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人的心理空間更敞亮

在社會轉型的同時,社會心態也在轉型和重組。任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健康的社會心態的支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關注心靈深處。

怎麼讓人的心理空間更敞亮

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負面社會心態所折射出的,是我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關注問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更是對人生意義和人的價值的關懷。

法國十七世紀思想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因思想而產生心態,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本質的東西。社會心態所反映的是人們最真切的感受和體驗,並以其特有的傳播性和瀰漫性影響着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和行爲取向。

在人類歷史演進的每一個階段,人的活動構成了特定的社會空間和歷史空間,同時也演繹爲特定的心理空間。從農業社會的小農心態,到工業社會的機器崇拜;從封建專制時代的皇權至上,到“大革命”時代的獻身精神,在特定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中,人的活動總要受其內心深處的心理定勢、心理格局的影響和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心態是時代的折射,同時又映照着時代。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年代,我們都曾有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強調“萬衆一心”和“衆志成城”。隨着國門的開啓和改革的深化,原先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被多種所有制結構所取代,單位身份逐漸被職業身份所替代。伴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勞動關係和就業方式的深刻變化,帶來了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確實,在社會轉型的同時,社會心態也在轉型和重組。任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健康的社會心態的支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關注心靈深處。爲此,“十二五”規劃歷史性地提出:“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今天的中國,人們心理空間的全球化特徵日漸明顯,構成心理壓力的社會因素日益增多。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價值取向的各異,市場交易法則的嚴酷,社會矛盾的摩擦,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這一切使得社會心態豐富而複雜,由一元轉向多元,由封閉轉向開放。開拓創新與迷茫困惑,誠實守信與世風日下,相伴相生,互相交織。既有理性、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又有浮躁、喧囂、暴戾、冷漠的情緒,可謂 “天使”與 “魔鬼”共存。

儘管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社會心態及其表現,但它們之間有着內在的`深刻聯繫,是根源於歷史、文化和長期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積澱,並隨着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而發生嬗變。計劃經濟時代“大鍋飯”心態,與市場經濟時代的 “金錢焦慮”心態,同樣有着內在關聯。

確實,我們生活在世俗社會,並正處在現代化起飛階段,人們的收入增長速度顯然跟不上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速度,尤其是利益格局的反差,使得相對弱勢的社會階層產生相對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這也是一種很實際、很正常的心態。不同利益的調整與博弈,自然會帶來不同訴求的表達。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負面社會心態所折射出的,是我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冷靜和耐心,也需要擯棄褊狹和武斷。關注問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更是對人生意義和人的價值的關懷。重要的是讓廣大民衆的心理空間感受陽光,溫暖而敞亮。

社會發展的歷程反覆證明,社會心態的培育從來都是 “潤物細無聲”的長期過程。社會心態很難直接感知,它主要是通過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爲模式、情感態度等表現出來的。關鍵是如何對社會心態進行監測、評估、疏導和培育,營造感受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使健康的社會心態在我們的社會中生長並形成氣候。

市場經濟的交易法則,使得現代社會增加了更多的合同契約關係;高速率的社會流動以及交往空間的不斷擴大,也使得人們越來越多地面對着一個陌生人社會。但是,作爲現代社會有效互動的疏導和溝通機制,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應建立對社會心態的科學監測和反饋機制,可從社會情緒、社會認知、價值認同、行爲意向等方面設計相應的監測指標,及時監測、評估和預測社會心態的變化趨勢,爲有效疏導各種負面的社會心態提供可靠的依據,有的放矢,對症下藥。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新社會利益表達機制,進一步發揮黨的組織、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及各類中介性機構在社會溝通中的重要作用,藉助各種熱線、信訪機構、公衆聽證、調查系統、網絡傳媒的功能,爲利益訴求、思想交流、情緒表達、壓力釋放提供載體和渠道,及時調節人們的心理承受力,優化社會成員的心理空間和心理氛圍。

更爲關鍵的是儘快建立並完善能夠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制度化體系,包括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應當使社會公共利益受益,還應當使個人利益主體直接受益,分享發展的成果,實現公私利益兩兼顧和雙贏。應從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公平底線,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所有社會階層和不同羣體在同一個社會中 “和而不同”地生存和發展。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真正考驗,在於政府自身“心態”的培育。應以更包容的心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心交心,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充分發揮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對社會利益的整合功能。尤其要建立一個開放性的、社會化的公共政策議程,擴大決策的社會參與,建立健全決策公示、社會聽證、專家論證、決策評估等制度,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構建政府協調社會利益並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新模式,爭取更大範圍民衆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尊重,塑造 “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從長遠看,打造一箇中等收入者羣體佔大多數的 “橄欖形”社會結構,是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重要保證。中等收入者羣體的地位本身更容易傾向理性平和、開放包容。因此,在加速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加快職業結構的合理分化,並賦予其相應的經濟報酬和社會地位,促進中等收入者羣體的擴大。這一羣體的擴大,有助於帶動全體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有助於整個社會心態趨向於一種和諧的良性發展態勢,增強社會凝聚力,進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