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爲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後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爲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着用蹺蹺板做遊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係,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於、小於、等於關係。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後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於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後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纔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後再來做這題,然後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爲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後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後進生,儘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節課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分數除法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第二單元分數的乘法時,出現學生對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不夠,所以,在進行分數除法的意義教學時,沒有匆匆帶過,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由整數除法的意義引入,再引導學生通過改編成一組分數除法題,讓學生觀察、推理出分數除法的意義。我留給學生時間去做,但還是有部分學生不得其要領。

第二部分內容通過例2引導學生用摺紙的方法得出兩種不同計算方法,再比較、歸納出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於分數乘整數的倒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動手操作是必要的。因爲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所以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花的`比較多。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爲什麼分數除以整數就是乘這個整數的倒數。但後面的練習就沒有時間做了,所以,不值的學生掌握的怎麼樣,是否能熟練的計算分數除以整數。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頗爲得意的課前準備,明確而清晰的教學思路,使我在漢沽教研中講的《小數的意義》一課頗爲順利,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課後的感覺除了“順利”二字以外,心中總有一份說不出的忐忑不安,經過反思,我的這份感覺變得清晰起來。

還記得《小數的意義》第一次試講,我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我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對課做了精心設計,而且還對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做了估計。

課始的商品競猜,使學生不僅建立了小數與分數的聯繫,而且興致頗高,課上到這裏,我挺得意的,想今天這節課肯定會成功。

可是問題馬上就出現了。我開始了第二個環節的教學,完成幾分米、幾釐米、幾毫米的數用分數和小數表示出來後,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觀察這些數據,你有什麼發現?這難不倒他們,學生搶着說出很多。可這些發現和我預設答案卻風馬牛不相及,很難由此概括出小數的意義。沒辦法,只能再詳細的引:大家可以一組一組的觀察……。經過短暫的思考以後,有幾位學生舉起了手,劉鑫不但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而且人已經站了起來,於是我請他回答。他站起來,得意地回答出小數的意義。他說話的語速很快,說完以後一雙眼睛熱切地望着我,我明白他在等着我的表揚。啊,他把小數的意義完美的說出來了,如果不是在這裏,放到後面他這樣說那就太好了,可是偏偏在現在。我有點不知所措,這個回答不在我的設想之中,一時之間,出現了好幾種想法:請他坐下,請別的小朋友回答,不理他;讓他說說他的想法;還是……。在我猶豫的時候,學生都盯着我,看來想置之不理是不行了。於是,我一邊示意他坐下,一邊又拋出了問題,“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大多數學生都陷入了沉思,只有個別學生在東張西望,這時的課堂鴉雀無聲,我自己也很緊張。過了片刻,不斷有小手舉起來。我心裏七上八下的,請崔珊回答。崔珊很有把握地說:“我覺得劉鑫說得很有道理,因爲幾分米的分數表示的是十分之幾,幾釐米的分數表示百分之幾,幾毫米的表示千分之幾,只有這部分分數可以改寫成小數”我看見有的學生在暗暗地表示贊同,有的則顯得茫然。於是我讓學生再觀察驗證,最後,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新發現與前面發現的聯繫……

在漢沽教研中雖然按照課前的設計上得很順利,但我總覺得沒有試講時來得精彩。爲了追求表面的圓滿,並沒有把尊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民主教學貫徹始終,全課是我一個人在表演,學生只不過是我選擇能配合我的一些配角。漸漸地,我再次強烈地感受到,其實我爲《小數的意義》所做的精心設計,恰恰成了織在自己和學生間的一張“教”與“學”的網。令我的思緒越發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這次爲公開教學而精心編織了一張網,或許這張網,我已經結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也屬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着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只要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纔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回想第一節課,成功與失誤都緣於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手並能適時引導,而本課的精彩也由此而產生的。只要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定能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帶來課堂上難以預約的精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每天孩子們最高興的事就是圍在自然角的周圍觀察蠶豆寶寶,自從我們的自然角調整後孩子們更是歡喜不已,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植物——蠶豆寶寶,每個孩子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標記。每天下課十分鐘或是吃完點心的空餘時間孩子們都會去照顧自己的蠶豆寶寶,每星期孩子們還會把自己觀察到的植物用畫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在記錄中會出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孩子們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會很細心、認真地去解決。

陳啓涵拿起自己的記錄本給旁邊的王婧菲炫耀說:“你看我的豆寶寶,枝條多粗啊!”王婧菲大叫起來:“這不是你的豆寶寶。老師,老師,陳啓涵畫的不是自己的豆寶寶!”我走過去:“爲什麼啊?”王婧菲很激動地說:“你看,他上星期的第一幅圖上有三根枝條,有一根很長很長的,拖到了地上。可是今天畫的三根枝條都很短。”還沒等我開口,陳啓涵就解釋說:“因爲上個星期那根豆寶寶還很好,可是這星期那根長的枝條就變黃、變黑了,所以我就把它剪掉了,等它長新的出來。聽完,王婧菲笑着說:“哦。”這時,我也笑起來:“陳啓涵原來把自己的蠶豆寶寶修剪了一下,那麼你怎麼畫就不會引起小朋友誤會了呢?”陳啓涵想了想:“可以在長枝條旁畫一把剪刀,就清楚了。”我和王婧菲都表示了贊成,於是他認真地添畫了起來。我故做好奇,問“啓涵,那麼你的豆寶寶爲什麼會枯掉呀?”“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幾天忘了澆水,就變成這樣了,”他很委屈地告訴我。於是我提醒陳啓涵要每天去觀察它、照顧它。

這時,旁邊一組的鄒俊逸興奮地把我拉過去:“老師,老師,我的豆寶寶又開了一朵花,前幾天才五多呢,現在已經有六多了!”看到他如此高興,我讓他快點把這個變化記錄下來。

只見旁邊一組的徐欣媛很鬱悶,她跑過來跟我說一組上的小朋友笑話自己沒有畫豆寶寶,光畫一個盆子,“那麼你的.豆寶寶呢?”我順勢問。“我的豆寶寶已經枯死了,所以重新種了,可是它還沒有發芽呢,所以我只畫了盆子和泥土。”於是我示範了一下:“在泥土裏冒一點豆寶寶的頭出來,這樣別人一看就知道你的豆寶寶正在拼命成長呢!”於是她很激動地也去添了幾筆:“我重新種了三棵蠶豆寶寶呢!”

我們的蠶豆已經種了一學期,從發芽到開花已經有幾個月了,孩子們對自己的蠶豆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連寒假都耐心地照顧。這學期終於開花了,孩子們像是見到奇蹟一般,每天都會去看它、照顧它,觀察枝條的變化、花朵的變化。但是在記錄方面以往做的很欠缺,每人一本的觀察記錄纔開始兩週,以前總認爲只是畫畫而已,對孩子的能力方面起不了多大作用,也沒有什麼難度,每週都是差不多。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發現了很多趣事,挖掘到了孩子們的很多奇思妙想,孩子們通過記錄也學會了先要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

同時在記錄中也碰到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找到了相應的策略。如:孩子想表達從長枝條變成短枝條的過程,老師可以適當引導,讓他們自己思考——枯掉的地方畫把剪刀;孩子知道豆寶寶長在泥土了,還沒長出來,老師也可以適當提醒——可以畫個頭出來;花朵凋謝了——可以用花圈的形式進行對比;孩子們發現新大陸時老師就可以引導他們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堅持記錄的好習慣;除此之外,針對孩子們在觀察記錄時碰到的問題我們會及時反饋,把觀察記錄展示出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評,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孩子們再回過頭去觀看這些記錄時,就能發現植物寶寶的一個變化過程,真正形象地理解了蠶豆寶寶從發芽到開發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表面性地去了解。同時,觀察記錄也能培養孩子的做事堅持和細心的好習慣,在記錄中孩子們會相互比較誰種的比較好,從而交換經驗,也能開闊思維。

所以,觀察記錄有着重要的意義,是非常必要的,老師要善於通過自然角觀察記錄來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從而給與正確的指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教學內容:

《反比例的意義》是六年制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一單元《比例》中的內容。是在學過“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對比例的理解。

 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經有了認識,這爲學習《反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設計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現、探究、創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克服教材的侷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2.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猜想引入

師:(1)表格裏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2)這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關係嗎?爲什麼?

2.猜想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板書:反比例)

師:從字面上看“反比例”與“正比例”會是怎樣的關係?

生:相反的。

師: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聯繫正比例關係猜想一下,在反比例關係中,一個量會怎樣隨着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變化會有怎樣的規律?

生:(略)

反思:根據學生認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規律,從概念的名稱“正、反”兩宇爲切入點,引導學生“顧名思義”,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願望。

二、提供材料,組織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下面我提供給大家幾張表格,以小組爲單位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表中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

(2)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是怎樣隨着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查看,並做適當指導。)

3.彙報研究結果

(在彙報交流時,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分析到表3時,大家開始爭論起來。)

生1:剩下的路程隨着已行路程的擴大而縮小,但積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總路程(一定)。

生3:我認爲第一個同學的說法不準確,應該換成“增加”和“減小”……

(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達成共識:只有表2和表3的變化規律有共性。)

師:表2和表3中兩個量的變化規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師: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完成板書。)

師: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用C表示它們的積,你認爲反比例關係可以用哪個關係式表示?[板書]

反思:教材中兩個例題是典型的反比例關係,但問題過“瘦”過“小”,思路過於狹窄,雖然學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增加表3,更利於學生髮現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這一關係式,有助於學生探究規律。同時還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與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況混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了甄別問題的機會。

4.做一做(略)

5.學習例6

師:剛纔我們是參照表格中的具體數據來研究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係,如果這兩個量直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你還會判斷它們成不成反比例關係嗎?(投影出示例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略)

2.拓展應用。

師: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先自己舉例,寫在本子上,再集體交流。)

交流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列舉了許多反比例的例子。課正在順利進行時,一個同學舉的“正方形的邊長×邊長=面積(一定),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學生們的爭論。,教師沒有馬上做判斷,而是問學生:“能說出你的理由嗎?”有的學生說:“因爲乘積一定,所以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關係。”對他的意見有的同學點頭稱是,而有的同學卻搖頭……忽然,一名同學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聲叫起來:“不對!邊長不隨着邊長的擴大而縮小!這是一種量!”一句話使大家恍然大悟:對啊!邊長是一種量,它們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所以邊長和邊長不成反比例。後來又有一名同學舉例:“邊長×4=正方形的周長(一定),邊長和4成反比例。”話音剛落,學生們就齊喊起來:“不對!邊長和4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反思:通過“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這樣一個開放性練習題,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使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同時也是對數量關係一次很好的整理複習機會,通過舉例進一步明確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3.綜合練習

四、總結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而現行的國小數學高年級教材,內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識抽象嚴密、邏輯性強、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新教材相比明顯滯後。如何將新的課改理念與舊教材有機整合,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思考探索的課題。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這節課我講了兩遍,前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反思。第一次課前想法:不知道是幸運還是黴運,每次輪到我這個新手講公開課總是有外校老師來聽,感覺壓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雖然那些派頭大的山西老師沒來,但有外校老師,總不像自家人那樣自在,害怕出醜給學校的臉面抹黑。第二次課前想法:也感覺壓力大,有了校長一句不要怕暴露缺點,我思想也放開了,正好有教研員來指導可以查漏補缺,於是就沒了像第一次那樣緊張的狀態,甚至說我感覺我是幸運的,藉助這次機會鍛鍊一下自己在這種大場面下的適應能力,事實證明我的猜想是正確的。

第一次,聽說有人來聽課,我就趕緊找師傅常老師幫忙選課題,正好該講《分數的產生和意義》,常老師說就這個吧不是很難。接下來就讓她幫我修改課件和預設問題怎麼處理,就連早上來學我還跟師傅說一個填空題有點難怕學生不會,常老師說那就講課過程中舉個類似的例子,我們師徒倆舉得例子不謀而合,本來信心滿滿,可是我覺得結果卻很不理想。首先,溫故互查的第二題應該讓孩子們說說爲新內容做鋪墊,導學案沒做認真檢查,自己覺得不難,想着個別難題已有預設處理,但從學生方面考慮不夠周全。裏面的練習題題量大還有超綱部分,有些習題過於尖銳,學生做起來確實有點困難,此外習題設計有些沒能緊扣主題,這個問題聽完課閆老師就直接說你的導學案得改。其次,我覺得我的應變能力欠缺,課上我就跟着導學案走,用的過程中發現有問題,結果是爲了完成這節課的導學案任務,而沒能讓孩子們將“分數的意義”、單位“1”以及“分數單位”等這些抽象概念練習透徹,就是席爭光老師所說的`課堂上的這個“1”沒抓好,結果導致導學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們心中還是迷迷糊糊的,所以總感覺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和師傅們的指導,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裏下功夫了。趁週三上午第二節沒課,趕緊找來常老師和莉莉幫我審查修改後的導學案及板書設計,下午放學又請曉麗幫忙修改課件到7點,晚上繼續思考過程,在她們的幫助下第二次講完之後自我感覺良好,也找回了點自信和勇氣,發自肺腑的感激幫我忙的老師們,教學反思《《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反思》。收穫更大的就是澗西劉老師對我課的點評。一、她說:“教學分數的產生也應該強調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數的情況下產生的,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的意義,課本這樣編排說明它是一個知識點,是需要強調的。”其實我原以爲書本上有的東西,還有從古至今的圖形和文字介紹,最後還又總結了一段分數產生的原因,和幾個老師商量這個學生自己一看都明白,爲了節省時間,課堂上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就OK了,我還是沒把教材挖掘透。二、課堂上老師說的還有點多,應該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纔會更牢固。三、學生舉身邊1/4的例子時,讓孩子們說出例子並動手畫一畫;舉四人小組例子如果讓孩子們站起來應該站幾個人表示1/4,八個人時應該站幾個孩子來表示1/4?讓孩子們動起來體會單位“1”不同時所表示的1/4也不一樣,進一步加深對單位“1”和分數意義的理解。四、練習題設計個數軸或者老師拿幾支粉筆說分的份數和取的份數等。劉老師的思維真敏捷,她提的這些寶貴的意見我怎麼都沒想到一條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維放不開,所以才導致課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對教材和課標挖掘的不夠通透吧!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經歷第一次的失敗,又怎麼會幾次三番地去給那些敬愛的師傅們添麻煩呢?之前還真沒感覺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發現:只有經過不斷的交流、反思,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再一點一點改進,纔能有所進步直至成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摘要:反思認知概括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性的認知過程,這個認知過程,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相當重要。本文就反思認知在西藏區生物教育中的運用和意義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藏區高中生物教學;反思認知;運用意義

在心理學理論上,反思認知這個概念也被翻譯爲“元認知”,有“反審認知、反省認知、解悟認知”等意思,也可以說是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這種認知的對象是認識主題自身的認知活動系統,因此它是反思性的。從認知知識的角度來看,這在學習中的認識活動、認知過程、認知結果等方面,獲得關於認知的知識。從認知體驗的角度來看,認知過程中,我們能體驗到認知的樂趣或痛苦,也有可能是一種情感的體驗;另外,元認知還可以說是自我認知活動的監控,只有不斷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認知目標。所以,反思認知概括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性的認知過程,這個認知過程,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相當重要。本文就反思認知在西藏區生物教育中的運用和意義做一些探討。

1讓學生領會到對自身認知的反思對提升學習的重要性

就知識學習中,讓學生領會到對自身認知的反思對提升學習的重要性。高中生物教學本身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對於藏區學生來講,由於漢語水平也有一定的侷限,所以,相對漢族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就更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提醒學生對自身認知活動本身的反思,是很重要的。比如,在關於生物學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相關知識講解中,對於什麼是描述性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老師通過對概念的解釋,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概念的意思。這時候,老師就應該讓學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到位,是否能舉例說明。這就是對認知本身有一個認識,這種認識的意義在於,要對自己認識和理解知識的程度、方式、效果等方面去考察自身,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即便老師講描述性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概念講很多遍,如果學生自己沒有自己的理解,只能生硬地、甚至是死記硬背地強化記憶,這種學習是最不牢靠的。所以,只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認知(學習),才能幫助他們真正掌握學習的要義,即學會學習。

2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就認知體驗來講,學生要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或者感受到學習的艱辛,克服艱辛之後的快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生物課程來講,由於課程內容本身較有難度,而且需要計算、實驗等以佐證理論的闡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一個系統的認知過程中不斷螺旋式上升。這個上升過程伴隨着學生一系列認知體驗的產生。很多學生學習成績總是無法提高,根本原因之一還在於他們沒有從認知過程中獲得美好的體驗,因而失去了對學習的喜愛,沒有主動性。在藏區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獲得認知體驗。比如,關於細胞遺傳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細胞遺傳物質只能是DNA,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或者RNA。這裏必須讓學生清楚,是“或者”,也就是說病毒遺傳物質只能是這一個或者那一個,不能說一種病毒同時是DNA和RNA。常見的RNA病毒有HIV病毒、SARS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常見的DNA病毒有所有的噬菌體等。對於這樣的知識點,學生的認知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爲了幫助獲得認知的體驗,要在知識傳授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得認知體驗、增強認知體驗。比如,採用實驗的方式、討論的方式、觀察的方式,以此來幫助學生撥開知識的迷霧,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搞清楚知識點,克服認知困難,透徹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才能在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事半功倍。就生物課程來講,知識點都是以一定的圖像、數據、實驗爲基礎進行理論的解釋和介紹,學生的認知需要調動所有的'認識器官,這個過程學生能夠體會到認知的快樂。特別是經過刻苦努力克服了認知困難之後的那種認知體驗,是最能夠給予學生自我激勵和信心塑造的。所以,重視和學生分享認知體驗,強化學生對自我認知體驗的把握,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手段。對於藏區學生而言,這方面的工作更加重要。

3輔助學生掌握對自身認知的反思

特別是有意識地監控自我的認知活動,不斷調節認知的方向、過程和用力程度,努力爭取各種有利條件輔助認知的完成,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法寶每個人的認識活動只有自己能夠很好地控制,比如有些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他總是希望通過實驗來幫助理解知識;有些學生對數字和計算感興趣,在計算中能夠很好地理解知識;有些學生則對圖像等感興趣,比如對氨基酸等通過圖形他們就能很好地掌握。所以,每個學生可能在認知方面具有差異,這種差異導致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的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調整。比如,關於細胞膜的作用(1.控制物質進出細胞。2.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割開。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這個內容,我們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輔助實驗來幫助學生認識的,同時,也可以將實驗進行圖形的模擬,這樣更加形象生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4要讓學生學會掌控自己的認知活動

認知有時候具有惰性,也可能具有某種傾向性,但是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認知的困難,比如有些概念很難進行數據演示,有些知識可能教學的實驗設備無法完整呈現,諸如分離細胞器的方法———差速離心法的理解和掌握,有些學生就不容易理解。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幫助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方法來認知。反思認知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很多教育學心理學家對此有過專門闡述。可以說,掌握了這一理論在教學中的實踐性,則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狀況,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的認知過程,一次提高教學有效性。只有充分克服認知困難,充分理解認知活動,自由調節認知過程,才能讓學習輕鬆自在而且效率提升。這是一個實踐課題,需要在教學實際工作不斷地強化和完善。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今天的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方程的意義》一課,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的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中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啓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爲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課件製作的不夠精細,完美!所以應用起來不夠方便!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操作、觀察、類比等活動理解小數的意義。

2.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培養歸納能力。

3.在學習小數意義過程中,培養探求知識的興趣,提高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計數單位。

教具準備:米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讀一讀信息(課件出示)想一想,這樣寫符合實際嗎?

(1)老師的體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數學測驗成績是935分。

2.這些數據都少了“一點”,那你知道小數由幾部分組成嗎?比如這裏,51.5這個小數,裏面的51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這個5就是小數部分。那這兩個5所在的數位一樣嗎?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3.那這小數部分的5所在的數位是什麼呢?這個數位的計數單位又是多少?學了小數的意義這節課,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識

1.過去,我們學習長度單位時,都測量過自己的課桌高度,那麼你們想知道老師的講桌的高度是多少嗎?

指名測量,其他同學觀看。

2.彙報測量結果。

3.在日常生活中,測量一個物體的長或高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結果,這時,我們就要用到小數。那麼,小數的意義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

4.出示米尺圖。

上圖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寫成分數是多少?

5.請同學們看米尺:從0到30,從0到70,應該是幾分米,十分之幾米?用小數怎樣表示呢?

十分之幾的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那麼,請同學們猜一猜,兩位小數與什麼樣的分數有關?

6.出示米尺。

指着板書: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彙報。

7.提問:如果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從0刻度線到第一條短刻度線表示1毫米,它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呢?

讓學生說出兩個用毫米作單位的長度,並請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數表示出來。

學生交流,並彙報結果。再次提問:從這裏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彙報。

8.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你都發現了什麼?同桌先交流,後彙報。

小結: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進一步提問:在分數中,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多少?歸納整理。

三、鞏固練習

第一層練習:分數小數互化。

第二層練習。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計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2)1裏面有( )個0.1和( )個0.01。

(3)0.52是由( )個0.1和( )個0.01組成的。

2.判斷:

(1)0.8是把1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8份。 ( )

(2)1毫米寫成小數是0.01米。 ( )

第三層練習: 猜數遊戲。

小明和小紅的數各是多少?

四、總結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內容。

反思: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小數的意義是什麼?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是怎麼來的?這是本課中重點要解決的概念問題。本節課,教者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主動建構知識。

在小數意義的教學中,教材中利用米與分米、釐米、毫米的改寫,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設計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單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別用分數、小數表示嗎?教者在教學中直接從米尺入手,從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讓學生在改動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中來理解分數的意義。從而避免了教材中由於增加了米後意思上表達的不夠清楚。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一位小數的意義時,當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書:0.1= 0.4=.7=後,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由於有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作爲支撐,學生輕易地完成了對一位小數意義的抽象過程。然後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的研究方法,是一個類推的過程,學生充分經歷了一位小數的意義學習過程後,先猜測,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應該表示什麼?再應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說明,真正使學生捲入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最後,通過教師點撥和學生觀察、討論,將小數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通過對整數計數單位的複習進行引申。使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反思這節課,也有一些地方預設的不夠充分:

1.在本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突出小數的意義,儘量做到在三年級教學內容之上進行提升。歸納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由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錯誤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說思考過程,導致時間上較緊迫。

2.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學的關注點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只要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定能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帶來課堂上難以預約的精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我分成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小數的意義,第二課時教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雖然學生已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小數,但本節課教學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作爲重點,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時我把準備的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十份,並將其中的一份塗色,然後請學生用已學過的.分數來表示塗色部分,在學生說出十分之一後告訴學生十分之一也可以寫成小數0。1,接着又將十份中的三份塗色要求學生先用分數再用小數嘗試表示塗色部分,在學生會用一位小數表示分母是十的分數後,我又將另外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一百份並將其中的一份塗色,並請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塗色部分,在學生說出百分之一後告訴學生這百分之一還可以小數0。01表示,接着我又將其中的58份塗色,並請學生嘗試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塗色部分。因爲有了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學習基礎,學習三位小數我就放手讓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學習。因爲學生對分數的知識掌握得較紮實,所以學生學得較輕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配合得很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從課後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真正的掌握。

但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導學生認識小數的意義時,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學會用小數表示分數後沒能趁機再次利用正方形紙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相鄰數位間的進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在三年級學完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不僅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節課關鍵是引導學生觀察、遷移、歸納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本案例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

這節課爲突破概念形成過程,組織學生測量課桌的寬度,並按要求記錄自己的測量結果,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有的學生以“米”,有的同學是用“分米”作單位,有的`是用分數,有的是用小數來表示結果,然後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同樣是測量一個物體,觀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這時引導學生思考:9/10米與0。9米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進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再引導學生寫出用“米”作單位的百分數和兩位小數,以及用“米”作單位的千分數和三位小數,在此基礎上,引導觀察,再嘗試讓學生歸納出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計數單位。雖然學生歸納語言不很規範,但是我覺得我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注重學生探究過程,不僅重視概念形成結果,更重視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在這節課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合作、討論中探索得出小數的意義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且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概念教學,纔是有價值的,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係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麼是比和比值。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只有比值一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國小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

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

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90米,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

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教材中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結合每個關係式,讓學生找相關聯的兩個量,它們是怎麼樣變化的,比值有什麼特點,這樣對應去理解每句話,最後達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把這個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然後,老師舉例子說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學生印象比較深刻,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數量關係學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後面的練習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還應該多練習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進一步把”正比例”這一知識點掌握紮實。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課前我還佈置學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數,所以課上讓學生進行了交流。有些學生找到了衣服商標上的百分數,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我請學生們同桌之間先互相說說收集到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然後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應該說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較好,學生們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藉助課件學習,我先出示了三名運動員的投籃情況的統計表,統計表中呈現的是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然後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練,怎樣判斷哪名運動員的投籃成績好些?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馬上想出了辦法,交流時即刻有學生說出應該通過比較每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比較。此時,我立即追問學生爲什麼,學生們聯繫以前學習的知識說出了理由:因爲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數來判斷成績的好壞。應該說這一部分的導入是相當順利的。

3、課堂練習的設計突出練習的`針對性和全面性。

既有促進學生對百分數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牢固掌握百分數概念的練習,也有鞏固百分數的讀,寫練習,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實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練習和實踐調查活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在教學設計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出“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繫更加緊密。我先在黑板上畫了兩朵小黃花,又在第二行畫了四朵小紅花,我問學生:從圖上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學生積極發言,還提出了很問題。我說: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個新的概念“倍”,從而揭示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尤其要體現概念形成的精緻過程,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組織上要特別盡心。在數學學習中,精緻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盡心儘量詳細的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的界定,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對概念的細節把握的更加準確。我讓學生經歷圈一圈,畫一畫的過程,明白誰是誰的幾倍,誰的幾倍是多少的概念形成,藉助學生圈、畫的過程,讓學生知道,誰是誰的倍數,儘量避免問題的發生。如:我在第一行畫了10朵黃花,在第二行花了2朵紅花,我讓學生先圈一圈,然後告訴我自己圈了什麼?是怎樣圈的?爲什麼要那樣圈?最後在說一說自己明白了什麼?這個圖表示出什麼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多的數是少的數的幾倍,而不能說少的數是多的數的幾倍,圖上,黃花是紅花的5倍,因爲每2個一圈,黃花圈了5次,說明10裏面有5個2,所以10是2的5倍,而不是2是5的10倍。

最後,通過比一比,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知道,不能再大腦裏形成思維定式,認爲只能是第一行是第二行的幾倍,也可以是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概念的精緻形成過程提高到可操作的層面,使精緻落到實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點。在這部分內容中引入了兩個概念,即單位“1”與分數單位。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爲後面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成功之處:

1.緊緊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數意義的教學。在新課的教學中,首先結合具體的實際例子讓學生說一說四分之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學生髮現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實際上就是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學分數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在這裏尤其要重點強調的是平均分的份數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以此來強化分數的具體意義;接着,通過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鋪墊指出,一個整體也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同時指出分數的意義也可以說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說一個整體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單位“1”。最後,通過做一做的練習來引入分數單位的概念,指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並通過具體的'分數進行舉例說明。

2.深入挖掘分數的意義,體會分率。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清楚知道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還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體會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我們在後面所要學習的分數應用題中的分率。

不足之處:

雖然也對分數的意義進行了重點的教學,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學受已有知識的影響,根本不看圖示表示的具體意義,還是把總數量作爲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數作分子,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改進措施: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後,着重通過具體的例子辨別,可以採用同步練習中容易出錯的例子來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