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風俗禁忌

中元節的風俗禁忌1

中元節的風俗

中元節的風俗禁忌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不過,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饞。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爲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是什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爲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爲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關於中元節的傳說故事: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羣餓鬼折磨,目蓮想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

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爲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爲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中元節的風俗禁忌2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便有過三元節的說法,即農曆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天官賜福日,故爲上元節(又名“元宵”);農曆七月十五日,乃中元地官清虛大帝的誕辰,地官赦罪日,故爲中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乃下元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水官解厄日,故爲下元節。三元節時,三官大帝下界巡遊,履行職務。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者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相傳每年七月初七日子時陰司大開鬼門關,放出地府的鬼魂返回陽間同在世的親人團聚。並於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的亥時關閉鬼門關。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民間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常於七月初七日,擺好香燭供品、焚燒紙錢迎接祖先回家,每天早、中、晚都要燒香上供,以飯菜茶點進獻,待死者如待生,以全孝道。七月十四日晚上,則要燒香燭紙錢、上供品、燃鞭炮送祖先靈魂上路返回陰間,此時,陰陽兩隔的親人都會依依不捨,泣淚哀傷。陽世的親人往往還會對着門外鞠躬,囑咐去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父母先人等多帶點吃的和冥幣,一路走好。

而對於那些無家可歸或沒有後人、沒有供奉的鬼魂,則會流落街頭,遊於市井,有的可能是因身前罪孽重而在地府中常受獄刑的鬼魂,更是“嗷嗷待哺”。當他們千辛萬苦回到家中時,看到的是冰冷的竈臺、空蕩的餐桌、佈滿灰塵的舊舍、雜草叢生的院落,還有已經把自己遺忘的後人。此時,可想這些返家的先靈,是多麼的悲涼、失落與哀傷。當看到鄰居家香燭通明,後人盡孝盡心時,那些無祀的幽魂,可能早已泣不成聲。常言道,子欲養而親不待,親故再返事以非,捫心自問孝何在?可知先人淚與哀?

對於那些無祀的鬼魂,很多道觀廟宇本着慈悲普渡之心都設有寒林所(孤魂野鬼臨時棲身之處,功能相當於人間的收容站),道門中每逢中元期也常會組織施食、誦經,以撫慰這些飄泊無依的孤魂野鬼。歷來,民間很多信士也會在中元期,出資設齋爲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使先靈離苦脫難,早得超升。而官府也常組織道衆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祀英烈,悼忠骨,揚大義,撫幽魂。

中元節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就是放河燈。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爲,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爲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爲陽,鬼爲陰;陸爲陽,水爲陰。水下竟如幽冥地府,鬼魂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故而,就有了放水燈(河燈)這一說法。所謂的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爲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祭鬼歌。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忌諱也特別多。如:

傳說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這一天是鬼魂活動的“高峯期”,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忌半夜晾衣服;

忌披頭散髮、裝束不整;

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孕婦、體弱多病者,諸如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

忌半夜舉辦生日慶典;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忌說鬼字,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

忌亂踩路邊的冥紙、香燭、水飯等祭品;

忌亂拍他人雙肩和頭頂;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

晚上不可吹口哨;

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牀頭不掛風鈴和安置鏡子;

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注意;

不要隨便撿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