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無機化學是醫學院校學生步入大學最先接觸的一門學科,而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習,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引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雖僅佔幾分鐘或幾句話,但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和階段。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核主動性,同時還可起着新舊課之間的承上啓下的作用。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了一些引入技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如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問引課法

讀書需要思維,思維始於問題。設疑又是有意識的設置障礙,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入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如“溶液”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在講溶液一章時,先讓學生回憶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然後提出問題:

(1)強電解質溶液真的是100%電離嗎?你能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結論嗎?

(2)弱電解質溶液的離子濃度如何計算?

(3)非電解質溶液在物理、化學性質上是否有着共性?

從而引出本章強電解質溶液理論、質子轉移平衡及有關計算和稀溶液的依數性三個部分知識的學習。

二、懸念激趣法

在無機化學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缺乏趣味性,學起來枯燥,對這些內容就要求我們有意識的創設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探求問題奧妙所在的神祕感,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原電池時,引入一個有趣的故事:格林太太有兩顆假牙,一顆是金牙,象徵着她的財富;另一顆是銅牙,是後來一次車禍中撞掉的。但是自從鑲上銅牙,格林太太就覺得頭暈,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來病因。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繼而用動畫的形式引出原電池裝置。原來是金牙和銅牙組成了原電池,形成電流使得格林太太不舒服。而後引出電極電勢的概念。

三、以舊拓新法

由於認知水平的侷限,中學的教學內容大多隻給出結論性的知識。在課堂中向這些“結論”置疑,釣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帶着的好奇心,完成對新知識的教學。如在濃度、溫度對電極電勢的影響這一授課內容中,先引出一箇中學的實驗:用MnO2和濃鹽酸制氯氣。該實驗的反應條件是:不能是稀鹽酸,而且必須加熱。該知識點是中學教學的重點,而這又是爲什麼呢?現在由電極電勢的原理可知,該反應的標準電動勢小於零,說明該反應在標準狀態下不能進行,是不是濃度、溫度的改變對電極電勢有影響,從而改變了反應方向呢?而後引出對能斯特方程的講解。

多引用於中學相銜接的內容,找出新舊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把新知識歸入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中,解決新問題。

四、開門見山法

這是直接闡明學習目的和要求,各個重要部分的內容及教學程序的導入方法。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內容紛雜,不宜系統掌握,宜使用此方法。下面以過渡元素一章爲例:

1、掌握過渡元素的通性,電子層構型的特點以及與元素通性的關係。

2、掌握鉻單質的特性與製備三價鉻與六價鉻的轉變

3、掌握錳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4、掌握銅單質及其常見化合物着重瞭解其歧化反應

5、瞭解鋅、鎘、汞的單質及重要化合物

教學中,通過這種開門見山的展現教學目標的方法,便於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脈絡,架構知識框架。

五、結合醫學實際法

無機化學是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如果學生要學的知識使他們覺得有意義,學有所用的.話,就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慾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醫學常識以及專業知識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和無機化學知識相關聯的,例如,講依數性滲透壓時,先播放一段護士給病人輸液的錄像,之後再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生理鹽水或葡萄糖的濃度是多少嗎?爲什麼必須是這個濃度?如果增加或減少濃度,病人會出現什麼現象呢?這跟我們體液中的滲透壓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非電解質稀溶液依數性的第三個性質——滲透壓。

再如,講反應速度時,有如下的開場:我們如果生病了,吃藥前想必都要閱讀一下說明書,看看多長時間吃一次藥,一次多少量。但是,大家想過爲什麼會這樣嗎?這與藥物在體內溶出的速度有關,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反應速度。

講配位化合物時,配位化合物對我們並不陌生,而且非常重要。生物機體內血液中的血紅素蛋白(Heme)(打出此結構的幻燈片)就是以二價Fe離子和肌紅蛋白形成向心配位鍵。有了這樣的功能,就可以通過獲得氧氣而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得以延續。

六、類比引入法

有些化學概念,表面看起來很相近,但實際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易把他們混淆起來。在上新課時,採用類比引入,便於學生把新舊概念區分開來。

例如,講熱力學第一定律時,先讓學生回憶可逆反應,然後提出可逆反應和可逆過程是否相同,注意它們分別所指前提,從而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公式的推導。又如講元素化合物部分,元素的性質和單質的性質一樣嗎?

七、化學史事引入法

青少年都愛聽故事,在化學的發展史中,妙趣橫生的典故很多。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宣講聯繫緊密的故事片斷,可避免平鋪直敘之弊。

例如,在學到過渡元素鎳時,給同學們講述了鎳是如何被發現的。1751年,德國化學家克隆斯塔特收到一批奇怪的礦石,礦石表面蒙上了一層綠油油的結晶,他決定用實驗的方法叫這種結晶露出原形來。於是,他刮下這些綠色晶體,把它放在木炭中鍛鍊。突然,炭中出現銀白色的金屬,他不禁驚喜若狂,肯定自己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於是,他把這種新元素取名爲鎳(Nickel)——騙人的意思。因爲它常混到銅礦中,使人誤認它爲銅的緣故。以及幾十年後,英國化學家布里爾利通過數次的試驗,發現了能抗腐蝕的鋼鐵不鏽鋼是鉻、鎳、鐵的合金,含鎳9%。從此,鎳成爲製造不鏽鋼的必需原料,用到各種軍事工業、化學工業上,鎳的身價大振,產量猛增。這樣的引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獲得是衆多科學家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通過不懈努力建立完善的。

再有如原子結構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的湯姆遜的糟糕原子模型、盧瑟福的行星式模型到波爾氫原子模型,最後到薛定諤的氫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讓學生感受到人們對科學研究的腳步、歷程,每一次成功與失敗及對真理的渴望,可以激勵學生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上述不同的導入類型,在設計和實施中,針對性、目的性要強,同時儘量以生動、具體的事例爲基礎,但不宜過難。設問或講述能達到激其情,引其疑,發人深思,才能導之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