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有哪些意義

隨着減負提質要求的實施,國小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除按照課程規劃規定的科目上課,仍有一些課餘時間由學生自由支配。國小生正處於發育階段,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富於幻想,對周圍一切都感興趣。但是,要想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僅靠通常爲完成教學進度而設置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這是因爲傳統的課堂教學本身有侷限性:首先是爲在確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常常安排得過滿,不利於充分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現行教材雖然經過了反覆推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有利於實施循序漸進的完整的教學過程,但是教材不大容易改動,不能經常反映出新思想、新進展,因而侷限了學生思維水準的發展。再者長期以來,不少教師習慣於教授傳統的內容,適應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方式也是幾十年一貫制,缺少創新精神,缺少時代氣息。這樣,就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優秀學生。因此爲了彌補傳統的課堂教學的侷限性,學校、社區應提倡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設置,順應了素質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是新的教育教學觀,價值觀在課程教學領域的具體表現,是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新的探索。 在課外活動中,可以滿足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思索人生價值的精神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真僞、善惡、美醜的能力;學生走出課堂,接觸實際,接觸社會,能夠激起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的火花,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和社

課外活動有哪些意義

會主義事業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縝密的科學態度,培養他們爲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以及團結互助、愛科學、愛勞動、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等品德。由此可見,開展課外活動意義重大。

一、課外活動的特點

課外活動是相對於課堂教學活動而言的,它是指除學校有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外由學生開展或參加的各種活動,包括班會、團隊活動、科技活動、文娛體育活動、衛生活動等等。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具有許多特點。

(一)廣泛性。課外活動可以不受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是能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能力,或者只要是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都可以開展。

(二)多樣性。課外活動的形式生動活潑,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每個學生都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選擇和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中去,使學生的課外生活呈現多樣化。客觀上,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既有發展自己身體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需要,又有發展自己認知、能力、興趣、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心理素質的需要。他們除了要求學習求知外,還要求友誼、社交,要求獨立自由活動和從事創造活動,要求對美的享受和各種文化娛樂,等等。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滿足孩子們的種種需要。

(三)實踐性。課外活動作爲一種社會活動,其本質是實踐的,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通過自己創造條件或環境,設計、組織或實施活動內容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即學生通過動手,通過體驗,通過活動去豐富自己,因而課外活動有很強的實踐性。

課外活動的實踐性一方面可以拓展時空的隧道,把過去、現在、未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採摘,它跨過地域的界碑,讓學生佔有人類的全部精神財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瞭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着,使他們在與世界的溝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豐富起來。

(四)自主性。課外活動爲學生提供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學生可以充分揮自己在課外活動中主體作用。不同的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在着差異,有的富於藝術素養,有的長於邏輯思維和數理運算,有的善於閱讀欣賞,有的好於科技活動和實驗等,這些傾向性,有的因沒有表現機會而處於潛在狀態或萌芽狀態,只要經過適當的引導、培養和勤學多練,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長,表現出某一方面的特別才能。課外活動可爲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國小生精力旺盛,活動量大,求知慾強。多數學生不滿足學校單調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課堂生活,他們嚮往和追求一種多維的、多層次的和多色彩的立體生活。正是由於課外活動的豐富多彩滿足了他們的求知、發展和實踐的需求,誘釋出他們青春活力,才使得他們對課外活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熱情。

一、課外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改變基礎教育單一的課程結構

1986年,《義務教育》正式頒佈,義務教育的課程體系有了變化,主要是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允許地方安排一定的課程,但課程編制仍以分科爲主。這種分科主義的課程過於強調知識的邏輯,爲了有效傳遞知識而把知識分科。知識的日積月累,導致分科愈來愈細,學科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學科的封閉性越來越強。而真實的的、生活的知識都是整合的、變化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因此,這種分門別類的知識遠離了學生的經驗世界,滋生了人的片面發展,越來越偏離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呼喚強調人的整體性,社會的整體性和生活的整體性的整體主義課程觀。綜合實踐活動從這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出發,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在自身的體驗過程中關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把人、社會和自然作爲一個整體來看待,從而通過改變單一的分科課程這種人與人的整體性不相稱的課程結構,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創造條件。

在一次社會調查中,我讓學生調查商店使用塑料袋的情況。學生分小組合作調查統計收集數據。並以“驚人的發現----塑料袋的`污染”爲課題,在課堂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計算估計塑料袋的使用量,以及預測污染的危害性。學生通過計算,估測瞭解了污染的嚴重性,紛紛表態以後少用或不用塑料袋。“驚人的發現----塑料袋的污染”這是個社會現實問題,又是個開放的的問題,爲了解決這個社會現實問題,讓學生走向社會,調查各個商店使用塑料袋的情況,把學校的統計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統計、操作、估算等活動,說出自己身邊看到過的污染環境現象,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使

地球資源受到破壞,人類自身也受到了自然的報復.....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懂得了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人類對地球的掠奪性破壞,實質是對人類自身的破壞,人類每次對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的滅絕,都是給人類自身種下了一顆災難的種子。所有這些都能讓學生反省自身,明白人類在自身利益有所行動時,都要看一看,是否威脅到了其他的生命。學生會更加懂得人只有於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丟棄塑料袋的行爲對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喚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二、課外活動的有效性----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新科技、新發明、新創造、新成就,通過各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廣泛地影響着、教育着每一個國小生。而且,隨着社會的進一步信息化,其作用還會大大加強,各種現代化傳播手段發達,其信息量之多、之快、之廣,已大大超過課堂教學這個信息傳遞的形式。課外活動不受課程、教材的束縛,它可以運用報刊、廣播、電視、電影、課外書籍等傳播信息的工具,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吸收新的知識。獲得課外的“即時信息”,它對於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加信息量,對於縮短課堂傳授的“昔時信息”和科技迅猛發展之間的距離,瞭解世界新的動向和趨勢,跟上時代脈膊,對於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