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冬漸濃專家提醒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避寒就溫,防冬病

大雪冬漸濃專家提醒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氣溫下降,首要之急就是要防病。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醫師成傑輝表示,由於氣溫的下降,寒冷的刺激,此時也是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因此素體偏虛或有上述病史的.人羣尤應注意禦寒保暖——頭頸部、肩背部、胸腹部、足部這幾個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襲,更應重點加強防護。

專家介紹,頭爲“諸陽之會”,頭部靠近心臟,血流量大,向外散發熱量也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氣溫15℃時,頭部散失熱量占人體散失總熱量的30%,氣溫越低,則比例越大。頭部受寒人體熱量散失更多,陽氣受損明顯,容易出現頭痛、頭暈、耳痛、鼻塞、流涕等風寒上犯症狀。

另外,胸背部受寒易致胸陽閉阻、心脈不通而誘發心血管疾病;腹部受寒,寒邪直中腸胃易引起腹痛、腹瀉等胃腸不適;雙足受寒易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建議市民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準備好帽子、圍巾、披肩、長襪、風衣、外套等禦寒衣物,及時添衣保暖。

食療暖身,防燥熱

由於氣溫較低,陽氣受遏,人體抗寒能力下降。成傑輝建議可適當補充一些諸如牛肉、羊肉、雞肉、蝦等溫熱食物來抵禦寒冷。此類食物富含蛋白質或脂肪,熱量較高,具有補脾暖腎、益氣養血等功效,是冬季備受青睞的禦寒食材。

不過在處理這些偏於溫熱的食材時,應儘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調方法,也不宜放入過多辛燥香料進行調味。雖然煎炸爆炒、辛辣調味會增加菜餚的香氣和口感,但食物因此而燥熱倍增,在氣候乾燥的冬天食用就像一堆乾草瞬間着火,極容易出現上火長痘、口舌生瘡、咽喉疼痛、便祕出血等燥熱陰傷的症狀。

而對於素體陰虛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熱之品不能多吃,而鴨肉、龜、鱉等肉類性平或偏涼,可適當多吃。如鴨肉性平、微寒,滋陰降火、生津血、補五臟;烏雞性平味甘,滋陰清熱、補腎養肝;甲魚性平,養陰清熱、滋腎養血,都是十分滋養的冬季補品。另外,烹調時還可適當加入沙蔘、玉竹、石斛、黃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藥材,既美味又滋補,有補益虛損、滋養身體的功效。

足部按摩固陽根

民間固有“人老先老腳,養生先養腳”之說,可見足部養生對人體的重要性。成傑輝介紹,中醫認爲,人之先天根於腎,足底的涌泉穴爲腎經起始穴位,以一側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對側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發熱爲度,可起到降虛火、滋腎水,鎮靜安神的作用。

另外,足趾是人體大腦及頭面部位的反射區,又是足三陰、三陽經的經氣交接部位,以一側手之拇指、食指捏住對側腳的大拇指,在各個方向揉捏之後輕輕拽拉,然後逐漸將其餘九趾用同樣的方法按摩,有助於經氣順接通行,並有益智健腦、聰耳明目的功效。成傑輝提醒,足部按摩宜找準敏感點,講究局部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按摩力度因人而異,並以能耐受爲度,若能配合沐足,則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