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中的三大關鍵溫度

身體、皮膚、內臟各有溫度

養生中的三大關鍵溫度

37℃左右:正常體溫。這一數據最早來自1868年,是當時測量了2500名成年人的腋下體溫後,得出的平均值。不過,美國馬里蘭州醫學院的專家麥克維克後來又測量過148人的口腔溫度,得出的平均值是36.8度。測定結果表明:個體之間體溫變動範圍在2.7度之內,都是正常的。人的體溫高低,有細微的差別。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體溫較高的人一般來說比較友善,更願意把自己的東西贈予他人;體溫較低的人則相反。

正常人的體溫在一天24小時內會略有波動,不同時間體溫可相差0.6度。“早晨6時,是體溫最低的時候,下午4時則最高。”張一民說,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另外,“肌肉活動可以產生熱量,導致體溫上升。”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能讓體溫升高。人在緊張的時候,體溫最多會升高2℃左右。而手術麻醉後,體溫會下降,所以要注意保暖。

除了體溫外,人還有“皮膚溫”,也就是皮膚表面的溫度。在環境溫度爲23℃時,人的額部皮膚溫一般爲33-34℃,手爲30℃,腳爲27℃。就連人的內臟也各有溫度: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也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的溫度則略低。

37.5℃以上:發熱。臨牀上,體溫高於正常稱爲發熱,37.5-38℃度爲低熱,38-39℃爲中度發熱,39℃-40℃爲高熱,40℃以上爲超高熱。當體溫高於41℃或低於25℃時,將嚴重影響人體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很多人把發燒當病來治,這是一種誤區。”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說,發燒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等。

健康的環境溫度

“每個人都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中醫尤其講究天人合一,認爲天氣變化對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張國璽表示。

20℃:最佳室溫和睡眠溫度。在春秋季,使室溫保持在20℃左右,是讓人最舒服的溫度。我們常說“溫暖如春”,就是指北方春季的室外氣溫平均爲20℃左右。這個溫度和人的體溫有着密切關係,因爲200多萬年前人類剛出現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就在25℃以下,最利於身體散發多餘的熱量。同時,20℃也是最佳睡眠溫度。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會變淺,睡眠中的身體動作和醒轉次數增多。睡眠溫度在18℃以下,也會容易醒轉,不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因此臥室室溫一般以20℃左右爲佳,溼度以60%左右爲宜。如果是辦公室,溫度最好恆定在17℃,這是最適合人類思考的.環境溫度,也是最佳學習溫度。

室溫超過25℃時,人體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你會有熱的感覺。若室溫超過35℃,人體汗腺就開始啓動,通過出汗散發體內熱量,你會感到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頭昏腦漲、全身不適和疲勞,有昏昏欲睡的感覺。相反,當室溫低於4℃,你會感到寒冷;當溫度在8℃-18℃時,人體就會向外散熱。除了溫度本身外,人們感受到的冷熱還和溼度有關。氣象專家統計,當相對溼度在30%時,中暑的氣溫是38℃;當相對溼度達80%時,氣溫在31℃就會有人中暑。

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和炎熱的夏天,想維持恆定的室溫就有些困難了。“一般來說,冬天室內溫度不要低於16℃,最好在18-20℃之間;夏天室內溫度不要低於23℃,最好在25-27℃之間。”張國璽表示,這樣的溫度既可保證舒適,也不至於使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生病。

降溫10℃,最易生病。“最容易讓人生病的,並不是冬天最冷的時候,而是氣溫驟降的時候。”張國璽提醒說:“一般來說,24小時內的氣溫下降超過10℃就可以算是驟降,這時人對溫度的耐受能力趕不上溫度變化,抵抗力出現‘盲區’,最容易感染傷寒。”洪昭光也表示,除了關注絕對溫度外,也應關注溫度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大風降溫或是北方冬季早晨的低溫時分,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太陽出來後再出門鍛鍊,每天回家後,及時用熱毛巾捂臉並用熱水泡腳,這是冬季防病的最好辦法。

體溫測量與正常波動

1.體溫測量

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的不同,體溫的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

(1)口腔溫度 將體溫計放置在患者舌下,閉嘴約3分鐘後取出,正常範圍爲36.3℃~37.2℃;(2)直腸溫度 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消毒後塗上潤滑油,然後插入肛門,三分鐘後取出,其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3)腋窩溫度 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測溫方法,其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夾於腋窩,五分鐘後讀取數值,正常範圍爲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在測體溫時三種測量方法的正常值切記不要記混。

2.體溫的正常變動

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可有輕度變化,例如:下午較早晨體溫相對要高,但一般相差小於1℃;進餐後、勞動或劇烈運動後,體溫也可有輕度升高;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或情緒激動等因素也可使體溫略有升高;婦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體溫稍高於正常。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存在輕微的體溫差異,如小兒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其體溫也比青壯年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