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個人事蹟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爲主要內容,以敘事爲主要表達方式。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袁隆平個人事蹟,歡迎閱讀與收藏。

袁隆平個人事蹟

袁隆平個人事蹟1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並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蹟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就是一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_的偉大實踐的絢麗史詩,是對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好詮釋。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作爲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着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啓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爲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啓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爲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爲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爲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爲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個人事蹟2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50多年來,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院士不僅是中國的袁隆平,也是世界的袁隆平。

陳至立說,袁隆平院士爲科學界作出了表率,爲全社會樹立了榜樣。他的先進事蹟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得到人民羣衆的廣泛讚譽。他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一位德學雙馨的科學家,他的永不滿足的科學創新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動,催人奮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爲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爲人師表、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來自於人民,爲人民而研究,“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陳至立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平這樣的專家。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學習袁隆平院士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獻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着眼長遠、獎掖後學、匯聚人才的團隊精神

劉延東在座談時說,袁隆平院士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他對國家和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在參政議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績。我們要在廣大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中開展向袁隆平院士學習的活動,使新一代無黨派人士繼承優良傳統,搞好政治交接,更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袁隆平個人事蹟3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爲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爲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爲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爲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爲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羣”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項目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爲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爲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爲畢生的追求,併爲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袁隆平個人事蹟4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典遺傳學觀點認爲,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生優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爲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着的夢想。他堅信實踐纔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後,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誌《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標誌着在國內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啓動,而且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着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於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糧食400億斤,相當於目前國內一箇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麼,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爲800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光能的12%,通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畝產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並推廣後,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增至1200~1300斤。現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袁隆平個人事蹟5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小平頭,一身過時衣,兩腿爛泥巴。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xx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xx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xx年,“超級雜交稻”達到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爲“20xx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xx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爲中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xx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八項國際獎。

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也被認爲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爲“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個人事蹟6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繫並且積極影響着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着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爲“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着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爲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羣,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爲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爲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袁隆平個人事蹟7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他,是一位執着的老人,退休後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荒漠戈壁中;他,更是廣大幹部羣衆的優秀代表,是黨員幹部堅守信念,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協主席蘇和老人。他退休後依然不忘革命事業,孤身一人駐紮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大漠黑城近十年,栽種梭梭十餘萬株,很好的改善了黑城周圍的沙化環境,保護了黒城遺址,並帶領黑城人民轉產致富,他以默默無聞、腳踏實地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造福了一方水土,造福了黑城人民。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蘇和在晚年依然紮根沙漠,他就像自己種植的.梭梭一樣,不畏惡劣的環境,在生命的禁區依然挺立,防風固沙,綠化家鄉。蘇和,他是沙漠綠洲永遠的守護者,他更是時代的楷模,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以來,像蘇和這樣腳踏實地跟黨走,努力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思想的黨員幹部層出不窮,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和發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急民之所需,想民之所想,他們向我們詮釋了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蘇和是我們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讚揚,更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學習他猶如駱駝般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蘇和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毅力和決心,挑起重任,走着漫長的艱苦道路,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片綠洲,改善了黑城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綠樹茵茵對於黑城來說已不再是夢。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利益的得失,蘇和老人就這樣以自己吃苦耐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在黑城腳下辛勤勞作,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黑城人民走向希望的綠洲。

學習他猶如梭梭般紮根基層的公僕情懷。蘇和老人心繫黑城人民,像梭梭一樣紮根荒漠戈壁,以特有的堅韌挺拔精神,爲廣袤無垠的沙漠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他以牧民羣衆爲友,以荒漠戈壁爲家,梭梭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蘇和老人紮根基層,無怨無悔的公僕情懷。身患糖尿病,卻不顧個人安危,在一片不毛之地“安營紮寨”,打井找水、育苗植樹,克服無數艱難險阻,他在烈日下守望,在嚴寒中挺拔,在鹽鹼中抗爭的堅強意志,使他無愧於優秀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的稱號。

9年過去了,蘇和老人已年近古稀,但他堅守綠色的夙願依舊。是他讓我們看到了環境再變,理想絕不動搖的執着精神;是他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再變,靈魂絕不浮躁的崇高品質;更是他讓我們銘記誘惑再多,信念也絕不變質的共產黨人優秀本色。他是沙漠綠洲永遠的守護者,他更是牧民羣衆永遠的守護神。

袁隆平個人事蹟8

20xx年8月21日午時,《致富快報》的記者走進了袁隆平的辦公室。袁隆平熱情地招呼記者坐在沙發上,請祕書給來訪者泡茶,又遞上香菸。他明白來訪者是江西老鄉,又是爲“三農”服務的一份實用性很強的報紙的新聞工作者,向農民傳播黨的各種惠農政策,供給信息和可操作的技術,方向很對頭,農民朋友喜歡,長期堅持下去,報紙就有生命力。

他說:眼下農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當一部分農民朋友渴望着脫貧致富而又一時找不到門路,你們這些高參肩上的擔子不輕啊。聽說《致富快報》全年定價不到50元錢,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菸錢。我看農民朋友是訂得起的`。你們的報紙是辦給“窮人”看的,是辦給弱勢羣體看的,所以註定你們也是“窮人”。也是媒體中的弱勢羣體,現階段,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窮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賤者最聰明”,因爲“富人”、城裏人是靠數億“窮人”養活的……

當他明白記者代表報社大熱天遠道而來懇請他擔任報紙的顧問,以及請他題詞時,他爽快答應了:“好。我反正有60多個頭銜了,多一個無妨。可是頭銜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們的報紙是辦給農民朋友看的,我願意當這個沒有級別的顧問。”

然後,他伏在辦公桌上,頗認真地在白紙上寫下“祝農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報》越辦越好”兩幅題詞。

爾後,經記者請求,袁隆平和來訪者在辦公樓前的臺階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譽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次請辭和推掉了許多聲名顯赫的頭銜,偏偏欣然擔任一張不起眼的小報的顧問,這段佳話很快被傳爲美談。

袁隆平個人事蹟9

作爲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着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完美的,並且會越來越完美。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忙你。你是一個有志氣有夢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必須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裏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着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癡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爲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着真切的`情感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並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職責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袁隆平個人事蹟10

如果說母親帶領他祭拜“神農洞”只是爲袁隆平的學農之門開了一條縫,那麼那次初秋的遊園之行則徹底爲袁隆平打開了立志學農的大門。

袁隆平6歲那一年的初秋季節,他隨母親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遊玩。對於在城市裏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簡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親牽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裏。紅紅的桃子燦爛地掛在樹梢、綠綠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樹之間的空地上,間種着在那個年代還稀有的西紅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結着紅、白、黃、綠幾種顏色的果實,真是美極了。還有那綠蔥蔥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愛上了這美麗的果園,愛上了這綠色的世界,他實在不願離開這裏。正如袁隆平後來所說:“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裏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沒有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沒有功成名就的意氣風發,有的只是質樸的表白,有的只是對美麗的特別感悟與無悔執着。可見當年,這片美麗的中科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

巨人的誕生總是需要機緣巧合的。正如牛頓童年那個砸在頭上的蘋果引領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5歲時遇到了他鐘愛的羅盤,最終成爲物理學界世界級的泰斗一樣,這次美麗的遊園驚夢,正是帶領袁隆平一步步走向農業科學巨人之路的'那隻閃亮的螢火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那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

就是這次郊遊,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礎,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果園,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3億中國人的命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爲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羣,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爲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爲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人。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爲“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袁隆平個人事蹟11

20xx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剛結束對委內瑞拉的應邀考察,就乘飛機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的儀式。平時穿着極隨便的他根本沒帶領帶,爲了出席正規場合穿西裝配領帶,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金利來領帶,他嫌貴,不肯買,拉着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一條花100元港幣能買到6條的領帶。他拿過領帶,在胸口上比試着,笑笑說:

“蠻漂亮嘛,怎樣樣,精神吧,這叫價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裏去,來來,你們都來買……”

“不買,不買,袁教師,你當然囉,身份不一樣,再差的東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們不行啦,要靠名牌撐門面。”

見同伴都不願買,他只好自我買了幾條,調侃道:“哦,我曉得了,你們不買是捨不得掏錢,我老袁大方得很,見人白送一條,怎樣”

當時,袁隆平的三兒子和三媳婦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聽說此事後特意上街買了條金利來領帶,晚上到老爸下榻的賓館給他繫上,囑咐老爸明天出席儀式時,系他們買的這條,但第二天,他還是繫上了自我在地攤上買的那條,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了。事後,他將兒媳買的那條領帶留給了兒子。

或許有人會說,花自我的錢,當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錢,就不一樣。此言差矣!應當說,他花公家的錢,比花自我的錢更“摳門”。他是全國政協,20xx年2月25日,他乘飛機到北京去開3月3日召開的每年一度的“兩會”,出發前,他就“沉下”臉交代買機票的人:

“別買頭等艙,就買經濟艙,就是買了頭等艙,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買機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爲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登機前,他才發現是頭等艙,硬逼着送行的祕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濟艙。上機後,頭等艙裏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請了他幾次去頭等艙,既然不花錢,他就去了頭等艙。事後,身邊的同事笑他專坐不花錢的頭等艙,他說,空着也是空着,浪費資源可惜。

袁隆平這位“中心”主任坐飛機花錢“摳門”,審批費用更“摳門”。當初,“中心”建好分子實驗樓裝修鋪地磚時,經辦人遞交給他一份購物清單,他一看,一塊600x600的地磚單價50元,嫌太

貴,便仔細詢問怎樣回事,經辦人回答說,分子實驗樓搞實驗時經常用化學溶液,而這種地磚防酸、鹼,防腐蝕,防滑,材料不一樣,所以價錢就貴。袁隆平這才同意購買。

袁隆平個人事蹟篇3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國小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爲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爲什麼得正數?”袁隆平儘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爲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爲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裏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袁隆平個人事蹟12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林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爲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歷經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並在20xx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xx年4月,榮登“20xx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20xx年9月14日,他作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體常委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20年來,我國已通過雜交稻增產3500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因此,很多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二靠袁隆平。其實,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爲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西方國家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爲“第二次綠色革命”。2月初,網友、專家攜手評選的“新四大發明”名單出爐,“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複方蒿甲醚”最終入選。並且“雜交水稻”在評選中一直遙遙領先,佔據第一的位置直到最後。

有人說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像農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顴骨,背微駝,小平頭,古銅色的臉龐爬上了些許老人斑,歲月風霜刻在了寬闊的額上,曬得黝黑的手臂被稻葉劃上了一道道傷痕,穿着農村裏常見的那種花紋短袖襯衣,一條灰褲,老式黑皮鞋上沾滿泥巴,手上戴着一塊黑色手錶,特徵很鮮明。但就是這位看似很平常的老人,卻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當選者。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爲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與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20xx年10月,在湖南考察時專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項目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做出的重大貢獻。30多個國家的總統、國王或部長會見了袁隆平院士。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叢書《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爲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爲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爲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袁隆平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當代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作爲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爲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感動中國頒獎詞這樣寫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爲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如今,81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爲農民多產糧而活躍在田間地頭,爲人類真正擺脫飢餓而奔走在世界各地,直到生命最後的盡頭。

袁隆平個人事蹟13

袁隆平精神是一道永恆光芒

能成爲院士談何容易?沒有真本事和創業精神,以及吃苦和怎麼面對困境的毅力,想都不要想成爲,科學界一顆閃耀之星。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壽辰的時候,雖然完成了人生的所有要達到的境界,卻還在老驥伏櫪孜孜不倦追求。國家領導人的祝賀,既是對袁隆平院士的身體關心,也是對知識分子的關懷,更是對科學知識的尊重。

袁隆平院士的才智和科研能力,我們無需置疑。但是我想袁院士身上,還有一層更閃光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比所有的才華更重要。首先是袁隆平院士心懷祖國和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重要。也因此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默默奉獻。就是心底這種信念,支持他在科學路上不斷超越。有人曾嘲笑他自找苦吃,何不輕鬆點。袁院士坦然說:“爲了大家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一句話,能讓我們不從心底感動?第二,能承受失敗打擊,但信心不倒。剛開始研究條件簡陋,尤其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威脅,但上千次的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院士,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就是倒,也要倒在稻田裏。第三,袁隆平院士注重實踐,討厭信口胡來。他有一句經典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始終堅信真正的權威來自實踐,使他在第一線義無反顧的堅守,鍛造出了戰略性的眼光,科學的光芒四處閃耀。第四,袁院士胸懷寬闊,甘當人梯。他重視培養雜交水稻科研人才,並深邃認爲,團結協作是開啓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科研基金。他將實驗材料,毫無保留的分送全國一些科研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由此讓中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三十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袁院士只要哪裏有需求,都親自前往指導,並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科學家。第五,老驥伏櫪永不滿足。儘管袁院士已是高齡,但是在有生之年,他還要實現兩個願望:一是爭取九十歲時,水稻畝產達到一千公斤。第二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並已做好準備,幫助其他國家研發雜交水稻。

這都是袁院士才智以外,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自然他獲得多少獎勵,授予多少職位,都是應該的。沒有他的新型雜交水稻研發,中國和世界都將爲糧食增產傷透腦筋。袁院士的這些精神,不是他故意作秀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對國家和人民的愛。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不要說具備袁院士的所有精神品質,就算能擁有其中一項,都算是經典人才了。我們常說沒有國家沒有人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我們以有強大的國家、強盛的民族而自豪,但是這種自豪怎麼來?就需要我們努力奉獻,不講條件,不講報酬,只要要相信國家這個大家庭,是會給你溫暖的就行。

袁隆平個人事蹟14

20xx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剛結束對委內瑞拉的應邀考察,就乘飛機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的儀式。平時穿着極隨便的他根本沒帶領帶,爲了出席正規場合穿西裝配領帶,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金利來領帶,他嫌貴,不肯買,拉着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一條花100元港幣能買到6條的領帶。他拿過領帶,在胸口上比試着,笑笑說:“蠻漂亮嘛,怎麼樣,精神吧,這叫價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裏去,來來,你們都來買……”“不買,不買,袁老師,你當然囉,身份不一樣,再差的東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們不行啦,要靠名牌撐門面。”

見同伴都不願買,他只好自己買了幾條,調侃道:“哦,我曉得了,你們不買是捨不得掏錢,我老袁大方得很,見人白送一條,怎樣?”

當時,袁隆平的三兒子和三媳婦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聽說此事後特意上街買了條金利來領帶,晚上到老爸下榻的賓館給他繫上,囑咐老爸明天出席儀式時,系他們買的這條,但第二天,他還是繫上了自己在地攤上買的那條,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了。事後,他將兒媳買的那條領帶留給了兒子。

或許有人會說,花自己的錢,當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錢,就不一樣。此言差矣!應該說,他花公家的.錢,比花自己的錢更“摳門”。他是全國委員,20xx年2月25日,他乘飛機到北京去開3月3日召開的每年一度的“兩會”,出發前,他就“沉下”臉交代買機票的人:“別買頭等艙,就買經濟艙,就是買了頭等艙,你也得去退掉。”

原來,有一次買機票的同志考慮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爲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登機前,他才發現是頭等艙,硬逼着送行的祕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濟艙。上機後,頭等艙裏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請了他幾次去頭等艙,既然不花錢,他就去了頭等艙。事後,身邊的同事笑他專坐不花錢的頭等艙,他說,空着也是空着,浪費資源可惜。

袁隆平這位“中心”主任坐飛機花錢“摳門”,審批費用更“摳門”。當初,“中心”建好分子實驗樓裝修鋪地磚時,經辦人遞交給他一份購物清單,他一看,一塊600 x 600的地磚單價50元,嫌太貴,便仔細詢問怎麼回事,經辦人回答說,分子實驗樓搞實驗時經常用化學溶液,而這種地磚防酸、鹼,防腐蝕,防滑,材料不一樣,所以價錢就貴。袁隆平這才同意購買。

袁隆平個人事蹟15

溫馨的餐桌上,我們吃着香噴噴的大米飯;廣闊的稻田裏,一位耄耋老人辛勤工作。在陽光下,他顯得很年輕,只是背有點彎,臉上有幾道皺紋而已,沒錯,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袁隆平爺爺。

他作爲雜交水稻之父,一輩子有兩個理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讓全世界人民都吃飽飯,可這又是何其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他真的做到了。八年時間,只爲調配雜交種;炎炎夏日,14天的奔波,只求一株雄性不育種;身患胃病,他一隻手捧着肚子,另一支手扶着稻穗。沒錯,這就是我們所崇敬的袁隆平爺爺!終於,新一代雜交水稻橫空出世,平均每年解決3500萬人溫飽問題,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而且雜交水稻還有着巨大的潛力,還可以繼續研究,這極大解決了一個有14億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

飽飯人應當憶袁公。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傾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在20xx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911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旱稻畝產619公斤,真正實現了每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公關目標。

他勤於科研,身材瘦小,風吹日曬皮膚黑,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獎項很多,卻爲人低調,可他從不在意,攻艱克難,一絲不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給母親寫的那封信,他爲了人民不再捱餓,卻給自己留下了永遠的遺憾,母親即將過世,自己卻因開會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多少的悔與盼都成了老人的惦念。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同學都能憶起那位國士無雙——袁隆平。從此碗中有米飯,心中有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