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做才能給孩子更有效的激勵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給予喜歡畫畫的孩子金錢獎勵後,一旦停止獎勵,他們就會停止畫畫。這樣看來,獎勵有時似乎可以扼殺孩子的興趣,到底是這樣的嗎?一起來看看。

家長怎麼做才能給孩子更有效的激勵

  一、鼓勵孩子去做讓他內心感覺良好的事

學會一種新技能、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會讓孩子體會到很大的滿足感。這樣,孩子不僅能在自己參與的過程中充滿靈感、感到快樂,激勵的作用也會更加長久。

媽媽在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前承諾,“如果能把尿撒在馬桶裏,就獎勵一塊巧克力”。一天,家裏的巧克力恰巧吃光了,媽媽便提議用“假巧克力”作爲獎勵。這時孩子一臉壞笑跳下馬桶,當媽媽指着空馬桶問緣由時,孩子說:“我假裝撒了尿。”是的,聰明的孩子很容易找出任何獎勵機制的漏洞。而且研究表明,獎勵的正面效果通常持續時間很短。

的確,“賄賂”孩子,作爲一種臨時性的手段確實非常有效,比如在坐飛機時安撫脾氣發作的孩子,讓孩子晚上乖乖上牀睡覺等。但是這種短時見效的外部獎勵,卻不能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爲什麼要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或晚上必須按時睡覺,更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塑造性格和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讓他內心感覺良好的事。也許你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剛學會騎小三輪車時,這項新技能會讓他非常興奮,以至於很難讓他們停下來不騎。

  二、與孩子進行一對一有意義的對話

跟孩子進行一對一的`對話,是瞭解孩子內心積極性的關鍵途徑,因爲孩子天生就具備強烈的好奇心,讓他理解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會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當孩子做事出現對抗情緒時,對孩子表示關切,並詢問你能幫他什麼忙,這能讓你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共同探討這項任務,而不是變成你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如果孩子因爲外出剛到家太累而不願收拾自己的玩具筐,你可以說:“休息一下,晚飯之後再收拾吧,這樣以後你要找玩具會容易些,好不好?”對於孩子一開始就不願意完成的任務,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並用這個年齡段孩子能理解並接受的方式說出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孩子交流時儘量不要使用“應該”“必須”這樣的字眼。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時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