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什麼意義(精選11篇)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以下就是小編收集的清明節有什麼意義(精選11篇),歡迎鑑賞。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精選11篇)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1

一、清明節氣的含義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氣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氣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清明節氣”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二、清明節氣得來歷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爲清明。

清明節氣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節氣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氣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三、清明節氣的意義

清明節氣在唐朝定型之後,其節日習俗就不斷髮生變遷。不少清明習俗都消失了,只有墓祭得以留存下來,而墓祭習俗又在當代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從清明節氣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祭祖習俗體現了歲時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和採借功能,墓祭因而成爲中國現當代清明節氣中重要的內涵。在網絡時代,這種吸納和採借功能表現爲網絡公墓的熱銷和網祭的盛行。

清明節氣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羣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氣中,民衆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係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衆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恆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爲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氣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於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爲一個承載着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於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氣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衆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氣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於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爲清明節氣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於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據上海新民晚報2004年3月31日報道,當年清明期間祭掃人數達到了646萬餘人。掃墓高峯期,在一些陵園的周圍更是要採取單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擁堵。不過,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現今城市的喪葬都採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裏,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於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 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氣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託哀思。 尤其是網上祭祀是近幾年來就興的一種祭祀方式。 網民可以在某些網站上所設立的虛擬墓園裏爲死去的親屬設置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於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爲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遊的好處。 建國後,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 清明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蹟。 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着傳統的形態,清明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採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爲保留傳統清明節氣俗提供了客觀條件。 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隨着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家庭集體搬離了農村,也導致農村清明祭掃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一些家庭已不再進行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節時期,因此時大家都是要回家過春節的。

2007 年,清明節氣被立爲國家法定節日。 之所以會有這一立法的出臺,就是因爲清明節氣俗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在民間仍然有很大的羣衆基礎,有諸多的現實意義在裏面。 就祭掃這一主題而言,首先它可以寄託人們對於離世親人的哀思,密切人際關係。 尊祖敬宗,對同一個祖先的祭掃與追念有利於一個家庭或家族的親情凝聚或親和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人際關係的合密,這對於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大力弘揚。 清明節氣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孝道觀念,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 孝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東作爲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清明節氣俗的孝思對於山東而言更具重要意義。 第三,祭祖習俗的大力弘揚,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海外僑胞。 弘揚清明節氣俗,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節氣俗,可以使大陸人民和千百萬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把心緊密聯繫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氣,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都會來到陝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墓,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這一狀況的最好說明。

另一方面,清明節氣俗的另一主題遊樂也有着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功用。 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 傳統中醫認爲,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以益”。 確實,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鬱、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 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康復療法”,治療精神抑鬱、失眠健忘等症狀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於盪鞦韆、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其次,春遊、植樹等活動的進行,可以增強國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而這又對於當前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通過親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悅身心的巨大作用。

總之,清明作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內涵,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對於清明節氣俗,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及大力傳承。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2

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大批民衆趁着清明節掃墓,或扶老攜幼手捧鮮花到各處公墓奠祭先人。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

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閤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一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強。 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大幅度的文明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這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民族傳統節日爲基本載體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 天氣到了清明就明顯轉暖了,桃紅柳綠,草長鶯飛,大江南北已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了。在這個時節,農民開始翻地育種,點瓜種豆,準備一年的農活,所謂“一年之

計在於春”,如果錯過了這個寶貴的時節,那就會錯過一年的收成,一年的希望。所以我也想借這個特殊的時節提醒我們同學珍惜時間,珍惜青春,只有在春天播種,纔有希望在秋天收穫。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的環境裏。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纔會更加努力地去創造未來,創造美好的生活。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堅強與勇敢,和平環境同樣會把我們培養成材,我們要有信心,因爲我們有榜樣!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遺志,爲祖國的日益強大、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積極鍛鍊,共創祖國美好明天!祝同學們過一個安全有意義的清明節假日!

今天的廣播就到這裏,謝謝大家的收聽。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3

4月5日是清明節,在這一天中我們要懷念我們的親人,並拿出供品去供奉我們那遠在天堂的親人。

說到清明節,大家一定會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路上,因爲生活的艱苦,有一次他暈倒了,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充飢。後來,重耳當了晉國國君,封賞跟他一起流亡在外的隨從。可唯獨介子推不接受封賞,帶着老母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老母出來的。可大火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人們只准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也有很多,除了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等等一些體育活動。因爲清明節不能用火,爲了防止寒食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親人墓地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說到祭掃,4月5日我們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去楓涇公墓祭掃去世的親人。到了親人的墓碑前,奶奶用抹布把墓碑上的東西都清理一下。接着,爸爸拿起毛筆,從紅色的小瓶子中蘸了點油漆小心翼翼地描着去年描過卻已淡的字跡。後來按輩分輪流描下去。不一會兒,這塊墓碑煥然一新。奶奶拿出三束鮮花輕輕地放在墓碑上。開始“上菜”了,奶奶從袋子裏拿出美味的菜餚放在墓碑上。爺爺也從袋裏拿出一瓶名爲“石庫門”的酒倒在奶奶剛剛放着的三個杯子中。爺爺只倒了一些。等爺爺剛倒完,我們一大家子站在一排,彎腰鞠躬。在鞠躬的時候,我心中突然感覺到悲傷,爲親人們的離去感到悲傷!爲親人們不能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感到悲傷!想着想着,我的眼眶紅了,在不知不覺中順着臉頰滴落了下來。鞠躬後,還是按輩分依次給去世的親人們倒酒。最後輪到我了,因爲我還小,所以不用倒酒,但要鞠三個躬,最後我們該給去世的親人們燒紙錢了。我們把奶奶摺好的元寶放在墓碑前,爸爸走上去用打火機點燃了元寶,我們雙手合十,深切的緬懷我們遠在天堂的親人,祝福他們一切安好。

等元寶燒盡了,火熄了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帶着自己那份不捨的心情向公墓門口走去……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4

清明節,古時亦稱“植樹節”、“踏春節”、“聰明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其實,清明節有好幾重意義,當然最主要的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爲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爲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爲國捐軀,爲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其實這樣的活動我們小的時候是年年都搞的,現在這樣的活動在少年當中少多了。所以有專家建議我國應該有一個“國典”,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盪鞦韆、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再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清明節就是融合了古代的寒食節而形成的。寒食本來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節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那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人物。

可見,清明節不僅僅一個“燒”可以涵蓋,也不僅僅一個“燒”可以表達。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提倡以一種更文明的新方式來祭奠先人,比如鮮花祭掃,比如網上祭掃等。所以有專家說,我們無論何時也不能丟棄傳統文化,重要的是不能丟棄傳統文化的核心,按照生命科學的說法,就是“基因”不能變。祭奠的方式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這只是外在的載體,這個載體是需要不斷更新和變化的,但是“基因”要保護和保存好,核心的價值觀要保護好。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5

清明節在唐朝定型之後,其節日習俗就不斷髮生變遷。不少清明習俗都消失了,只有墓祭得以留存下來,而墓祭習俗又在當代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從清明節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祭祖習俗體現了歲時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和採借功能,墓祭因而成爲中國現當代清明節中重要的內涵。在網絡時代,這種吸納和採借功能表現爲網絡公墓的熱銷和網祭的盛行。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羣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衆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係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衆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恆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爲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於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爲一個承載着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於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衆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於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爲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於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據上海新民晚報2004年3月31日報道,當年清明期間祭掃人數達到了646萬餘人。掃墓高峯期,在一些陵園的周圍更是要採取單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擁堵。不過,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現今城市的喪葬都採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裏,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於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 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託哀思。 尤其是網上祭祀是近幾年來就興的一種祭祀方式。 網民可以在某些網站上所設立的虛擬墓園裏爲死去的親屬設置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於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爲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遊的好處。 建國後,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 清明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蹟。 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着傳統的形態,清明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採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爲保留傳統清明節俗提供了客觀條件。 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隨着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家庭集體搬離了農村,也導致農村清明祭掃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一些家庭已不再進行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節時期,因此時大家都是要回家過春節的。

20xx 年,清明節被立爲國家法定節日。 之所以會有這一立法的出臺,就是因爲清明節俗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在民間仍然有很大的羣衆基礎,有諸多的現實意義在裏面。 就祭掃這一主題而言,首先它可以寄託人們對於離世親人的哀思,密切人際關係。 尊祖敬宗,對同一個祖先的祭掃與追念有利於一個家庭或家族的親情凝聚或親和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人際關係的合密,這對於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大力弘揚。 清明節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孝道觀念,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 孝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東作爲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清明節俗的孝思對於山東而言更具重要意義。 第三,祭祖習俗的大力弘揚,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海外僑胞。 弘揚清明節俗,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節俗,可以使大陸人民和千百萬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把心緊密聯繫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都會來到陝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墓,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這一狀況的最好說明。

另一方面,清明節俗的另一主題遊樂也有着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功用。 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 傳統中醫認爲,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以益”。 確實,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鬱、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 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康復療法”,治療精神抑鬱、失眠健忘等症狀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於盪鞦韆、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其次,春遊、植樹等活動的進行,可以增強國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而這又對於當前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通過親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悅身心的巨大作用。

總之,清明作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內涵,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對於清明節俗,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及大力傳承。

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口,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現代社會更是賦予其肯定的文化意義。清明祭祖習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出現了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幾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題和相近的表現方式。事實上,傳統清明節中的墓祭儀式必須依託一定的空間如墓地、紀念碑、公墓、骨灰樓等。即使與傳統條把方式有較大差異的網祭,仍與傳統的清明文化精神有着共通之處。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爲清明節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清明節祭祖掃墓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倫理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而這種孝道倫理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孝思表達

墓前燃紙、灑酒、叩拜,成爲清明這個節日的傳統祭奠形式。鮮花拜祭、網絡點歌留言也是現代清明節的一種補充形式。不管我們祭奠的是先賢烈土、先祖考砒,還是至愛親人,清明節只爲我們提供一個特定的文化時間。目的就是讓我們永遠銘記先人傳給我們的當下生活,感謝先人曾經帶給我們不少的'人間歡愉。廣東每年清明的最大特點是祭祀之風盛行,重孝念舊的傳統不斷得到倡導。廣大民衆、港澳臺同胞、海外鄉親都不約而同趕回家鄉祭奠先人的行爲,及媒體重孝的輿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代社會並沒有遠離孝文化。

清明祭祖的真正意義在於迫念先祖德澤、不忘自己的根源出處。當代社會中,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經解體,加上人員流動性大,家族成員團聚的機會越來越少。清明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祟,又顯現了對血脈親情的認同,還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

這無疑能促進個人與家庭的和諧,進一步帶動社會的和諧。清明節讓人們迫思先人、享受生活的同時,還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親情培育時機,讓人明白更多的人生意義與社會責任。

清明還是一個直貫天地、通達古今的文化通道。藉助這個獨特的文化時空,我們可以實現家庭和諧與親情凝聚,還能聯結宗親,維繫族情。清明時節,回鄉掃墓一來可以懷念已故去的親人,二來能夠激勵後人不要忘本。這種年復一年的祭祀活動不是爲了走形式,而是爲了表達一種心情以及獲得一種認同。

當然,清明祭祖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與莊重肅穆並存,因爲這些形式都是人們對故人的一種真情表露。清明節祭招先人的現象是道德信仰,是廣大民衆抒發與緬懷先人的詩意之舉。民衆於清明節踊躍祭組,不是因爲相信陰間的真正存在,而是出於孝敬祖先的真實感情。逝者如斯,但大家卻寧願相信逝者能夠領受自己的一番情意。

清明祭祖習俗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信仰習慣和文化精神,寄託着民衆對生活的幢保,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盛會。在清明節期間,城鄉各處以同一種儀式來表達對先入的孝思與追憶。民衆反覆踐行的墓祭儀式,使不少文化傳統因而具有連續性,並綿延不絕。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同一性和連續性,在代際之間架起了貫通的橋樑。

人們選擇清明節回家,就是爲迫思而來,爲尋根而來。人們懷着對先人的緬懷,帶上一份心情。爲先人或點上一支清香,或獻上一束鮮花。大家虔誠地祭祖,就是要表達對他們的追憶,傳遞一種孝思。因此說.清明節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凝聚劑,對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家族孝道文化的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清明節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厚民間根基的緣由所在。

清明節穿越時空、歷經滄桑而盛行不衰。這也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迫遠的民族性格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孝道、不忘本我的道德情懷。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綿延不絕的基石。清明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其孝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和諧精神內核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感恩文化

清明感恩文化的起源與祭祀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關係。祭祀文化起源於原始宗教,感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祭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步的。清明節祭樞活動表達了民衆對先祖功績的懷念以及對先祖的感恩,感恩是清明祭祖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明節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作爲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融合而成的清明節,蘊含了先人對生命的理解。正因爲如此,古人把生命看作兩個層面,一是具體的、當下的、物質性的生命,二是抽象的、過往的、精神性的生命。民衆清明祭祖、祭奠烈土,就是認爲他們都是有生命的。事實上,烈土與先祖的自然生活已經遠離塵世,但是他們的文化生活卻是長存於世。清明節日是後人回顧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要清明節日中所承載的祖先祟拜觀念與墓祭儀式習俗依舊存在,孝道感恩這一文化意義就一定能得到延續。

清明節掃墓所蘊涵的感恩意識,表達了後世感激先人賜予生命、緬懷先人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理想追求的內在訴求。在僑鄉廣東,這種孝道教育更是根基深厚,且越來越得到發揚光大。因此說,廣東僑鄉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重孝文化。近年來,海外鄉親的尋根訪親、捐錢贈物與清明返鄉祭祖都是當地重孝傳統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和延伸。華人華僑這種不忘祖宗、造福桑榨、報效祖國的思想行爲實質上就是對傳統感恩文化的一種踐行。

促進關係調適的作用

與浩渤宇宙相比,人類自身力量非常渺小,無法應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困難和障礙。這時候,人們便將生與死、禍與福的種種無奈都寄託於那些超自然的神靈。神棍的護佑能使人們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通過祭祀祖先,期冀藉助“神力”來彌補和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從而獲得自我安慰,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衆戰勝自然和困難的勇氣,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古代非常缺乏抗災能力和解災辦法,這種祖宗信仰方式填補丁人們心靈和能力上的空白,使自身的生存需要得到一種虛幻的滿足。在現代社會,清明節是萬物生長復甦的時候,它代表着一種希望;同時,清明節也是踏青和親友聚會的日子,代表着人和自然的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祭祀先人,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裏體驗天人合一的氣氛。

人與自然關係的調和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在節奏韻律上保持一致才能與自然共存。因此,由曆法而起源的節日,其原初的性質及形式主要是爲農耕服務的。古人對節日有獨到的理解,認爲節氣中的“節”是自然時氣的交合之處,體現“天地人”相一致的生命節奏。因此,節氣應該是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的生命規律的“節點”。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和文明水平低下,對自然的瞭解甚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節律與大自然的季節輪迴息息相關,大自然的節律同時也就是人類生活的節律。原始社會的祭祖儀式幾乎成爲當時社會文化生活最爲重要的內容。無論祭祀天神還是祭樞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強烈願望。求得生活的平安,釋放對生活的恐懼,也是歲時節慶的重要內容。在農業生產成爲主要生產方式之後,社會依然停留在農耕文明的狀態。祭祖活動與農業生產和生活規律的關係逐漸密切,因此清明等節氣節令往往成爲舉行祭祖儀式的日子。在這些祭祖儀式中,祈求的願望從衣食住行到福祿壽無所不包,範圍極廣。而祈求祖先神靈能佑助其子孫獲得農業生產的豐收,在祭祖儀式中是首要和必需的。清明節就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節日,在與祭祖活動聯繫在一起之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清明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清明祭祖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的獻祭行爲。最初的儀式是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達到期盼生存條件改善的目的n這時,祭祖儀式就成爲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調和手段,主要是起到安頓社會羣體心理的作用。由於農拼時代長期存在,清明墓祭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爲了人與自然的文化意義,一直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對於古人而言,他們祭祖是爲了避免來自自然界的災害,是爲了過上富足安穩的物質生活,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源。在廣東,清明祭祖也常常包含這麼一種獨特的含義,就是讓祖先保佑後代順順利利、五穀豐登、生意興隆。實際上人們就是期盼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解決生存發展最大的障礙,即惡劣的氣候與難以猜測的自然現象問題,以獲得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想狀態。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中,由於生活中自然現象的不確定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意外情況,因此清明祭祖的原始文化意義依然存在。

人與人關係的調適

每年清明時節的掃墓活動昭示着血脈的繼承,不僅故地親人要上墳祭掃,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在社會流動性加大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活動又使家族成員之間有了每年一度的見面溝通機會。20xx年,中國將清明節確定爲法定節假日,更加彰顯了清明節傳遞親情、加強家族聯繫的文化功能。這個假期讓民衆在祭拜祖先之餘,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親友相聚。

當祭祀祖先的權利下放之後。清明祭祖開始出現了強化血緣同源的文化意義。這主要體現在宗族社會中,爲了尋求宗族認同與自我認同,每年有組織的宗族清明墓祭活動。宗族社會中,人們祭祖宗族祖先公墓的目的,就是爲了敦宗睦族、維繫宗族血緣關係。這就爲宗族成員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機會,從而達到凝聚宗族力量的作用。百姓之家供奉祭牲,敬獻黍梭甜酒,率領子弟和同族來隆重祭祀他們的祖先,恭恭敬敬,濟濟一堂,如同神靈降臨。這時會合了在各處的親朋好友和親屬,兄弟、親戚相互親近;於是消除了各種糾紛,去除了怨恨邪惡,大家和諧友好,鄰里安寧。祭祀祖先有祭招近祖和遠祖之別。近祖的祭祀並不是全族共有的,只有在祭招遠祖的時候全族才聚集在一起。祭祀遠祖的目的就在於讓人們認識到大家都是同一祖先繁衍下來的後代。

以祖先崇拜爲基礎的宗族清明祭祀活動,表達的則是血緣認同意識。就宗族內部而言,其成員之間不管怎麼爭鬥,一到清明節大家都必須配合起來做好祭祖的各項工作。就這樣,清明的祭祖活動能夠彌合大家因爭鬥而引起的感情裂痕。藉助祖宗祟拜的儀式,不但使家系延綿不斷,而且使親屬關係和諧均衡。這就是長期以來清明節最重要的文化價值重心之所在。

人與自我的調適

表面上看,社會變革導致清明祭祖空間的變化,實質上也體現了清明墓祭習俗多重的文化意義。清明墓祭習俗正是在這種文化空間的變遷中,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集體與國家)、個體自身(機體與精神)之間的意義內涵結構。清明祭祖文化的演變,有其適應自然、調整社會關係以及撫慰自我心靈的內在價值。時至今日,清明節作爲一個維繫民族傳統精神的節日,已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清明節中的祭祖主題,既暗藏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民間與官方共同的文化傳統,又體現民衆通過祈福驅邪的儀式活動來展現一種調節生活與調適心理的文化意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清明祭祖活動中的儀式和倫理準則自然成爲民衆社會意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我內心的平靜與樣和。因此,即使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的情形下,清明節的文化氛圍並沒有淡化。這種文化意義在日常的生活狀態之中是很難呈現的。於是,在清明節日,在原有的孝親與農事驅邪文化意義之外,又添加了睦族與遊玩的文化元素。

當代社會中,競爭激烈,生存壓力的加大,容易讓人身心疲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也較爲緊張和複雜,所以人們更加重視親人之間的關係。清明節,民衆在緬懷先人的祭樞活動中,能與親友團聚片刻,以緩解壓力。同時.人們也渴望祖先的保佑,希望借祖輩的力量排除飄忽不定的因素而取得成功。

在現代化的城市,不少人雖然擺脫了農耕生存方式,並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的生活圈子,但其清明祭祖的儀式更加隆重。作爲一種紀念先人的民間節日,其延續下來的文化意義依然如故。

近年來,民衆在清明節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更多是爲了求得一種精神上的安慰。這主要體現在清明祭祖儀式向網絡空間的轉化上,從而導致祖宗祟拜習俗從傳統的信仰狀態轉變成各種不同的現代個體性宗教儀式活動。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祭祖的主體,雖有網絡上的交流與互動,但更多的是以個體方式進行參與,清明節的文化意義因而也轉向了祭祀者的內心生活這一層面上來。

相對傳統的清明祭祀儀式而言,其原初精神和文化內涵有所淡化.故其儀式的意義應該重新得到闡釋。

推動文化認同的意義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分享共同的文化模式如信仰、規範、習俗等,並對這種文化模式產生共同的心理情感與自發行爲。清明休假制度,爲人們祭祖掃墓、親近自然帶來了便利。從更深遠的意義看,對這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保護,對恢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立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無疑都有較好的益處。

實施法定假期,目的只有一個,即承認清明祭祖的文化合理性。清明祭沮活動中的宗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其實都是以清明祭祖活動這個文化認同爲基礎的。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孝道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而成爲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廣東的海外僑胞部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情懷。近年來,清明祭祖規模加大,進一步增強了地方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強化了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乃至民族認同程度。

在中國家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神是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爲了緬懷祖先並祈求祖先的保佑。這種原始信仰在農耕社會中適應了中國家族社會的經濟結構,因而一直在民衆當中產生了很強的文化心理需要。祭祀活動經常反覆地進行,能夠以血親關係爲紐帶而形成宗族內部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這就起到維繫家族和穩定地方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中,清明祭祖活動最爲隆重盛大,因而是宗族成員緬懷先人、感恩思德的非常時刻和進行傳統教育的大好機會。可以說,因清明祭祖活動而帶來的宗族認同機制,是長期以來維繫鄉村社會體系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的清明掃墓祭祖更是最具體、最廣泛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動,能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一次次的強化。而海外華人華僑返鄉祭祖,表面上看是對民族習俗的一個尊祟,實質上就是一種民族認同。以清明節日爲基椎時間的祭祖習俗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之一。因此說,繼承和發揚清明節的祭祀文化,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從而對凝聚人心、激發民族熱情、維護社會和諧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識、價值系統、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人們在這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獲得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廣東清明祭祖活動所體現出來的廣泛認同性,已經構成廣東的“地方軟實力”。這種實力具有繼承性、穩定性、延續性,爲各地的工商業投資與慈善事業的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良好影響。官方歷年來在口岸服務、交通疏導、消防安全等方面介入清明節的祭祖活動,對增強地區的民族凝聚力,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部有着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祖籍地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是相互依附着的。國家認同是一種民族獨特性的標識,國家認同心理的形成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清明祭祖傳統,塑造了中華民族成員的信仰基礎、心理傾向和精神結構,井表現爲一定的民族個性即通常所說的國民性。

清明節的同一性文化精神擴大到整個國家的層面,就是認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與維繫國家統一。清明墓條習俗是傳統文化因素經過長期積澱下來的產物。當初的清明節是宗族認同與家庭關係調適的主要方式,在當代卻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形式,也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一道重要壁壘。對清明祭祖傳統的認同將推動國家認同,從而達到維護集體的文化身份、鞏固民族主體同一性的目的。

20xx年,我國政府將清明節設定爲法定假日,充分體現了政府對中華傳統習俗的尊重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清明節法定假日的確立,就是要通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以確保民族優良文化記憶能夠代代相傳。清明節在被列爲國家法定節日後,在較短時間內已發展成爲中國最盛大的祭祀時間,其祭祀儀式已經發展成爲最爲莊重的國家盛典。這種在全民族中盛行的共同信仰擴展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增強了公民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

清明條把已經成爲維繫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也爲國家認同構築了一個牢不可摧的文化平臺。

清明節承載的是一種道德文化,其目的爲宗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時代在不斷變化,清明節中我們遵循傳統去追憶先人與仰慕先賢,以此方式來延續中華民族的血脈與薪火。清明節終極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禮敬近世祖先的祭祀活動中,更重要的是通過祭奠先烈與先賢獲得精神的洗禮與思想的昇華,從而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認同。清明節期間開展的多層次、全方位祭祀,將祖先祭祀、家庭祭相與國家祭祀有機結合起來,一次次對個體進行清明傳統習俗的溫習和體驗,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也從另一個側面爲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清明節已從單純的對先人寄託哀思逐步轉化爲一種文化情結。儘管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清明對於人們的意義和重要性已有所改變,但也算得上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傳承得較爲完整的一個。清明祭祖習俗反映了民族的信仰習慣和文化精神,寄託着民衆對生活的幢慣,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盛會。在清明節期間,城鄉各處以同一種儀式來表達對先人的孝思與追憶。這種文化活動在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清明節日還是後人回顧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要清明節日中所承載的祖先崇拜觀念與墓祭儀式習俗依9日存在,就證明清明節還在發揮着其獨特的文化認同功能。就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意義而首,清明祭祖習俗將一直得以延續下去。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6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裏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

重耳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問:這是哪兒來的肉?

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

介子推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

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着老母親躲到山裏去了。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

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大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坐在一棵燒焦了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老柳樹的樹洞裏有一封介子推的血寫的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寫的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丈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爲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爲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寫的書帶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要給去世的親友或偉人祭祀掃墓。有的還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7

今天,我爲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與意義吧!

在2千5百年前,晉國晉獻公的二兒子重耳在介子推這個大臣的輔助下成爲了晉文公。晉文公稱帝后,忘了和介子推約定的治國之道。後來,介子推帶着媽媽去了綿山隱居。無論晉文公怎麼請他也不肯出山,晉文公一時糊塗,聽了其他的大臣的讒言就燒了綿山。這綿山卻燒了三天二夜了,誰也沒有見到介子推母子的身影,於是他就叫人滅火進山,他上到山頂,見到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頂一棵柳樹下,於是晉文公痛改前非,精心治國,並把綿山改成介山,把介子推母子燒死的日子定爲清明節以作紀念。

介子推輔助晉文公不計回報,我們的祖先培育我們也一樣。大家明白清明爲什麼要去拜祭祖先了嗎?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8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

清明從節氣變爲節日是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日 ———上巳和寒食密不可分的 。 清明節文化內涵是前兩個節日文化的累積 。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若干民俗事象也就構成了清明節的民俗內容 。 因此 ,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清明:清明節是中國的 “復活節 ”, 清明節是中國的 “感恩節 ”。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爲一種文化羣體性的文化符號 , 它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 對家庭和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 。國務院明令從 2008年起 , 清明節全國放假一天 , 其意義在於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記丟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 , 有利於清明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 有利於啓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 。同時 , 這也是對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 讓我們認真過好清明節 , 熱情地謳歌春天 , 擁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爲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而不懈努力奮鬥 !

清明在佛教中的意義

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國傳統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爲清明節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落實了中國聖人孔子與佛教始創者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六世紀所提倡的孝道。人們會在當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墳墓、骨灰塔祭拜打掃,並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

孔子與佛陀雖分別住在中國和印度,但兩者卻生存於同一時代;孝道是兩者爲促進人間和諧,共同提倡的教義。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國人的社會體系,以致每個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節對祖先所應盡的義務;其文化意義正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文內涵所在。

在佛教的《善生經》中提到,爲人子女的義務就是時常做功德迴向給已故的父母。因此,身爲佛弟子者應在清明節追思懷念已故的祖先,並以亡者的名字做供養來幫助他們解脫。是故清明之際,佛教各大道場都會舉行清明思親法會,超度十方六道亡靈,而居家佛弟子則可以實行以下的項目:

一、到祖先靈位的墳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掃和拜祭。

二、到寺廟爲往生者做超度法會,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三、爲亡者受戒,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四、爲亡者做任何功德,如供僧、點燈等,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五、爲亡者做一切善行,如放生、佈施等,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因此,在清明節的時候,除了掃墓及祭祖以外,應遵循祖先的教誨、發揚祖先的美德,並且將一切善行功德迴向給他們,令他們早生淨域,離苦得樂,這纔是實踐孝道最具體的表現。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9

我國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此後代代相傳,成爲中國人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這種思想的外在表現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節日期間,對天地自然和對國家有功之人進行祭祀,在我國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如果說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話,那麼清明節的掃墓祭祀,就主要是對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對一個生命個體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對於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報答。在傳統思想裏,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掃墓(上墳)是“祭之以禮”,人們在清明節期間用祠堂祭拜、墳前祭拜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當然,清明時節不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還要祭祀列祖列宗,這是對於血緣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備生命這個最基本的條件之外,還要擁有生產的技能、生活的知識,發現、領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等,而這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我們的前人,所以我們都要感恩,更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發揚這種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和使命,爲我們的祖國,爲各個民族爲人類地球安寧祥和添光彩帶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趕上墳。”清明節以其特有的祭掃活動,將生者週期性地置於和先人共處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趕上墳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墳墓前,一個人總會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並由此激發、強化報答之心。所以,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不僅是感恩情懷的體現,還是培育感恩情懷的重要時機。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您在世上生存多少個年月,而在於您在有限的時間裏爲國家爲社會做了什麼?清明節的祭奠溝通了生死,引發了我們對生死之間問題的思考。對清明節衆多習俗活動的參與,是一種生命意識的教育過程。平常的日子裏,死亡與人們的生活相隔很遠,但在清明節就會上演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就會讓我們珍惜有限的生命,讓以後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義,讓我們學習繼承先烈的遺志,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勤奮上進,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禮貌待人,做一名優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做一名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的華夏兒女。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10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敬天法祖,特別重視對傳統的繼承和對祖先的尊敬,佛教同樣注重傳統和傳承,強調知恩報恩,因此二者漸漸結合在一起,使得清明也成爲佛教特別重視的“感恩節”。對祖先的追思哀慕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每個後輩都希望父母祖先能夠長期住世,然而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應當在祭拜祖先時充分體現熱愛生命的慈悲之心。

佛教主張上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國土恩,衆生恩。其中之一便是報父母恩,父母辛勤養育兒女,可謂恩重如山,因此兒女對父母應當恭敬愛戴,生養死葬,永存孝思。佛教的孝是大孝,推近及遠,推己及人,崇尚“普敬”、“普孝”。佛陀開示敬父母即同敬佛,不孝的惡業也是最大。我們可能受了陌生人的小小幫助便已連聲稱謝,但對最親近的父母,對於無私無我教導我們正信正見從迷到覺的佛菩薩,善知識長期施與我們的大恩大德卻視而不見,豈非連最初的重耳也不如?

真正明白了六道輪迴因果不虛,就會明白所有未覺悟的衆生,都在六道輪迴中,累世都曾經互爲眷屬,這是真實的實相,衆生是隨着業力而流轉。

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物,死亡只是四大的分散,如同世間任何物品都是因緣和合之相,終究會有壞去的時候,但是魂識不滅,未覺悟的衆生依然會隨各自的業力繼續六道輪轉,這是因果規律,因此佛教不但不主張以物品殉葬,更教導衆生在人死之後,不可用貴重的棺木、不可穿高價的衣服、不可動用過多的人力與物力;應該換上日常所穿的乾淨舊衣服,將好的新的衣物全部佈施給貧苦人家,應該多做放生誦經、佈施貧窮及供奉三寶的善行。唯有如此,在世過世的有緣衆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

有的人雖然是孝心想要紀念過世的親人,但是行爲上卻是爲祭奠過世的親人大辦喪事,大擺酒席,大量殺生,把一個人的喪事辦成無數動物的喪事。也有的人在祭拜祖先時使用三牲,以酒肉等不潔之物來供養先人這類浪費財物買各類動物宰殺祭祀,買各類物品焚燒的行爲,不但不能利益亡人,還折損自己的福報,尤其是在山間焚燒還會毀壞環境,很容易引發火災,是迷信短視缺乏智慧的行爲。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對此有相關的開示“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

地藏王菩薩在《地藏經》中已經爲所有衆生做出榜樣,在因地修行時,地藏王菩薩爲救母以及所有地獄罪苦衆生永脫地獄之苦而發下了廣大誓願,誓願盡未來際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並廣行諸善,乘此福德之力不僅母親得以超拔昇天享受妙樂,當時與地藏菩薩母親共同所在的地獄衆生皆得以超升。

對在生的父母,用金錢、物質作報答也是不究竟的方法。金錢和物質當然是有需要,但只可以在今生帶給父母短暫而浮淺的快樂,往往還會造成煩惱,而且對父母舍報之時及轉生之後毫無裨益。

佛法中講到的對父母的孝不同於世俗意義的孝,是真正的大孝,報父母恩的最佳方法,是感恩佛菩薩的教導,報答四重恩。一方面自己精進修行,一方面是父母在世時,引導其接觸佛法,止惡行善。若不能做到後者,也要經常代父母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罪業;同時力行衆善,佈施、放生、誦經持咒、禮佛唸佛,利益衆生等一切善行迴向,以此幫助親人增加福德資糧。

已經過世之人憑藉着在世親人的至誠清淨善念善行之力,在惡道受苦者,能早日投生善道,已在善道者,福德也會增長。同時作爲佛弟子更要激發菩提心,擴展心量,想到所有衆生無始劫來互爲眷屬,不僅僅是死去的現世親人才是自己的眷屬,進而發出爲一切如母衆生早日修持正法,覺悟自性,超脫輪迴,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而修行成就的菩提心,堅定自己正信學佛自覺覺他的菩提願行。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薩亦有對如何利益已故之人的開示: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是故長者。閻浮衆生。若能爲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清明更是一個植樹播種的好時候。“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應當抓住這一最合適的時節多播種、多植樹,讓世間生命更加繁茂,讓大地遍現綠色。對於過世親人可以用素菜、水果、鮮花等潔淨之物紀念,這樣不增加祖先的罪業,使祖靈安寧,也可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佛教的目的是使衆生離苦得樂,使世間充滿祥和,多燒一炷香,不如多種一棵樹、多擺一碗肉,不如多放一條命,願我們的世界充滿綠色和鮮花,充滿愛心與和諧和平,讓衆生各得其所,共享安樂。

在清明節之際作爲佛弟子我們更要學習正法,樹立正見,依據佛陀經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誨在節日之中如理如法而行,在祭拜祖先的同時,用正確的方式,爲佛弟子爲廣大信衆做出正信佛法的榜樣,用實際的言行自覺覺他,勇於承擔,逐漸引導世人走向正確祭拜祖先的道路上來,最後走向正信的佛陀正法的修持上來,最終離苦得樂究竟圓滿菩提。

至誠感恩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感恩頂禮三寶佛法僧摩訶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

至誠祈願所有弘揚正法的團體或個人順利弘揚正法,普度衆生。

至誠祈願正法久住,佛陀正法光明遍照寰宇,普度萬源,至誠祈願我們的偉大祖國日益強大、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至誠祈願各個國家能夠人人向善,人心和諧,祈願世界和平,宇宙祥和無濁障。

清明節有什麼意義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的路上,匆匆走着手執鞭炮紙香給已故親人掃墓的人,這種祭祀活動俗稱“掛清”。青山綠水間,鞭炮聲聲,青煙嫋嫋,此起彼伏,頗有過舊曆年的熱鬧,足見清明節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清明節是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意在祭祀祖宗、緬懷先人,藉此表達後人對前人的悠悠思念之情,以示不忘祖先的血脈,展示自己的“孝道”。我無意去考究別人對清明節的真實想法,但在我的心目中,總認爲清明節只是一種形式。此想法相對傳統觀念而言,有些數典忘祖的意味,褻瀆了先人,實爲大不敬;可自己的內心直覺就是如此,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逝者長已矣”,一個人既已離開這個世界,再以怎樣浩大的場面去追思也是枉然。真有這麼一份孝心與熱忱,不如對逝者在生前盡心盡孝,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纔是義之所存、道之所在。君不見有的人在長輩活着時忤逆不肖,而死後卻大講排場大操大辦,那都是給旁邊人看的,於逝者毫無意義。

沒有來世,只有今生。把握好今生,對尚健在的親人儘自己所能盡的最大一份心意,纔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了,則清明節存在的意義是不大的,因爲這一分心意已在逝者生前就已抵達了。所以,我不太喜歡清明節,甚至覺得清明節裏的人們帶有幾分做作,多爲形式所累。不信,去看看那些多處“掛清”的人的憔悴臉孔,問問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就知所言不虛。至於那些對逝者生前不敬、死後更漠然的人,清明節的存在就更是毫無意義了。

把清明節的內涵再延展些、豐富些、現實些,趁親人們還健在的時候好好珍惜、善待他們,纔是清明節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