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奠先烈的意義

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節,中華民族祭祖掃墓、緬懷先烈的日子。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先烈們把生命獻給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那麼,清明節祭奠先烈的有什麼意義呢?

清明節祭奠先烈的意義

清明節祭奠先烈的意義

曾子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不僅是我們緬懷先烈、祭奠親人、追思古人的節日,更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重溫賢良古風的重要方式。榮辱也好,興衰也罷,通過掃墓這種嚴肅而傳統的形式,也能夠凸顯出炎黃子孫“不忘本”的意識。

國家不能沒有歷史,社會不能沒有記憶。在掃墓、祭祖、追思先人的同時,我們更不能忘記中華大地的無數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他們爲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富強,曾經毅然決然的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英勇戰鬥,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永遠長眠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上。也正是他們的殷紅鮮血,書寫了愛國主義最壯麗的詩篇。這些英雄人物是中國的脊樑,是民族的驕傲,其事蹟、形象和精神價值已成中華民族厚重歷史的一部分。

一個有溫度的時代,必然致敬英雄。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在國家層面上,我國已通過立法確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清明節期間,很多人自發前往烈士陵園祭奠,也已經明確地表明:不管時代怎樣變遷,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尊敬英雄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祭祀祖先不僅是爲了慎終追遠,根本目的還在於教育今人。我們祭奠革命英烈也不僅是爲了單純地回顧歷史,更是爲了能夠在緬懷中凝聚前行力量。從這些革命英烈的事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可以增強執政爲民責任。可以說,祭奠活動是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意和深切懷念,更是繼承先烈遺志、積蓄髮展力量的一次精神洗禮,有助於凝聚13億多人民之力推動全面小康步伐。

清明祭先烈,傳承英雄志。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更是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杆。時間長河流淌不息,卻衝不淡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每個炎黃子孫內心深處都有着一份英雄情結,有着一份濃厚的家國情懷。而今革命先烈追求的理想已經成爲現實,我們更感肩上責任重大,要從一言一行做起,讓英雄精神世代傳承。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於是就有每逢重大節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習俗,清明節就是中國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節日之一。在現代,清明節還是人們緬懷先烈的重要節日,是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日子。

清明節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可以從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很多關於清明的詩篇看出,其中最爲人們所熟知的,也許就數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老先生寫這詩的時候大概他從來沒有想到,一千多年後,他的這一首詩成就了杏花村酒。)還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詩人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飛入五侯家。”

在北方,清明祭祀大約從寒食節開始,清明節前後幾天。祭祀的形式由於各地喪葬的風俗不同,形式也就不同。比如在沂蒙山——墳墓是用土堆起來的圓錐形式土堆,人們一般在祭祀時要帶上鐵杴等工具,祭品一般包括紙錢、酒,有的還帶上鞭炮。到墓地後,先是給墳墓添上新土,最後再在墳頭上壓上一塊大的土坯(地方上叫墳頭),這一切結束後,再燒紙錢祭拜自己的祖先。很多人會在這幾天裏找一方便的時間與家庭其他成員一起祭拜祖先。這些年,有些地方興起立碑,在沂蒙山的大多數地方,並不是一年中第一時候都可以立碑的,大多是選在清明節前後的。

在這一祭祀活動中,包含着一些人情世事。如果一個人在外,和村子裏父老兄弟爺們兒關係比較好的話,在家裏的.人一般會等在外的人回家後一起到墳地裏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給墳添新土的時候,家裏的其他人會給代添一下。如果關係不好,不但回家沒有人和你一起做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墳地也沒有人給添新土,而墳墓任憑風吹雨打,慢慢荒廢,除非墳墓的主人沒有後代留下才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只要一個人在外闖蕩,還記着自己的先祖就必須要和家裏的人搞好關係,這當然是一個熟人社會所必需的,否則是很讓人尷尬的。

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這根當然是自己的家鄉了,就連毛*當年出韶關求學的時候還寫下了“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立志詩句。可見在毛**當時來看,人死後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墳裏的。這種對根的追求與依戀,就是中華民族愛國愛家的基因之一。試想,近代以來多少在外闖蕩的華僑華人爲祖國的富強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他們之所以對祖國具有這樣的情懷就是因爲這種根的情結所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放在國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國家重要,而是說家庭在個人來說是更爲基本的概念,而沒有國家就沒有家,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受苦難的歷史經驗。所以,當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中華民族的所有兒女都會爲這個大家付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先祖對我們每一個人是重要的,正是對先祖的崇拜使人們的家的概念更爲穩固。祭祀說是一種迷信活動,不如說是一種風俗,是懷念先祖的一種特殊方式。所以清明節是重要的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今天,清明節中的文化意義必須要重新進行挖掘,繼承和發展其中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如果清明真的起源於人們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那就還具有另一層意義。他那不爲名不爲利的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人們思考。其過於死腦筋的行爲雖然不值得學習,但其爲國家爲百姓考慮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當然晉國王也太糊塗,如果傳說是真的,那麼介子推的死還是具有無限價值的,畢竟促使晉文公成爲了一代明君,併成就了國家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