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爲主要的哲學思想,並在中國茶文化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儒家思想與茶文化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儒家思想與茶文化
  一、中國茶道與儒、釋、道三教精神的聯繫

反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釋、道三教精神及其影響組成的,而這一切又直接影響和制約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走向。比如儒學的“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道家的“寧靜致遠,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禪一味,梵我一如”,其要義均在於人與大自然的精神聯繫與心靈感悟。儒、釋、道的思想精髓滲透到茶文化,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其中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禪,從茶中體昧苦寂的同時,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禪機;道家強調人在品茶時要樂於與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而儒家則是以茶作爲溝通自然與心靈的契機,重視自然與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與和諧心境。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都有着各自的獨特色彩。這種表面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爲提攜。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茶道的影響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諸家的精華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體,處於主導的地位。儒家思想產生於古代,但作爲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它的特點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可以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爲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於飲,寓教於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中國茶道,也多方體現了儒家中庸之溫、良、恭、儉、讓的精神,並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於品茗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內涵

  (一)“修身”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大學》中說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而茶的諸多功效都是有益於個人修身的,一方面飲茶有益於健康的體魄,另一方面飲茶有益於靜心、激發思維等。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將茶有益於修身的功能總結得十分到位,全文如下:“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儒家提倡“身心兼修”。當身體的健康得以保證後,“修身”成爲對一個人禮儀道德修養的要求。因此,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中國茶道中也處處體現出對禮儀的要求和規範,如在茶藝表演前後表演者要向客人行禮,表演過程中茶具的擺放和手法等也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給客人敬奉茶時要恭敬地雙手奉上。“仁”是對修身中的`內心道德要求,“仁”的本質是“愛人”,在茶道中,只有持有一顆“愛茶、愛器、愛人”之心才能泡好每道茶,茶人在沖泡茶和品飲茶時也是對自己的修行。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認爲:茶性中“仁”之所在亦由飲茶之人一一道出,“天下茶人是一家”,“仁”的精神經由種茶、飲茶、品茶之人由日常生活點滴中契入到了茶外柔內剛之體性中,亦是“仁”使“世界茶人,同飲一杯茶”成爲文化美談。

  (二)“齊家”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齊家”是指能夠使家族的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弟子規》中總序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孝悌是齊家中重要的禮節,對父母抱孝敬親愛之心,對兄弟姐妹懷尊敬友愛之情,對待伴侶相親相愛,對待孩子嚴格慈愛。中國茶道在家庭禮節之中有獨特的地位,如給長輩奉茶表示恭敬、新婚夫婦共飲和合茶表示夫妻恩愛等都體現出茶道精神。如今,社會風氣相對浮躁,人們生活節奏快,回家後基本都是各做各的,看電視的看電視,玩手機的玩手機,加班的加班,難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長此以往,一家人的感情也難以深厚起來。因此,我們應該發揮茶的作用,讓茶將每個家人的心聯繫起來,下班、放學後,一家人圍坐一起泡茶、聊天這種場面很溫馨,這也是一家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最好時間,交流好了家人之間就沒有隔閡,感情自然很好。

  (三)“治國平天下”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茶不僅有助於修身齊家,還對治國有一定作用。中國自唐代起就有茶法茶政,宋元明清時期都設定了自己的茶法茶政,主要有貢茶制、茶稅、榷茶制、茶馬互市政策等等。貢茶制、茶稅和榷茶制過於苛刻時會引起茶農的暴動,這是不利於國家穩定的。唐文宗時,江南榷茶使王涯制定了殘酷的榷茶措施,命令百姓把他們的茶樹都挖掘起來移植到官場中去,並把他們已經加工好而尚未出售的茶葉統統燒掉,這一舉措導致民間怨聲載道.

宋代,朝廷爲了解決戰馬來源和籌集軍費,在四川實施嚴格的榷茶制,導致茶課大量增加,人民負擔過重,激發了社會矛盾。合理的茶法茶政則有利於茶產業發展和社會和諧,建炎初成都漕司趙開變革茶法,減輕了過去官買官賣茶法的危害,使得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茶馬互市政策始於唐代,盛行於兩宋和明清時期。遊牧民族由於長期以食肉爲主而對茶有強烈的需求,他們所產的馬的品質遠遠勝過中原地區,因此,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開始了茶馬互市,茶馬互市爲國家所控制或在國家政令許可下進行,基本成爲國家控制邊境遊牧民族並且獲取戰馬的主要外交手段.

古代中國人說“天下”,意思是想說“世界”,但當時對世界的瞭解還沒有超出中國的範圍,因此,能保持邊境和平也就算“平天下”了。到了現代,“茶和天下”已成爲中國茶的主旨,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中舉辦了“世界和諧茶會”,來自一百多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賓客,在茶香四溢的世博園中分享“一個地球、一個聯合國、一杯中國茶”的茶之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