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的來歷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飲茶文化底蘊濃厚,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每逢宴飲,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往往會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盡禮數。那麼你知道爲啥可以以茶代酒嗎?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以茶代酒的來歷,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以茶代酒的來歷是什麼
  以茶代酒的來歷

根據三國時期的《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爲“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爲“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爲帝。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荊。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羣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爲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羣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從以茶代酒的故事起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由於韋曜並不能喝酒,但又必須履行端杯的形式,因此,採取了這種折中的辦法,這也是國人的靈活性、變通性的生動的例子。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過度的飲酒,都容易讓人失去控制,使人變得興奮,容易做出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導致酒後誤事;而對於茶來說,更多的讓人心靜下來,

如果人們的交往通過“酒”作爲載體和實現方式,則多了幾分豪爽和義氣,而如果以“茶”來作爲載體,則更多意味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充滿物慾、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情況,更應該努力地借用喝茶的方式交往,用平常和平凡、平靜的心去對待浮躁的`人與社會,將是人際交往的另一種境界。

  喝茶的好處

一、講究四季有別,即: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其道理在於:春季,人飲花茶,可以散發積存在人體內的寒邪,濃郁的香苛,能促進人體陽氣發生。夏季,以飲綠茶爲佳,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秋季,飲青茶爲好,此茶不寒不熱,能消除體內的餘熱,恢復津液。冬季,飲紅茶最爲理想,紅茶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助消化,補身體,使人體強壯。

  喝茶的講究

講究喝茶有量,每日飲茶2~6克。雖然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飲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飲茶。一般來說,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飲量是比較適當的,對於患有神經衰弱、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病、心臟病、胃病、腸潰瘍的病人都不適合飲茶,哺乳期及懷孕婦女和嬰幼兒也不宜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