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2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2篇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然後,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後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啓發學生根據信息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爲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信息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閱讀信息,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係,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並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後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爲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鬆,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繫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說:“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說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麼的美麗、燦爛。我要保存這火花的餘溫,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爲準備這節課,我反覆研讀了這節課的內容,思考着新教材爲什麼這樣設計?

教材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後認識方程。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主要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小組合作探究爲主要方式展開。

1、密切關注“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中,將枯燥的方程概念融於淺顯易懂的天平中。藉助課件直觀演示的優勢,使學生具備了最初的平衡和不平衡的感受。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天平稱重的所有情況保持高度的興趣。通過天平稱重的不斷演示,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了關於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

2、充分發揮“自主探索”的學習精神。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節課中,方程的意義這個概念的理解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猜測、討論、比較、整理、分類、合作交流等活動進行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如在每步實驗現象出示後,讓學生思考:“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並用數學式來描述現象,直到最後讓學生通過判斷等式與不等式的活動過程中,自主分類得出方程的意義。這樣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程。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3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爲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爲重要,稍微與學生脫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4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開課活動,在活動中我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爲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爲能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方程的意義》,爲準備這節課,我研讀了這節課的內容,並與舊教材的進行了對比,思考着新教材爲什麼這樣設計?

舊教材先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後認識方程。而新教材通過情境,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義,最後揭示方程的意義。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後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先找等量關係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係。由於找等量關係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着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係。找到了等量關係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爲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後教師指出,我們剛纔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後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後,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爲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爲,“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於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爲主導者,要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後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g和30g的兩隻正方體、50g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g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g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 +?=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 +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我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但是通過同桌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說服了,但這也說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學生對其還存在模糊概念。進一步研究。

創建形象、生動、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數學情境,使學生經歷“數學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這一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來龍去脈,努力的過程比成功的結論對學生的發展更有意義。學生最開心的,應該是自己經過探索後的發現。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樂學、好學、積極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5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衆人皆知,但是要真正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每一節數學課上,還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恆心。

今天的數學課,是第一單元“方程”的複習課。

知識點不多,如果由我帶領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網絡,在此基礎上再逐題完成練習,肯定能非常順利地完成,但是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了。

爲了培養他們自我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輪流講解的方法,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他們,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

首先,出示了課本上的三道討論題,小組討論。接着確定每道題由哪個小組彙報,需要板書的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好,再確定一個人主講,其餘的人可以補充。

第一題,由張子豪一組回答。他們在黑板上畫了方程和等式關係的集合圖,寫了兩句話: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等式是不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不等他們講完,浩馬上站起來發問:X+y=200是方程嗎?

超:等式中也有含未知數的呀?比如X+4=20裏含有未知數,也是等式呀!

第二題,由陳璐一組彙報的。他們一組講的非常得詳細,下面的孩子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補充了?

這時,我就作了一個示範:剛纔陳璐給我們講了等式的兩條性質,非常詳細,但是我可以把這兩個性質合併爲一段話,等式的兩邊可以同時加、減、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爲0,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我們在補充別人的發言時,還可以再一次地強調一些關鍵點,如解方程時要先寫一個解字,等號要上下對齊,解完方程後一定要檢驗等等。

第三題,由王悅辰一組彙報。這一組能夠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詳細地說清楚。

最後,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小結。在這一單元裏,我們認識了等式,認識了方程,知道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也學會了用等式的性質去解方程,用列方程的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們就用掌握的這些知識去完成一些練習。

接着,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練習1-4題,做完之後,小組合作交流批改,並選一道題彙報。在彙報第3題看圖列方程並解答時,學生能先分析數量關係再列方程,解方程,就連最後的檢驗也說的非常清楚,絲毫不要我做一點補充。

一節課下來,該做的練習做完了,也不需要留到課後去完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鍊了;而我,也比較輕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上課易走神的那些孩子了。

看來,真的要相信孩子,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我們老師沒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鍛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6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爲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7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爲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爲什麼是“方程”,爲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爲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爲自己探究,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8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爲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後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爲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着用蹺蹺板做遊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係,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於、小於、等於關係。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後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於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後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纔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後再來做這題,然後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爲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後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後進生,儘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穫如下:

1、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科學課上認識了天平,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徵,最後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係式叫做方程,讓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徵,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

3、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後,自己列方程,並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髮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0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願學、樂學,爲以後進一步學習方程打下基礎。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爲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爲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1

《方程的意義》本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屬於概念教學。對於概念的學習來說,如何理解定義是重要的,方程的意義不在於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爲豐富的內涵。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1.埋新知伏筆

等式的認識是學習方程的一個前概念,因此,在認識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個關於“等號”意義話題的討論。出示如:2+3=57+2=4+5,這兩個題中“=”分別表示什麼意思?2+3=5這個題中“=”表示計算結果,而7+2=4+5表示是一種關係,讓學生對等號的認識實現一種轉變,從而爲建立方程埋下伏筆,也體現了思考問題着眼點的變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我臨時改變思路,根據課件天平左盤放着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體,右盤放着70千克的物體,學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問這個等號表示什麼意思?由於這個算式有了天平具體的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過渡到等號表示一種關係。我想讓學生體會等號從表示一種過程過渡到表示一種關係,但課後我反思沒有必要,以前學生已經知道等號表示一種過程,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等號還表示一種關係,爲建立方程打下基礎,所以,當學生已經在天平直觀形象中認識到等號表示一種關係,就可以往下進行。所以,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同時我認識到課前每個環節都要慎思。

2.導概念實質

新授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講解每幅圖的意思,讓學生經歷認識方程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裏深刻的思考中,體驗方程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從而列出方程並認識方程。但我認爲這還不夠,還要對方程的內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於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習題:

第1題:下面這些式子是方程嗎?

X×2-5=100y-2=35+3=5蘋果+50=300

通過這些習題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物體或者畫括號等。讓學生體會到其實方程在一年級就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級我們沒有給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雛形。

課後我反思這一環節應該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習題,如:2X-3>62X+9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式子中辨別方程會更好些。

第2題,出示天平圖,左盤放着一個160克的蘋果和一個重X的梨,右盤放着240克砝碼,你能列出方程嗎?很多學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這個式子是方程嗎?讓學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沒有方程的實質,進一步明白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指的就是未知數要與已知數參加列式運算,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第3題,出示了天平圖,左盤放着250克砝碼,右盤放着一個重a克和b克的物體,讓學生列方程。通過此題的訓練,學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是一個,可以是兩個或者更多個。方程的內涵和外延逐漸浮出水面。

課後我反思,通過此題的訓練,也應該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數用不同的未知數表示。

第4題,一瓶800克果汁正好倒滿5小杯和容量300克的一大杯,現在沒有天平還有方程嗎?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師:爲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要寫上一句話,寫清X、y分別表示什麼。

這樣爲以後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會減少漏寫設句的機率。也讓學生明白,沒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建立起等量關係。

本節課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斷方程爲依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以解決問題爲抓手,讓學生產生矛盾衝突,深刻體會“含有”未知數的真正含義,從而理解方程的意義,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一種思辨的狀態中體驗到方程是表達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又爲學生的後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爲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3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爲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爲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5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後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先找等量關係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係。由於找等量關係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着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係。找到了等量關係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爲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後教師指出,我們剛纔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後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後,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爲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爲,“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於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爲主導者,要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6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方程的意義>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7

今天的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方程的意義》一課,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的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方程的意義>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中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爲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課件製作的不夠精細,完美!所以應用起來不夠方便!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8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爲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9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導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穫如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通過不斷比較,總結特點,讓學生逐步建立數學模型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徵,最後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係式叫做方程,讓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徵,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裏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3、數學要以學生的錯誤爲資源,讓學生在反思中加深認識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後,自己列方程,並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髮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4、數學應聯繫生活,強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爲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纔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0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生活引入,注重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因此在課始,採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蹺蹺板遊戲,讓學生感受到類似於天平的“相等”和“不等”。這樣在結合天平感受這種關係以及最終體會到方程中“相等”的關係時,學生就會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學習,辨析完善。

因爲五年級學生已經進入了高年級,是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的。所以,認識方程中,我選擇了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並給出了一定的自學提綱:(1)是方程,我的例子還有。(2)不是方程(可以舉例)。(3)我還知道。這裏學生自學時是帶着自己例子進行思辨性的自學,所以感覺學生理解的還是比較的透徹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時,學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間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結合實際、理解關係。

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列出方程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同時,這點也是後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基礎。所以在出示實際問題列出方程時,我總是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感受到搞清數量之間的關係是正確列出方程的前提條件。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增加一些思維的難度和挑戰也是鍛鍊學生數學思維的一個常態化的工作。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的突出得不夠,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1

本節課從兩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所列方程的觀察,並與一元一次方程類比,自然導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其相關的一些概念,既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又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計過程中,不過於強調形式化的定義,也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能辨認一些概念即可,最後出示的一個實際問題,目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際價值,同時也爲下一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的學習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節課教學,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繫,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採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分層作業中必做題鞏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選做題密切聯繫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了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啓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蘊涵某些數學知識的現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意識。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探究現實世界,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2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導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爲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繫,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爲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說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爲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說”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爲什麼是“方程”,爲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爲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爲自己探究,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爲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纔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