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歷史悠久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文化

茶文化歷史悠久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普洱茶味道獨特,具有深厚的普洱茶歷史文化。自古以來爲人們所喜愛。

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中原的人們開始逐漸認識普洱茶,並且普洱茶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 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民國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馬黛茶是什麼茶

茶葉最早起源於我國,後來隨着文化之間的傳播交流,茶葉也隨之在國外傳播開來。對於外國來說,其也有自己的茶品,下面要爲大家介紹的這款茶是產於南美地區的茶品——馬黛茶。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來源

馬黛茶來源於“mati”,產於南美地區。人們又將其稱爲“巴拉圭來的茶”、“耶穌會茶”、“傳教士的茶”等。馬黛茶是用馬黛製作成的茶品。馬黛是一種冬青科常綠灌木,人們又將其稱爲巴拉圭草,馬黛的樹葉是呈翠綠色的,形狀爲橢圓形,枝葉間開雪白小花。

功效

馬黛茶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成分,長期飲用對於改善人體健康很有益處。經常飲用有助於減脂降壓,調節血壓平衡,養顏護膚,清腸解膩等。其中獨有的綠源酸、芸香甙等成分對於提升血液品質,全面保持機體營養平衡很有幫助哦。

神祕的北苑茶介紹

茶星閃耀

宋朝徽宗皇帝曾在《大觀茶論》文中寫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龍鳳餅”指的是建甌宋時北苑製造的龍鳳茶,北苑茶得到皇帝“名冠天下”這樣至高無上的讚譽,這在當時的絕無僅有的。大文人歐陽修對北苑茶風靡情況作了記載:“仁宗尤所珍惜,雖輸相之臣,未嘗輒賜”,他自己在府內做官約二十餘年才獲一賜,因而感嘆到“然金可得,而(龍鳳)茶不可得”。

北苑茶的製作是非常精細的,如採茶,五更時就要擊鼓上山,每人身上背一個木桶,大桶裝有剛裝的御泉山水,茶芽摘下後,放入木桶水裏浸泡,斷茶時用指甲,而不是用手指,以避免茶牙因陽氣和汗水而受損不潔,製成的茶餅上面印有龍、鳳、花草各種圖紋,茶餅套有銀圈、銅圈,二十餅爲一斤,小巧玲瓏,外包裝用“黃羅軟盂,藉以青茗,裹以黃羅夾復,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笈貯之,凡數重。”造一茶餅,要花六百多個茶工,“其品之精絕,一餅值四十斤”。

北苑茶質量不斷提高,花樣不斷翻新,每個品種上貢時限爲五年,五年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由於北苑茶製作技藝不斷進步,上貢朝遷持續了450年之久,在我國茶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北苑茶是我國茶史上一顆閃爍的茶星。

北苑的由來

北苑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現在學者一般認爲是:唐末,建甌有個叫張遷暉的大財主,看到鳳凰山適宜種茶,便在這裏開闢了方圓三十里的茶園。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後,張遷暉在閩做官任閣門使,負責四方朝見禮儀等事宜。龍啓元年(公元933年)張遷暉把鳳山這片茶園獻給了官府,這片茶園成爲官家茶園。由於閩國的地域以福建爲境,而建甌鳳凰山在福建的北部,鳳凰山茶園風景宜人,頗爲壯觀,不失爲帝王林園,便把這裏稱爲北苑,北苑之名從此開始見稱。

當時北歐陽指茶焙,如同中當仿的茶場,有自己的茶園和加工場所。隨着北蒼的發展,北蒼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致函宋太平興國,北苑發展成爲御茶園,生產專供皇帝飲用的御茶。據1141年《東溪試茶錄》載,北苑有茶園25處,據1186年《北苑別錄》載,北苑有茶園46處。北蒼髮展到扣期形成了行政區,《建甌縣誌》載:“吉苑裏,在縣東三十里,舊名北苑。洪開初割原祐鄉東吉里來益之,合二名爲吉苑。”即明進洪開初年(約1368年)東吉與北苑合併,各取一字,新稱吉苑,所以北苑之名隨後在地圖、縣誌中就不見稱了。

龍焙的延生

龍啓元年(公元933年)鳳凰山茶園成爲官家茶園後,特別是實行“輕徭薄斂,與民生息”的政策,“三十年間,一境晏然”,北苑茶有了較大的發展。王延政稱帝后,把外地人開墾的茶園全部佔爲官有,官家茶園在建甌有了較大規模,每年春茶開採之季,都要從六個縣徵派數千役夫來建甌採造官茶,可見規模之大。

閩國滅亡後,南唐的潘承祐負責福建的徵稅事務,他把鳳凰山附近的茶園收入官有,把鳳凰山以外的茶園還給民間,其後南唐李後主派官員專門到建甌指導和監製,設立了專供皇帝享用的龍焙,於是建甌從此有了產龍茶的龍焙。南唐時建甌已有官私茶焙1336個,其中官焙有38個,北苑龍焙就爲這38的官焙之一,不過它比別的官焙身價更高。

北苑龍焙在鳳凰山麓,唐末宋初擁有25處茶園,規模較大,這一時期採製的是片茶(或稱團茶、餅茶),片茶就是把採下來的茶芽通過蒸、揭、拍、焙、穿、封等製作工藝製成片狀,北苑龍焙製作的是研膏茶,就是把茶芽蒸後,碾成膏狀,壓成茶餅,餅中間留有小孔洞,焙乾後,十餘餅串爲一串,由於研膏茶味苦澀而濃重,後爲北苑又製成了臘麪茶,龍焙的延生,使北苑茶有了新的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茶技超羣

作爲貢茶客觀上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但製茶技術的不斷進步則是北苑茶發展的內在原因,北宋時期是北苑茶發展的最快時期。北苑入貢前,全國名茶有十幾個,貢茶四個,北苑入貢後,由於“早、快、新、精”,很快超過其它茶星,成爲四代朝延的寵茶。

早:每年驚蟄前後採製茶葉。這在現在是不可能的。宋朝建甌選育了不同類型的茶樹,早茶種立春就可發芽。

快:一是製作快,每天數千人分工序製作;二是貢茶快。從採造到入貢前後不到十幾天的時間,在當時交通條件下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有歐陽修的詩名爲證:“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新:就是貢茶的花樣品種刻意,每個品種上貢時間限爲五年,五年以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而且品種花樣越來越多,咸豐年間(公元998-1003年),北苑貢茶有十個品種花色,最盛時到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則有四十多個品種。

精:在製作和包裝上力求精工。如蔡襄監製時,把原八餅爲一斤的大茶餅改爲二十餅爲一斤的小茶餅,茶餅園徑僅爲一寸五分左右,茶餅表面印上精緻的花鳳,花草等圖紋,茶餅除圓形外,還有橢圓形、四方形、棱形等,小巧玲瓏,極爲精絕。

北苑茶史名冠天下

茶星閃耀

宋朝宗皇帝在《大觀茶論》文中寫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龍鳳餅”指的是建甌宋時北苑製造的龍鳳茶,北苑茶得到皇帝“名冠天下”這樣至高無上的讚譽,這在當時的絕無僅有的。大文人歐陽修對北苑茶風靡情況作了記載:“仁宗尤所珍惜,雖輸相之臣,未嘗輒賜”,他自己在府內做官“二十餘年才獲一賜”,感嘆到“然金可得,而(龍鳳)茶不可得”。

北苑茶的製作是非常精細的,如採茶,五更時刻便擊鼓上山,每人身上背一個木桶,大桶裝有清潔的御泉水,茶芽摘下後,放入木桶水裏浸泡,斷茶時用指甲,而不是用手指,以避免茶牙因陽氣和汗水而受損不潔,製成的茶餅上面印有龍、鳳、花草各種圖紋,茶餅套有銀圈、銅圈,二十餅爲一斤,小巧玲瓏,外包裝用“黃羅軟盂,藉以青茗,裹以黃羅夾復,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笈貯之,凡數重。”造一茶餅,要花六百多個茶工,“其品之精絕,一餅值四十斤”。

北苑茶質量不斷提高,花樣不斷翻新,每個品種上貢時限爲五年,五年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由於北苑茶製作技藝不斷進步,上貢朝遷持續了450年之久,在我國茶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北苑茶是我國茶史上一顆閃爍的茶星。

北苑的由來

北苑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現在學者一般認爲是:唐末,建甌有個叫張遷暉的大財主,看到鳳凰山適宜種茶,便在這裏開闢了方圓三十里的茶園。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後,張遷暉在閩做官任閣門使,負責四方朝見禮儀等事宜。龍啓元年(公元933年)張遷暉把鳳山這片茶園獻給了官府,這片茶園成爲官家茶園。由於閩國的地域以福建爲境,而建甌鳳凰山在福建的北部,鳳凰山茶園風景宜人,頗爲壯觀,不失爲帝王林園,便把這裏稱爲北苑,北苑之名從此開始見稱。

當時北歐陽指茶焙,如同中當仿的茶場,有自己的茶園和加工場所。隨着北蒼的發展,北蒼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致函宋太平興國,北苑發展成爲御茶園,生產專供皇帝飲用的御茶。據1141年《東溪試茶錄》載,北苑有茶園25處,據1186年《北苑別錄》載,北苑有茶園46處。北蒼髮展到扣期形成了行政區,《建甌縣誌》載:“吉苑裏,在縣東三十里,舊名北苑。洪開初割原祐鄉東吉里來益之,合二名爲吉苑。”即明進洪開初年(約1368年)東吉與北苑合併,各取一字,新稱吉苑,所以北苑之名隨後在地圖、縣誌中就不見稱了。

龍焙的延生

龍啓元年(公元933年)鳳凰山茶園成爲官家茶園後,特別是實行“輕徭薄斂,與民生息”的政策,“三十年間,一境晏然”,北苑茶有了較大的發展。王延政稱帝后,把外地人開墾的茶園全部佔爲官有,官家茶園在建甌有了較大規模,每年春茶開採之季,都要從六個縣徵派數千役夫來建甌採造官茶,可見規模之大。

閩國滅亡後,南唐的潘承祐負責福建的徵稅事務,他把鳳凰山附近的茶園收入官有,把鳳凰山以外的茶園還給民間,其後南唐李後主派官員專門到建甌指導和監製,設立了專供皇帝享用的龍焙,於是建甌從此有了產龍茶的龍焙。南唐時建甌已有官私茶焙1336個,其中官焙有38個,北苑龍焙就爲這38的官焙之一,不過它比別的官焙身價更高。

北苑龍焙在鳳凰山麓,唐末宋初擁有25處茶園,規模較大,這一時期採製的是片茶(或稱團茶、餅茶),片茶就是把採下來的茶芽通過蒸、揭、拍、焙、穿、封等製作工藝製成片狀,北苑龍焙製作的是研膏茶,就是把茶芽蒸後,碾成膏狀,壓成茶餅,餅中間留有小孔洞,焙乾後,十餘餅串爲一串,由於研膏茶味苦澀而濃重,後爲北苑又製成了臘麪茶,龍焙的延生,使北苑茶有了新的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茶技超羣

作爲貢茶客觀上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但製茶技術的不斷進步則是北苑茶發展的內在原因,北宋時期是北苑茶發展的最快時期。北苑入貢前,全國名茶有十幾個,貢茶四個,北苑入貢後,由於“早、快、新、精”,很快超過其它茶星,成爲四代朝延的寵茶。

早:每年驚蟄前後採製茶葉。這在現在是不可能的。宋朝建甌選育了不同類型的茶樹,早茶種立春就可發芽。

快:一是製作快,每天數千人分工序製作;二是貢茶快。從採造到入貢前後不到十幾天的時間,在當時交通條件下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有歐陽修的詩名爲證:“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新:就是貢茶的花樣品種刻意,每個品種上貢時間限爲五年,五年以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而且品種花樣越來越多,咸豐年間(公元998-1003年),北苑貢茶有十個品種花色,最盛時到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則有四十多個品種。

精:在製作和包裝上力求精工。如蔡襄監製時,把原八餅爲一斤的大茶餅改爲二十餅爲一斤的小茶餅,茶餅園徑僅爲一寸五分左右,茶餅表面印上精緻的花鳳,花草等圖紋,茶餅除圓形外,還有橢圓形、四方形、棱形等,小巧玲瓏,極爲精絕。

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傳說介紹

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傳說

都鬆莽布支在位之時,蕃著出現了以前未曾有過的茶葉和碗。某一個時候,國王都鬆莽布支得了一場重病,當時吐蕃沒有精通醫學的醫生,國王只能注意飲食行動加以調理。

當國王安心靜養之時,王宮屋頂的欄杆角上,飛來一隻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的小鳥口中銜着一根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在屋頂上婉轉啼叫。國王看見了小鳥,開初並沒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時,小鳥又飛來了,還和前一天一樣啼叫。國王對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查看,將小鳥銜來的樹枝取來放到臥榻之上。國王發現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樹,用手摘下樹葉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嚐其味,覺得清香。加水煮沸,成爲上好飲料。 於是國王召集衆大臣及百姓,說:“諸位大臣及平民請聽,我在這次病中對其他飲食一概不思,唯獨小鳥攜來的樹葉作爲飲料十分奇妙,能養身體,是治病之良藥。對我盡忠盡力的大臣們,請你們去尋找這樣的樹長在何地,對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賞。”

吐蕃的臣民們遵命在吐蕃的各個地方尋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爲忠心、一切只爲國王着想之人,沿着吐蕃邊境尋找,看見漢地有一片密林,籠罩紫煙,就前往該處。他心想:“那邊的密林之中,必定有這樣的樹木”密林的這一邊,有一條大河,渡不過去,卻隔着河望見那種樹就長在對岸林中。大臣想起國王之病,決心冒險過河。 此時忽然有一條大魚在他面前出現,遊過河去。使大臣看到河面雖然寬闊,但水深並不足以淹沒人,心中大喜,就沿着魚遊過的路線涉過大河。大臣到達森林之中,只見大多數都是小鳥帶來樹枝的那種樹,心想:“這必定是魚王顯現,爲我引路。”他歡喜不盡,採集此樹樹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對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間道路如此遙遠,若有人前來幫助揹負,或有一頭馱畜,豈不更好。”想到此處時,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馱載。”乃試驗之,果然如願,於是將此樹枝讓母鹿馱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國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間,母鹿馱載,直送大臣到達能望見吐蕃國王宮城之處。 吐蕃大臣在此處召集民夫,將樹枝送到國王駕前。國王十分歡喜,對此大臣重加賞賜。國王療養病體,亦大獲效益。此後,國王說:“此種樹葉乃上等飲料,飲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瑪瑙杯、金銀等珍寶製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種以前沒有的器具。聽說漢地的皇帝有一種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來。”於是派出使臣前往漢地,漢地皇帝說:“我們漢地與吐蕃雙方多次交戰和會盟,爲利益吐蕃,我已歷次送去醫藥歷算、各種工匠,各種樂師,吐蕃並不記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將碗贈給吐蕃。若吐蕃自己有製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製造碗的工匠前去。” 吐蕃使臣將漢地造碗的'工匠請來,在國王駕前將出使經過奏聞。國王說:“如此,我們還是自己製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麼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說:“原料上等的用寶石,中等的用石癤,次等的用白石頭也可以。”國王說:“如此,府庫中這三種原料都可供給。”工匠問:“碗的種類很多,不知要造什麼樣的?”國王說:“我想要造的碗,應是以前漢地也沒有興盛過的。對形狀的要求是,碗口寬敞、碗壁很薄。腿短、顏色潔白、具有光澤。這種碗的名字因爲是以前吐蕃沒有時興的東西,依靠它又可以長壽富足,所以就叫做興壽碗,碗上的圖案,第一應是鳥類,因爲是鳥將茶樹枝帶來的。 上等的碗上應繪鳥類口銜樹枝的圖案。中等的碗上應繪魚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應繪鹿在草山之上。比這三種再差一些的碗,其圖案和形狀由工匠自己隨意決定。”於是工匠分別原料的好壞、清濁,製成興壽等六種碗。按照國王的吩咐製成的三種,分別起名爲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種,起名爲特策、額策、朵策。吐蕃叫做興壽的這各種碗,這以前在漢地也未曾有過。這即是茶葉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現的情形。

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的由來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裏面包含了中華民族各個時期各個名族的不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縮影,那麼茶文化的由來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爲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政治家那裏,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裏,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飲茶要想領會品茶之道,對於茶文化的認識還是有所必要的,只有對其有所瞭解,才能領會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的飲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