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教育的注意事項

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追捧,各種早期教育的方式也是層出不窮。但是並不是哪種方法都適合自己的寶寶,在進行早期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兒童早期教育的注意事項

外界環境、教育決定着人類大腦的發育和發展。心理髮展和學習的關鍵期是在嬰幼兒時期,年齡越小,發展越快,在三歲以下,特別是一歲以下,孩子的智能每天每月都在發展。這個似乎很容易學到知識和行爲經驗,也是學習的關鍵時期。人與生俱來就有很多潛能,如不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可能就永遠激發不出來了,這些潛能就會消失。例如如果嬰兒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失明,超過5歲再做手術,雖然能夠看到東西,但卻辨認不清。這是因爲眼睛看到的東西后,在大腦中已經形成記憶,而長時間的看不清東西就無法把信息變成圖片。所以3歲前是人學習的黃金時期,最好是從新生兒期開始教育。

“早教”是寶寶必不可少的功課。神經科學的一些研究發現,人腦細胞具有異乎尋常的增生能力。如果環境刺激貧乏,大腦的許多細胞就會發育廢止,不再生長。如果環境刺激豐富,神經細胞就會得到充分利用並獲得更顯着的發展。寶寶的大腦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動態的系統,它隨着刺激的多寡發生着令人驚詫的變化。神經系統的建構方式及分化需要依賴兒童早期成長的環境刺激,即那些來自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平衡的、運動的、言語的;來自形狀的、顏色的、符號的、聲音的全方位的刺激等等。環境刺激彷彿一隻無形的手、一位潛在的設計師,用它的豐富多彩塑造着人類大腦的微觀結構,特別是樹突分枝和突觸傳導通路的建立。

兒童早期發展關鍵期的本質是腦處在突發生長期,大腦的各個功能區正處在建構與分化各種信息處理系統的敏感時期,而腦的各種信息處理系統如視覺處理系統、聽覺處理系統、言語處理系統、運動處理系統等等,它們在功能上的複雜程度以及結構特徵與嬰幼兒早期發展環境刺激的複雜性緊密相關。人腦的微觀結構,不是生來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種刺激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良好的環境與教育刺激,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大腦微觀結構和整個大腦的性能。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只會吃奶睡覺,他們同樣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大腦受到的刺激越豐富,功能就越強。而且,此時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畫什麼就有什麼,學多少就能知道多少,因此,科學、系統、良性的教育能夠最大的限度的發展孩子的潛能,省時省力,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孩子通過早期教育可具備5方面的素質

1、大腦靈活,通過早期教育孩子的左右腦都可獲得較好開發,表現爲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腦功能比較健全發達。

2、通過早期教育孩子會喜愛玩耍和運動,擁有較好的身材,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表現規律和衛生習慣。

3、通過早期教育孩子會有廣泛的智力興趣,包括遊戲、觀察、提問、表達、思考、操作、識字、閱讀、計算和外語學習。求知的慾望也會更強。

4、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包括上進、自信、勇敢、自理、愛勞動、善交往、關心人、富有同情心。

5、喜愛美好事物,包括愛音樂舞蹈、愛美術造型,充滿愛心熱愛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行爲、語言等。

父母在給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把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主要有

1、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2、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進。

3、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培養,而絕不能拔苗助長。

4、開發兒童的天賦是採取多種方法,不要侷限於一種或幾種。

早教的注意事項

心智培養不能生硬灌輸

數千年來人們也總把教育與“傳道、授業、解惑”連在一起,認爲教育就是上課,是大人講、孩子聽的說教和灌輸。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教育的誤區:

例如重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活動,忽視同齡人的遊戲、自由交往和人際關係的融合;重智力開發,忽視性格培養;重知識傳授,輕心理髮育;單純把希望寄託在幼兒園和學校,忽視家庭早教的極端重要性;只顧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缺乏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廣泛興趣的培養;一味的“血緣愛”、“溺愛”、“賞識”而毫不懂得“教育愛”和“雙向愛”,還有人誤以爲早期教育是國小課程的下放和提前……這樣就把早期教育的“經”念歪了。

5歲以下兒童不宜學鋼琴

許多家長認爲,孩子學鋼琴越早越好。但專家建議,5歲以下的幼兒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學習鋼琴。

因爲此時的孩子骨骼、關節還未完全發育,骨關節、韌帶和骨節囊都較鬆弛,過早練習鋼琴或練習時間過長、用力過猛,都會影響這些部位的發育,嚴重都還可能使骨骺受損。而骨骺會直接關係到骨骼的生長,手指骨關節骨骺受損以後,可能導致手指長短、粗細發生變化,嚴重者握拳都會困難。

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由於注意力不能十分集中,在練琴時會不自覺地扭曲身體,可能會造成脊柱側彎、雙肩高低不平衡、胸部左右不對稱的情況。

着裝教育影響孩子一生

着裝是一種綜合藝術,線條、色彩、結構等對兒童的行爲、心理有很大影響。着裝也可以說是成人對兒童早期審美教育的一種物化行爲,這種教育和引導從兒童的視覺渴望那一刻開始,伴隨孩子一生。

3歲—5歲的孩子,對色彩的認識逐漸成熟,這是培養兒童對色彩感受、形狀認知變化、衣物貼身感受的時期。所以父母有針對性地進行着裝教育非常必要。不全體,也不美觀的着裝,對孩子審美觀的形成不利。

專家們認爲,着裝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服裝設計師有很大的責任,服裝設計師應針對不同年齡特點的兒童設計不同的服裝,引導其對美的欣賞和接受,可以彌補父母審美的不足。國外學生着裝多樣,有便裝、節日裝、運動裝等,孩子在不同的環境着不同的服裝,能不斷加深對服裝文化的理解,也是一種文明的標誌。

總之,父母都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性格,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和教育。對孩子早期教育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不可死板的教育。還要抓好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否則,任其自然生長,就會浪費最寶貴時間,大腦細胞就會停止發育,如果嬰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錯過了大腦發育期的開發,腦組織結構就會趨於定型,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限制,往往就會事倍功半。即使有優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