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人際交往心理15篇

人際交往心理1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

【必備】人際交往心理15篇

1、自卑心理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自傲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盛氣凌人,自以爲是,甚至不願與人爲伍。

3、自戀心理

自傲心理側重於外部行爲表現,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爲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覺得自己才高貌美,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不欣賞他。

4、害羞心理

在交往中,過於羞澀拘束,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爲人際交往中的被動者。

5、封閉心理

表現爲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慾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剋制,使交往無法深入。

6、敏感心理

表現爲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7、恐懼心理

在交往中,特別是在大庭廣衆之中,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於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爲交往恐懼症。

8、孤僻心理

行爲怪癖、偏執,爲人孤獨,不願與人交往,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和人際往來,卻時常抱怨自己生活在人際情感的沙漠中。

人際交往心理2

我們人這一生之中都在不斷地接觸不同的人,我們大家都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生活裏面如果我們的朋友多了,在我們遇到事情和困難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方法走出困境從而不會讓自己進去窘境。同時,朋友多的人活着整個人也會變得輕鬆,多一些事情也會變的更加得容易一些。今天在這裏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是什麼心理狀態阻礙了女性的人際關係呢?

不良心理狀態是很影響到我們人際交往的,比如說我們的自卑心理。我們很多的女性可能因爲自身的家庭條件,以及自己不好看的'容貌和不完美身材等因素,變得害怕去與他人接觸生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另外,還有的一部分女性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着嫉妒的心理,總是嫉妒人家羨慕人家擁有的一切,恨不得人家遭遇不幸,因而不能誠實相交與他人。同時,也有的存在自私心理,老是想得到一些東西,這樣是不行。

還有就是存在着遊戲的心理交朋友只是玩玩並沒有認真付出,朋友有事就老是不願幫助。再有就是太自以爲是了老是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人不敢靠近。還有的甚至老是用有色眼光擔待他人。注意事項:

上面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女性的人際交往,因此,當我們人脈少得可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多看看自己在這些方面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如果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哦!

人際交往心理3

人際關係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人際關係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也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一、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基礎。社會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體的人及其相互之間的交往編織起,對於大學生來說,與周圍的同學、輔導員融洽相處,使自己減少煩惱,身心愉快,爲集中精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培育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個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過去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中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或喜歡過孤獨的生活,往往不會從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認識問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樂於交往的人,既願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能坦然接受別人的言談舉止,容易與周圍的同學保持一種和諧的交往關係,而離羣索居、喜歡孤獨、亂離朋友、不願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因此,大學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未來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一個人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因爲人際交往是青年人增長才學、開啓心智;適應社會、準確定位;認識自我、完善自身;協調關係、攻克難關的有效途徑,而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大學生未來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只有善於與他人交往,對他人才能於所瞭解,又瞭解纔能有溝通,有處理好各種關係。在不久的將來,你們都會擁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取決於你們自身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但許多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有困惑:缺少知心朋友,與個別人難以相交,與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難,社交恐懼症。原因有三:一、自私自利。如今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爲培育“一切爲我”的溫牀。當你們來到大學校園,獨立地過集體生活,與同學相處時,一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餘。二、素質教育的匱乏。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個作爲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人際交往心理4

兩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然後湊合在一起才完整。如果沒有相互的忍讓和包容,最終兩個人很難成爲一體。

32、這樣的心理調節你做的到嗎?

①把看不順的人看順;②把看不起的人看起;③把不想做的事做好;④把想不通的事想通;⑤把快罵出的話收回;⑥把咽不下氣的嚥下;⑦把想放縱的心收住。其實你不需每時每刻這樣做,但這樣多做幾回,你就會:①情商高了;②職位升了;③工資漲了;④朋友多了。

33、七種夢境可能預示疾病

①夢到有人敲打你的頭:與腦部神經系統有關;②夢中聽到怪響:與聽覺中樞有關;③夢到氣管被卡住窒息:與呼吸系統有關;④夢中被追逐:與心臟供血有關;⑤夢中走路不穩:與心絞痛有關;⑥夢到從高處墜落:與心臟病有關;⑦夢到水的場景:與肝膽腎臟有關。

34、貝勃規律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貝勃規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35、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

事實上,你可以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裏打鉤。你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你會因此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將是如何度過的`?

36、胡鬧有時候是一種依賴

心理學上說,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爲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有時候是一種依賴。

37、戀人矛盾應對策略

①不要凡事分出對錯,先換位思考,體察對方的潛在動機,相互理解。

②平時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靠得太近會審美疲勞。

③別習慣相互抱怨並形成消極定式,嘗試在嬉笑打鬧中解決問題。

④寬容爲上。我們都不是聖人,沒必要爲對方的一點行爲舉止過分挑剔。

⑤尊重對方,給對方愛你的理由。

38、一流女人的八大特徵

①有大女人素質,有小女人情懷;②大事清楚,小事糊塗;③自強自立;④能溫柔似水,也能堅強如鋼;⑤喜歡孩子;⑥上得廳堂,入得廚房;⑦愛美,會美;⑧擁有浪漫情懷。

39、男生和女生分別有6種基本的愛情需求

男生需要的愛的形式:信任、接受、感激、讚美、認可、鼓勵;

女生需要的愛的形式:關心、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安慰。

40、男女心理

如果某個男人主動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裏邊走,主動爲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這隻能說明他之前有無數個女朋友教過他這一點。而能讓他記住的女人,永遠是改變了他的那個女人,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細節完美的男人,對女人而言越是挑戰。

人際交往心理5

1、首因效應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稱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注意開始接觸到的細節,如對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對後來接觸到的細節不太注意。這種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對後來信息的影響,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客觀地說,首因效應在交往活動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人爲主”,它影響着今後交往活動的深入進行。當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變的。雖然第一印象賴以產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於人的認知具有綜合性,完全可以把這些不完全的信息貫穿起來,用思維填補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體印象。

2、近因效應

近因,即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的印象對人們認知具有的影響。最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闡釋的後攝作用。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後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而論,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而對熟識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比較明顯。這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既要注意平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

3、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出全面的'結論。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就是這種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狀態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爲光圈被擴大,其優點或缺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光環效應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男女大學生會對外表吸引人的同學賦予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徵,常常爲那些長相比較動人的同學設計美好的未來。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一般說來,投射可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指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個對他人有敵意的同學,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懷有仇恨,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有挑釁的色彩。另一種是指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場上,想作弊的同學總感覺到別的同學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後一種投射往往會把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照樣有着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自己的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

5、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由於人們頭腦中存在着某種想法,而影響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當我們認知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出現原有的某種想法),並從這種心理狀態出發,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聯繫進行認知和評價,於是也就產生了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在某種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作概括的瞭解,但往往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例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爲城市來的同學見多識廣,但狡猾、小氣;城市來的同學則認爲農村來的同學孤陋寡聞,但忠厚、老實。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它主要表現爲: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呈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爲他是該類人的代表,進而把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刻板印象作爲一種固定化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羣體作出概括性的評價,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人爲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深入細緻的認知。例如,男生往往認爲女生心細、膽小、嬌氣;女生則往往認爲男生心粗、膽大、傲氣。

人際交往心理6

1、私人距離

私人距離一般在45~120釐米之間,表現爲伸手可以握到對方的手,但不易接觸到對方身體,這一距離對討論個人問題是很合適的,一般的朋友交談多采用這一距離。

2、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在45釐米以內,屬於私下情境。多用於情侶,也可以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或知心朋友間。兩位成年男子一般不採用此距離,但兩位女性知己間往往喜歡以這種距離交往。親密距離屬於很敏感的領域,交往時要特別注意不能輕易採用這種距離。

3、公共距離

公共距離指大於360釐米的空間距離,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衆、彼此極爲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在商務活動中,根據其活動的對象和目的,選擇和保持合適的'距離是極爲重要的。

4、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大約在120~360釐米之間,屬於禮節上較爲正式的交往關係。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

人際交往心理7

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心理解讀:這些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不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總之百害無一利,我們必須要改掉這些病態心理。

人際交往心理8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爲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爲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宏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爲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爲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着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爲的侵蝕。如:抽菸、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絡等等。現代大學生面臨着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於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爲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牴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絡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絡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着不同於中學生又有別於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脫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範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瞭解,交往範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並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瞭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爲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願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徵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於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徵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於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係。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爲形成了較爲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爲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願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並善於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於文科生。應當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於自己認爲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於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於理科生。文科生由於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於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可見,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人際交往心理9

在一次幼兒園郊遊中,小朋友們都圍坐着有說有笑地吃零食,但有個藍色衣服的小男孩,卻孤零零地坐在一邊。原來,他媽媽忘了給他準備零食。

而同時,另一個白衣小男孩,帶了很多零食,興沖沖地分享給老師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師發現藍衣小男孩沒帶零食後,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說:“你看,××沒帶零食呢,你是不是該分享一點給他呀!”

白衣男孩聽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給藍衣男孩。藍衣男孩眼裏閃過一絲驚喜的神色,但隨即卻漲紅了臉。不過,他也沒有拒絕,跟白衣說了謝謝。

接下來,藍衣男孩便是悶聲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卻表現得更加自信活躍,快樂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巨大反差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主場優勢效應」,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這樣的感覺——

聚餐吃飯別人買單會感覺不太舒服,自己買單卻很舒坦;你坐別人的車容易感覺不自在,開自己的車載別人卻很坦然……

在運動場上,這一點也很普遍,在「主場」比賽的一方,取勝的概率往往高於處於「客場」的一方……

心理學家發現,其實「主場優勢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今天粒粒媽就從兒童心理髮展的角度,給大家一點提醒,因爲「主場優勢效應」對孩子自信的影響真的很大!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利用「主場優勢效應」,增加孩子的自信,讓他在人際交往中佔據優勢呢?

讓孩子多“請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讓孩子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會更放鬆。雖然確實有些孩子喜歡到別人家做客,但也難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場優勢」的孩子,不僅能學會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後,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當然,這種“招待”不能是強迫孩子分享的。

集體活動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參加的是和鄰居、同學一起組織的郊遊等集體活動,先到更容易獲得「主場優勢」。

比如野營,如果孩子能提前參與到場地的安排、佈置中,「主場優勢效應」不僅會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動中的.參與度,還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信與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

鼓勵孩子分享

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遊時,爸媽最好鼓勵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對的,分量也要準備到孩子能分享給他人。

不要以爲這是小事,消磨自信還是提升自信,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孩子。因爲在這樣的活動中,“吃人嘴軟”會充分體現。

隨着次數的增多,「主場優勢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失去「主場優勢」的孩子,會越來越擔憂別人的看法;而那些經常在活動中分享的孩子,會在一次次正面反饋中,變得越來越積極自信。

我們總是容易擔心孩子會吃虧,但真正的吃虧並不在於表面上的“分給別人的多”、“做的比別人多”,而在於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權」。

就像英國文學家培爾辛說的那樣:“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損傷,莫過於失去自信心了。”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忽視了「主場優勢效應」,很可能給孩子的人生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失。

人際交往心理10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顧慮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顧慮是恐怕對自己,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遲遲不敢下決心或不敢按本意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顧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人與別人打交道時總愛想:他可靠嗎?他會瞧得起我嗎?而當別人建議他做某事時,他又想:這合適嗎?失敗了怎麼辦?這些都是顧慮心理的表現。我們說,與陌生人初次交往,持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過於謹慎,似乎天下的人都不可靠,因此辦起事說起話來總是畏畏縮縮,擔憂之心形諸於色。不信任他人,不僅不可能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會挫傷別人的自尊心,傷害他人的感情。此外,顧慮心理還表現在只求至交,而不願廣泛結友,這樣自然就限制了自己的交往面。

顧慮心理與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順境之中,在他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從沒有遇到過意外的刺激,不但自己是一帆風順的,而且也很少聽到或看到別人的不幸和痛苦,那麼他就很少有顧慮心理。一個人在後天的環境中遭受的失敗越多,遇到的困難越大,接觸的人和事越複雜,那麼他的顧慮心理也就越嚴重。

人的自我意識對顧慮心理也有巨大的影響。自我認可的人,認爲自己是有價值的,對自己的能力和現實以及身體和容貌等都給予肯定,這種人自信能把事情辦好,所以不易產生顧慮心理。而自我拒絕的人,表現出過分地不贊成自己。他們對自己無傷大雅的身材、容貌、性格、出生等也要自我批評,常把自己帶入苛刻的環境中,認爲自己不行,自己比不上別人,怕失敗了讓人看不起,結果辦什麼事都顧慮重重。

顧慮心理與個體的性格和氣質也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家把人的氣質分爲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四種。一般說來,表現爲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靈活,沉溺於內心體驗,辦事效率低,鬱鬱寡歡等特徵的抑鬱質的人,易於產生高程度的顧慮心理。在性格上,國際上採用的典型性格類型一般有五種。其中表現爲情緒特徵不安定,內向,喜歡獨自思考問題,不喜歡出門,有自己的偏愛和興趣的E型性格又叫“現實逃避型”性格的人,易於產生過重顧慮心理。

此外,民族的傳統觀念對顧慮心理也有深遠的影響。中國人一般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舊觀念之束縛,所以顧慮心理就表現得比西方人要明顯。

產生顧慮心理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以上僅是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顧慮心理是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或控制。爲此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改變帶有偏見的傳統觀念,不可固步自封,對未來要持樂觀態度。要堅信世界上好人是佔絕大多數的`。遇事要達觀,態度要開朗,要讓希望心理時刻占主導地位。二是要了解和肯定自己。個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地承認並欣然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更不要拒絕和憎恨自己。要認爲我就是我,別人講什麼用不着介意。三是要善於改變自己的處境,創造條件取得成功。要善於向逆境和自己的短處挑戰,不能甘居落後,要創造機會爭取成功,成功的次數多了,你也就有了勇氣和自信心。四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堅強的毅力,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膽略和氣魄,遇失敗不泄氣,不會幹就嘗試着幹,養成果斷地處理事情的習慣,要培養鍛鍊自己的意志。假如你摔倒了99次,你要有第100次站起來的勇氣。做到了這些,你的顧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朋友們,離羣索居,閉門自守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今天誰都需要更多的朋友,讓我們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掙脫顧慮心理的鎖鏈,爭取更多地交往機會,去建立更多的友誼吧!

影響人際交往的七種心理障礙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爲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爲,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爲時較爲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爲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爲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衆之下,羞於啓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心理11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不喜歡那種膚淺的不真實的“朋友”關係,因爲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雙方真正的心理互動、情感交流的基礎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僞朋友關係。

有朋友會問,爲什麼會是這樣?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跟蹤調查發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相處中,既無法得到快樂滿足,也無法給予別人有益的幫助。爲了擁有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態,請女性朋友在與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嫉妒心理。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爲,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2、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3、多疑心理。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爲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5、遊戲心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誠,把別人的友情當兒戲,抱着遊戲人生的態度,不管與誰來往都沒有心理的深層次交流,喜歡做表面文章。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往往聞風而逃,這樣的人無法結交真正的朋友。

6、成見心理。對己自由主義,事事放縱;對人馬列主義,事事計較,而且極爲刻薄。因爲一件事情而對別人懷恨在心,心生怨恨,從此認定對方不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衚衕,與事與人斤斤計較,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爲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犯錯誤的,不懂得原諒,就不會長久地擁有友情。

7、冷漠心理。孤芳自賞,以爲自己是人中鳳、天上仙,是人世間最棒的,把與人交往看成是對別人的施捨或恩寵。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總是高高在上,端着個架子,一副驕傲冷漠的樣子,讓別人不敢也不願意接近,自然不會擁有朋友的。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說是建立在互愛互惠的基礎上的,這種人與人之間情感、心靈的來往,不求金錢,不爲謀利,而是雙方期望獲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動,情感上的支持,讓這種滋養友誼的關係永久的延續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特總結人際關係得出的結論。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聖經告訴我們,“要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你願意人怎樣待你,那你就要怎樣待人!”如是,你就能擁有真正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12

良好的心理,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人際交往心理13

多疑

這種人應拋棄成見,多與朋友開誠佈公地交流感情,樹立正確的認識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無端愁緒”。

自卑

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爲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自負

這種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目中無人。高興時海闊天空,不高興時則不分場合亂髮脾氣,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另外,與別人初識時往往過於親密,講一些不該講的話,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衛與之疏遠。

靦腆

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角色固執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爲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干涉

這種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專門愛詢問、打聽、傳播、干涉他人的私事。這種人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只是以刺探別人的`隱私而沾沾自喜。

孤僻

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爲別人世俗淺保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人際交往心理14

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爲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爲,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爲時較爲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爲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爲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衆之下,羞於啓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協議。人際交往建築於心理學的“自我狀態”。即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和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是指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及行爲而言,常表現爲以權威與優越感爲標誌的統治、責罵和其他專制作風。兒童的自我狀態是泛指一切像孩子們的態度與行爲,常表現爲好奇、衝動、情緒化等。成人的自我狀態的特徵是注意對事實根據和理智的分析,表現爲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面對實際,能冷靜的腳踏實地、合乎邏輯地分析情況。在這三種狀態中,每一種狀態都可能對人有暫時的或長期的支配作用,並使人產生相應的感覺與行爲方式。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也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爲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爲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爲。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着心理相容,那麼,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爲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應,如果處於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狀態,對方的態度與行爲則容易被否定。

爲了達到心理相容,在人際交往中就應儘可能做到:

①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纔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纔會對人際交往中對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

②真誠熱情。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

③瞭解羣體規範及對方的人格。人際交往中應注意瞭解對方的羣體規範,不同的羣體有不同的規範,對其成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規範會使得同一羣體中的成員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獲得大致相同的知識,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對某一類問題會產生較爲一致的認識。

(3)正確歸因。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對別人或自己的行爲結果進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對別人和自己的行爲進行解釋的預測。但是,由於人的認知的侷限性以及種種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人們在進行這種歸因時,經常會發生錯誤。

人際交往心理15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使得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裏兜圈子。

作戲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