午我在家裏面煮飯給他們吃。沒有算什麼錢,就是必須要打這個隧道。”

路通了,日子好了

記者注意到,每當提到麻懷村的生活時,鄧迎香就有說不完的話。“我們這是一個大山裏面,隧道沒有打通的時候,我們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樣。”

隧道沒打通之前,麻懷村村民住的都是木頭房子,因爲很多磚房的建築材料都運不進來,村民只能“就地取材”,而且大都住在山上。現在隧道打通以後,民居95%都是磚房,居住地也由山上搬到了公路旁邊。

“沒打隧道的時候,賣一頭豬得趕場。趕一場頂多只能賣15頭、20頭。現在餵豬,就有外面的人進來,用車子到家裏面去買。一頭豬要比以前多賺三百到四百塊錢。”鄧迎香告訴記者,打通隧道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村民。麻懷村的水果、蔬菜都能運出去了,家用電器也能買進來了。特別是農業上需要的化肥,以前需要找別人的馬駝進村裏,一包化肥成本就上漲了十塊錢。現在路通了以後,成本就降低了很多。

最讓鄧迎香欣慰的是,隧道打通了,越來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以前村子裏沒有大學生。小孩上學來回就要五個小時,怎麼還會有多餘的精力去讀書。而且小孩要到十歲才上學,因爲年齡太小了走不動路。”鄧迎香說。那時候小孩子的吃穿都跟不上,沒有精力再上學讀書,就想着出去掙錢,導致很多孩子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隧道打通以後,小孩六歲就能去上學前班,上學路上的時間也縮減了很多。“2010年有兩個大學生;2014年有六個大學生,一個三本,四個二本,一個一本;2015年有四個大學生,三個二本、一個三本。”鄧迎香對村裏走出去的大學生都記得特別清楚。

“路是修通了,但是村裏人的腰包還是要鼓起來。”曾獲得2013消除貧困感動獎、201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及2014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的鄧迎香,對麻懷村的發展也有自己的初步規劃,她希望將村裏現在培植的鐵皮石斛和巖黃蓮做起來,“我們村裏還有一些貧困戶,想將他們帶動起來。我的夢想就是帶着村民致富。”鄧迎香對實現自己的夢想很有信心:“到2017或者2018年,我的夢想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