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意義的故事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1

600多年前,軍事家、政治家劉伯溫寫了一篇寓言,名字叫《工之僑爲琴》。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

文章的大意是:工之僑得到了一塊上好的桐木,製作了一把琴,裝上琴絃後彈奏起來,聲音宛如金玉,悅耳動聽。他認爲這是天底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獻給了主管禮樂的官府。樂官讓最有名的樂師鑑定,樂師說:“這琴不古老。”官府不要,就把琴退還了回來。

回到家,工之僑讓漆匠把琴身漆上殘缺不全的花紋,讓刻工在琴上雕刻上古代款式的圖案,然後裝進匣子埋進土裏。一年後,工之僑把琴挖了出來,抱着到了集市上賣。有個路過的大官看到了這琴,用100兩黃金買下,獻給了朝廷。樂官們傳遞着觀賞,一個個讚不絕口:“這琴真是稀世珍寶啊!”

琴還是那把琴,只不過做了些手腳,樂官就是非不辨了。

600多年後的今天,工之僑的故事還在延續。

在某瓷都,陶瓷藝人制作了一些仿古花瓶對外出售。花瓶雖然製作精良,造型美觀,但卻很少有人問津。一個買家對陶瓷藝人說:“你這些玩意兒是仿品,不是古董,若是古董就值錢了。”

聽了買家的.話,陶瓷藝人動起了心思。此後,他專門研究“做舊”,就是經過幾道工序,把剛出爐的瓷器做得像幾百甚至千年之前的“古董”一樣。結果,價格飆升,每件都賣到了幾十萬上百萬元不等。

前後不同的是,600年前的工之僑,面對樂官的是非不辨,他選擇了悲憤離去,隱入山林,不知所終;600年後的那個陶瓷藝人仍然樂此不疲,製假造假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土裏埋的,海底沉的,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假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假象迷惑和矇蔽,不辨真僞。把假的當成真的,那就可悲了。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借用工之僑的話說:“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這話的寓意值得人們深思。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2

1:真正的生意人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在拜賣鉛筆的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捨。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很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然把你當成一個乞丐。”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闆在門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2:夢境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吃得到,因爲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羣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爲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餵食,結果大家吃得很興。

3:喊山

有一個孩子跑到一座山上,無意間對着山谷喊了一聲:“喂……”聲音剛落,從四面八方傳來了陣陣“喂……”的回聲。大山答應了。孩子很驚訝,又喊了一聲:“你是誰?”大山也迴音:“你是誰?”孩子喊:“爲什麼不告訴我?”大山也說:“爲什麼不告訴我?”

孩子忍不住生氣了,喊道:“我恨你。”他哪裏知道這一喊不得了,整個世界傳來的聲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回去對着大山喊‘我愛你',試試看結果會怎樣,好嗎?”

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這次孩子被包圍在“我——愛——你,我——愛——你……”的回聲中。

孩子笑了,羣山笑了。

男孩不解的、迷惑的搖搖頭。

4:做自己的主人

小牛見母牛在農民的皮鞭下汗流浹背地耕田,感到很難過,就問:“媽媽,世界這麼大,爲什麼我們一定要在這裏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邊揮汗如雨,一邊無可奈何地回答說:“孩子,沒辦法呀,自從咱們吃了人家的東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輩輩都這樣啊!”

習慣一開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它奴役的時間長了,你就會“身不由己”,你就成了它的奴隸。相反,如果習慣被你奴役慣了,你就成了習慣的主人。擁有好習慣,就擁有幸福美好的一生。

5:小心周圍的蠍子

有一天,一隻青蛙坐在河邊。一隻蠍子路過,對他說:“青蛙先生,我想過河,可是我不會游泳。你能不能發發慈悲,讓我坐在你背上,把我送過河”

青蛙說:“可你是蠍子呀,蠍子最喜歡蜇青蛙了。”

蠍子說:“我蜇你幹什麼呀,我的目的是到河對岸去。”

“好吧!”青蛙說,“只要你不蜇我,上來吧,我送你過河。”

可是,他們纔到河中間,蠍子就不由自主地使勁蜇了青蛙一下。青蛙痛苦地掙扎着,奄奄一息地問:“你爲什麼要蜇我呀這下子,我們兩個都活不成了。”

蠍子說:“沒辦法,因爲我是蠍子,蠍子就是喜歡蜇青蛙,我實在管不住自己。”

6:慷慨的吝嗇

我一直以爲自己是一個很慷慨的人。因爲我很喜歡送東西給別人,比如我不喜歡的衣服、玩具和飾物。

我以爲接收過我的小禮物的人,一定喜歡並感謝我。但是,父親卻不這樣認爲。在他看來,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實是吝嗇。對此,我並不以爲然。

有一天,父親帶我去拜訪他的上司。告辭時,他的上司送給我們一箱蘋果。

回到家,我和父親把箱子打開,發現裏面是一些皺皺巴巴、比鵝蛋大一圈的小蘋果。我忍不住大叫:“什麼破玩意兒還沒有咱家的好!扔了都沒人要!”

父親指指地上的蘋果,說“這些蘋果至少告訴我們兩個信息:第一,這是別人送的,如果是自己買的就不會放這麼久了。第二,這是他們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覺得可惜,就順便送給我們。”我看也不看那些蘋果,用鼻子哼了一聲:“哼,什麼破玩意兒!”

“對,什麼破玩意兒!你要永遠記住這句話。當你把自己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送給別人時,你得到的就是這句話!”我的臉刷地一下紅了。我想起以前送給別人的那些穿過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飾物,當他們回到家打開時,他們也一定說過相同的話。

父親看着我,說:“記住,不要把別人當傻瓜。他會和你一樣,知道這東西的價值。要麼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認爲最好、最喜歡、最捨不得的東西送給別人。”

7:絕美與絕醜

有一位老人,是全國聞名的大作家。他臨終前,突然感到十分難受,祕書就說:“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祕書正欲開門的時候,卻聽到老人極艱難地說了一句:“不是‘叫’,是‘請’……”說着老人就昏迷過去,而且再也沒有醒來……

大夫與護士聽到這一切,個個潸然淚下。

一個“請”字,一個人世間最溫暖最明亮的字眼兒,就這樣從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口中,極艱難卻又極自然地說了出來——這就是美好的心靈!

老人再也沒有說什麼,這句話就是他的遺言——這遺言純淨無比,厚重無比,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了老人寫過的電影劇本和文章。因爲誰也不會懷疑,這句最能體現老人美好心靈的話,的確是老人用生命詮釋的。

這位老人就是夏衍。知曉這件事,我明白一個道理:謙恭是一種深刻的教養,它紮根於心靈,它無花而自芳。於是想起巴爾扎克筆下的一個人物——老葛朗臺。老葛朗臺就要死了,卻怎麼也舍不下他的萬貫家產,他極力掙扎,很想再看看他的金子。當神父將鍍金的十字架貼到他嘴邊,讓他親吻一下以便送他的靈魂昇天時,他的眼睛居然奇蹟般地亮了,還極力做出一個“把那個十字架搶過來”的姿勢,於是,這“最後的努力也就徹底地斷送了他的生命”。

真是鬼斧神工,巴爾扎克居然用這麼一個極生動的細節,完成了一個頭號吝嗇鬼的形象塑造。

夏衍走了,葛朗臺也走了。然而他們在生命最後一瞬間的表現居然有這麼大的反差,一個絕美,一個絕醜!

8:借雞蛋的智慧

每天在一個辦公室工作的人就好比呆在一個範圍很小的圈子裏,近距離的接觸使得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得不親密起來。而新人在剛剛到來的時候,很不容易跨進這個圈子,常常會有一種徘徊在外的孤獨感。

我的朋友珊珊大學畢業後,已經換了三次工作,雖然每次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她卻能和同事成爲很好的朋友,並且在離開的時候讓人感到依依不捨。我很羨慕她,就向她請教有什麼祕訣。

珊珊給我講了一個具有哲理意義的小故事:有一位外國主婦,看見對門新搬來一家人,做晚飯的時候就過去借雞蛋來烤蛋糕。蛋糕烤出來了,她又送過去一塊請人家品嚐。一來二去,她跟那家的主婦就熟了起來。而其實呢,她的冰箱裏還有好多雞蛋,她不過是用借雞蛋的辦法制造與那家人接觸的機會,爲日後形成良好的鄰里關係打下基礎。珊珊說,辦公室裏的同事關係也需要用一點心思來“經營”。初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只有靠自己找機會去增加與周圍同事的接觸,儘早與大家熟悉起來,才能很快地適應新工作。除了工作中的接觸,珊珊還有她特別的'“小手段”。比如午間休息時到超市買來一包漂亮的小糖果,回到辦公室把它分發給每位同事,有的人即使不喜歡吃糖,至少也會以一個微笑作爲回報。如此過不了一個月,珊珊便和同事們“打成一片”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小兔子”。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前提你必須是真心誠意地與同事交往,如果僅僅爲了功利的目的,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還會招人討厭。

9:帶着善良上路

一個人販子,拐了一個5歲的小男孩,小男孩沒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哭,一直叫着人販子叔叔,並且從口袋裏掏出一顆糖,說:“叔叔,我最愛吃這種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歡吃糖嗎叔叔,給你吃,挺甜的。”這時,人販予纔想起自己也有一個家,也有一個5歲的女兒,女兒也喜歡吃糖,每次吃糖,都要送給他嘴裏一顆,輕輕地問道:“爸爸,甜嗎”人販子這才意識到,生活在最困苦的時候,也有它甜的一面。小男孩的一句話,攪起了人販子還沒有完全泯滅的良心,也攪起了他對人間親情的珍愛之情,他決定去投案自首。案子破了以後,除了他,案犯裏所有的人全判了死刑,只有他判了15年。可以說,是他心中那點殘存的善良救了他,因爲如果那次他沒有送回孩子,沒有投案自首,遲早有一天他最終會被逮到,最終也會被判死刑。

還有一個具有哲理意義的小故事,是親身經歷的。高中畢業後,由於沒有考上大學,我做了一名建築工。一天,我和一位工友站在腳手架下,突然四周響起一片驚叫聲,我發現工友站立的地方正有一個陰影撲過來,我沒有多想什麼,向身邊的工友猛衝過去,把他推開。就在這時,一聲巨響在我身後砸響,我回頭一看,一塊厚重的水泥板正掉在我剛纔站立的地方。我慶幸,因救別人,也救了自己。那一刻,我站在溫暖的陽光下,吹拂着和煦的春風。頭頂是藍天白雲,近旁是工友的一張張祝福的臉,我從來沒有這樣如此強烈的感受:生命因善良而變得如此珍貴和美好。

在人生的旅途中,請帶着善良上路,因爲善良就是你生命的守護神,她會爲你帶來幸運、友愛和人間最美的祝福。

10:承擔的力量

一天,孩子和父親在朋友家做客,主人等客人就座後爲他們沏好茶,把暖水瓶放在桌上,好像又想起了什麼,就離開客廳到裏屋去了。當父子二人正欣賞着窗外美麗的景色時,突然聽到一聲炸響,兩人回頭一看,原來是暖水瓶倒在地上摔碎了。

主人聞聲從裏屋急忙出來,說“不要緊,不要緊”,父親稍微頓了一下,就說是他不小心碰倒了。後來父子告別主人,在回家途中兒子問父親:“不是你碰的,你爲什麼要認錯呢?”父親笑了:“生活中,有時候需要勇氣去承擔責任,而不是爲自己辯解,人們更願意寬容一個認錯的人,而據理力爭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

有個具有哲理意義的小故事這樣說,禪師在小和尚學成之後,告訴他們他的佛珠丟了,他要偷了佛珠的人自己承認。良久,沒有一個人承認,最後無奈禪師就讓他們下山,這時,一個瞎眼的和尚站着不動。大家疑心他就是偷佛珠的人,不由地鬆了口氣。禪師問:“你偷了佛珠嗎?”和尚答道:“不,我只想讓這件事有所了結,你不必懷疑衆師兄了。”禪師笑了,他從懷裏掏出佛珠,讚道:“你雖然眼瞎卻心明,你纔是真正學到佛理的人啊!”

不管在職場還是家庭中,勇於承擔責任定會讓人們更加相信你,擁護你。因爲,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成爲擎起世界的人。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3

我國古籍《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楚國邊境城邑卑樑和吳國接壤。一天,吳國姑娘採桑葉時不小心踩了卑樑姑娘的腳。卑樑姑娘的家人隨後來評理,吳國人非但沒有好言賠禮,反而出言不遜:“小孩子做遊戲受了點傷,你們還想來訛我們嗎?”卑樑人很生氣,爭執之下打死了吳國人,吳國人糾集幾十號人,殺了卑樑的那家人。卑樑的守城官大怒,發兵殺光吳國邊境的老幼。吳王夷昧震怒,發兵把卑樑夷爲平地。吳楚兩國因此發生大戰,後來吳國攻入了楚國都城郢都,將楚國滅亡。

這個真實可嘆的歷史悲劇說明一個道理:不經過大腦的衝動言行可能導致難以想象的後果,這就是如今我們常說的“蝴蝶效應”。所以,《管子?形勢解》告誡我們“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一言一行都要深思熟慮。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腦中最古老的邊緣系統主管情緒,而最晚進化來的大腦皮層主管認知。任何事情發生後,邊緣系統會第一時間產生情緒反應,如恐懼、憤怒、喜悅等,約6秒鐘後,大腦皮層才能做出認知處理。也就是說,衝動是原始人的'行爲,深思熟慮纔是文明人該做的。原始和文明、衝動與理智之間只隔着6秒鐘。因此,遇到讓我們生氣的事情,想發脾氣或動手時,一定要控制住衝動,深呼吸6秒鐘後,再選擇應對之策,往往會得到更加理智和正確的決策。

每一句話都仔細思考之後再說,每一個行爲都仔細權衡後再做,我們就會減少很多失誤、後悔,也更加值得別人信賴。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4

齊景公很喜歡穿紫色衣服,宮人紛紛效仿,於是每天皇宮紫霞漫天。很快,紫色成爲一種時尚,蔓延到了民間。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舉國上下都開始穿紫衣,結果導致紫色布料價格飛漲,一匹紫色布的價格超過五匹素色布的價格,紫衣成了一種奢侈消費。齊景公深以爲憂,便發佈了命令,禁止老百姓再穿紫色衣服,違者重罰。可一年下來,處罰的.人倒是不少,但穿紫衣的風氣絲毫不見扭轉。

有一天,齊景公向賢相晏嬰求教,晏嬰說:“大王喜歡穿紫色衣服,下面自然有人效仿,怎麼制止得住呢?如果大王您不穿紫衣,並且厭惡穿紫衣的人,不用制止,穿紫衣的人就會變少。”

第二天上朝,齊景公果然換上了素色的衣服,然後對羣臣說:“我非常討厭紫色染料的氣味。”有一個大臣近前奏事,他揮手說:“離我遠點!我討厭紫色染料的臭氣。”結果當天所有的大臣都不再穿紫色衣服,沒多久,整個齊國也找不到一個穿紫衣的人了。

古人說:“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有些事情看似困難,但如果找到事情的根源,對症下藥,就能事半功倍。頭疼醫腳,看似不相干,有時卻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奇妙功效。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5

一位秀才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榜,他心灰意冷,執意不再參加考試,這讓家裏人很着急。

一天,大師路過秀才家,家人急忙請求大師對秀才加以勸慰,化解他那顆冰冷的心,讓他重新振作起來。

大師來到秀才的房間,見秀才坐在火爐旁邊發呆。他走上前,對秀才說:“學生爲何不願再科考?”“我幾次科舉不第,早已心灰意冷。”秀才對大師說。大師無言,環顧四周看見一盆水,便端起水對秀才說:“施主,我用生命擔保,如果你能讓水飛起來,我定會助你科舉中第。”秀才眼前一亮,問大師的`話可否當真,大師當場表示不是玩笑,秀才立即對大師說,明天告訴他最佳答案。

大師走後,秀才看着那盆水,思考整夜得到了幾個答案。

第二天,大師又來,問秀才何以讓水飛起來。秀才端起水盆灑向空中,水便飛了起來,可大師不認可這個答案。秀才又說把水裝進水袋,然後掛在風箏上水便可飛起來……大師對這些答案都不滿意,認爲這些答案都不妥,水很快會掉下來。秀才徹底失望了,對大師說找不到最佳答案。

大師拉着他的手進到屋內,拿起水壺裝了些水,然後鉤旺爐火把水壺放在上面。不一會兒,水壺裏的水開了起來,看着騰騰上升的水汽,大師笑着對秀才說:“學生你看,水已經飛起來了。”秀才頓時愣在了那裏。

“對你來說,水飛起來是奇蹟。但這個奇蹟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它的內心必須滾燙髮熱。你的科考之路也一樣,必須始終保持一股熱度,保持一顆滾燙的心,奇蹟才能發生。”大師對秀才說。

秀才頓時明白了一切。

有哲理意義的故事6

《莊子·外物》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的故事,最後還讓孔子上場做了個評論: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髮,在側門邊窺視,並且說:“我來自名爲宰路的深淵,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裏去,但是漁夫餘且捉住了我。”元君醒來,叫人占卜此夢,卜者說:“這是神龜啊。”元君說:“有叫餘且的漁夫嗎?”左右的人說:“有。”國君說:“命令餘且來朝見。”第二天,餘且入朝。元君問:“你捕到了什麼?”餘且說:“我網住了一隻白龜,直徑有五尺長。”元君說:“把你的龜獻上來。”

白龜獻上之後,元君又想殺它,又想養它,心中猶豫不決,叫人來占卜,卜者說:“殺龜用來占卜,吉利。”於是,元君命人挖去龜肉,用龜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神龜能夠託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餘且的漁網。它的智巧能夠占卜七十二次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智巧有窮盡之時,神妙有不及之處。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開萬人的謀害……”

孔子的'評論中,讓人聞之心驚的是“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一語。武俠小說中,沒有人可以獨自對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戰術。不論你如何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是萬人共同對付你?若想躲過這樣的災難,顯然需要大智巧。

所謂大智巧,至少要從提高自我修養着手。《莊子·徐無鬼》記載了一隻靈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爲借鑑:

吳王一行人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羣猴看見人來,都驚慌地跑開,逃到叢林中。這時,有一隻猴子,從容地攀着樹枝跳躍,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的身手。吳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來箭。吳王命令左右軍士一起迅速連發數箭,它就中箭摔下樹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自以爲靈巧,仗着身手敏捷來傲視我,纔會落到這樣的下場。要引以爲戒啊!不要以驕傲的態度對待人啊!”顏不疑就去拜董梧爲師,去除驕傲的態度,摒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之後,國人都稱讚他。

以上這段故事中的猴子,確實本領高強,但是奈何萬箭齊發,無所遁逃,以致死於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麼人呢?吳王最後對顏不疑說的話,顯然有警示意味,而顏不疑也立即決定消解自己驕傲的態度,拜師修煉去了。

古代國家設有卜人,是專門負責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人間的各種複雜處境,並且爲每一個卦與爻寫下卦辭、爻辭,說明其吉凶悔吝。這一套占卦系統有其靈驗之處,但是歸結其原理則是強調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慾望,纔會有得失;有得失,纔會有吉凶。如果降低慾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後也就不會受制於吉凶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