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啓下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學實習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質學實習總結

地質學實習總結1

一、實習目的

地質學野外實習是地質學課堂教學之後的重要實踐環節。它的任務是使學生鞏固、消化已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學習野外工作方法,進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觀察地質現象的能力,爲後繼專業課打下一下的基礎。

二、實習內容

一)、路線地質教學階段:從單一的地層、岩石、構造教學路線入手,重點培養學生識別和分析地質現象的能力,並進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

1.學會地質野外記錄。

2.進一步熟練掌握羅盤的使用方法。

3.觀察、識別各種基本地質現象,掌握其記錄描述方法:

(1)巖礦的野外命名及描述,標本的採集,巖性變化的觀察與記錄。野外實習中認識實習地區常見岩石,主要爲沉積岩,少量火成岩。瞭解岩石的巖性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瞭解礦物的集合體。

(2)地層的觀察:野外實習中熟悉實習地區各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包括羣與組,弄清岩層產狀,地層之間接觸關係。

(3)古生物化石的採集、編錄及初步鑑定,在地層中產出特點的觀察與記錄。

(4)褶皺、斷裂等各種基本構造現象的識別與確定,構造在空間的變化及其特徵的觀察和描述。

二)、編寫地質調查報告:按以下幾方面完成地質調查報告編寫任務:以前言、地層、構造、侵入岩、礦產資源、地質發展史、結束語等。

三、實習區概況

1、大同煤田位置

大同煤田位於山西省北部,在大同市西南約20km,地理座標爲東經112°30′-113°15′,北緯39°35′-40°12′,跨越大同、左雲、右玉、懷仁、山陰五個縣市.形狀近似橢圓。長軸方向爲NE-SW(北東-南西),總面積爲1827km2。聚煤盆地整體呈似長方形,四周羣山包圍,西面有西石山脈,南面有海拔1976米的洪濤山,東南爲海拔1714米的口泉山,東北部以青磁窯斷層爲界。

大同煤田含有C-P煤系及J煤系。其中C-P煤系面積爲1739km2,J系面積爲772km2,兩煤系重疊面積爲684km2,爲雙系煤田。

2、大同煤田交通

大同市地處山西、陝西、內蒙三省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大同礦區內的煤炭資源運輸能力也大大提高。北面的京包與北同蒲鐵路都通過大同市,大秦線、北同蒲電氣化鐵路和京大、大運高速公路都已建成通車運行。區內還有大同至王村鐵路專線,另外公路縱橫交貫,運輸方便。

3、自然地理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北以外長城爲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區相連,東與河北省相接。本礦區屬黃土高原平緩丘陵區,大面積被第四系黃土覆蓋,地勢較爲平坦,平均海拔1056米,黃土沖溝發育,呈樹枝狀展布。

大同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春季乾旱,風沙大,氣候乾燥,風沙嚴重。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3.6-7.5℃,極端最高氣溫爲37℃,極端最低氣溫爲-26℃。日溫差一般在20℃左右,最冷月爲1月份,平均氣溫是-11.3℃。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間,佔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最大降水量爲520mm,年最小降水量爲138mm,年平均降水量爲400mm左右。

大同市是全國著名的煤炭生產基地,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被譽爲“煤都”,採礦業極爲發達,工業基礎雄厚,有全國著名的大同煤礦集團公司,生產規模大,裝備水平高,開採技術先進,隨着近年來各種技術交流活動的增多,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提高了地方煤礦的技術水平。大同旅遊業也較爲發達,有聞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華嚴寺、九龍壁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縱觀大同地區的經濟是以能源、重化工等產業爲主。

四、實習區內地層

本區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三疊統,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的阜平羣,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古生界的上石炭統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本區地層,自下至上簡述如下:

1、太古界阜平羣(自己寫符號):巖性爲肉紅色,淺灰色花崗片麻岩,含有偉晶岩脈侵入體,厚度巨大,達數千米。

2、古生界:

(1)寒武系下統饅頭毛莊組( ):

巖性爲磚紅色、紫紅色頁岩和灰紫色白雲質泥質灰巖互層爲主,頁理髮育,頁理面上具有石鹽假晶,本組底部爲一層含礫的鈣質砂岩,平均厚53m,與下伏太古界阜平羣爲角

地質學實習總結2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爲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爲“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爲"曼壽山"。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爲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爲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爲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爲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爲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爲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爲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爲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爲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爲四米,顏色爲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三、 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着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爲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爲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爲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爲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爲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岩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繫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學實習總結3

一、實習準備與安排

20xx級地理科學專業巢湖北山地質野外實習爲期五天,定於20xx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由李經田書記帶隊,實習指導老師由徐先海、倪林擔任,學生生活由王萍、戴先英老師安排與管理,學生實習數共121人。10月14日由系領導、實習老師、輔導員及全體學生參加了實習動員會,強調實習的意義與實習紀律、實習中的生活注意事項與準備以及這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二、實線路線設計與內容

考慮到實習時間、實習任務、實習天氣等具體情況,實習路線如下:

①10月15日上午由學校包車到實習駐地(巢鑄賓館),下午由到7410工廠,實習內容是認識志留系、泥盆紀的岩層,學會使用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要素。

②10月16日上午由駐地經皖維中學、炭井村到距嶂山西谷,再到金銀洞北山,實習內容是認識泥盆紀五通組,石炭系的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及二疊系的棲霞組岩層性特徵;下午由駐地到麒麟山西坡採石場,認識和州組、黃龍組、船山組、棲霞組的岩層以及認識鵝頭巖斷層。

③10月17日由駐地到龜山觀察墳頭組,五通組生物化石。

④10月18日由駐地到由駐地到紫薇洞、王喬洞,觀察喀斯特地貌;晚上講解實測剖面內容及人員分工與任務安排。

⑤10月19日麒麟山實測剖面。

⑥10月20日駐地包車回到安慶。

三、實習收穫

在做了充分準備後,在指導老師和實習學生的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實習任務,達到了預期目的,通過這次野外地質實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幫助。

①培養學生正確使用GPS、羅盤、放大鏡、小刀、瓷板、錘子等工具;②培養學生閱讀地質圖,通過分析瞭解區域地質概況;③熟練掌握地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學會地質分層和標本採集;

④培養了學生獨立從事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確定地殼運動的一般方法;

⑤培養了學生學會野外仔細觀察主要岩石、礦物、構造、礦牀的主要特徵,重要自然地理、地質現象,並準確、完整記錄所觀測到的'現象、特徵和數據,標本與樣品的採集方法,學會初步分析有關現象、特徵形成的原因,並完成較高質量的地質剖面圖繪製與實習報告寫作;

四、實習經驗

①野外實習應安排在緊跟理論後,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準備要充分些;

②這次實習時間選擇非常好,實習食宿條件也較好,學生有良好的心情與充分的體力進行實習;

③任務較重,實習時間較爲倉促,最好能增加實習時間;

④實習經費緊張,建議增加實習經費;

⑤實習課程最好能多些,讓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多走出課堂,接觸大自然。

地質學實習總結4

第一章 引言

金山鎮地質剖面圖和綱要圖的繪製,是在前幾次構造實習的基礎上的綜合實習,本次實習要求爲編出1幅構造綱要圖、4幅地質剖面圖,並對該圖概述地質構造和構造發展史,它的目的是讓我們能比較全面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練讀圖和繪製圖。通過繪製剖面圖,判讀褶皺和斷層以及不整合面來恢復金山鎮的地質演化過程。因而得出很多的信息,包括岩層年代,巖性,主要構造等。其中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均有較好發育,構造方面,斷層和褶皺出露明顯。圖中東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崗岩侵入,且存在兩處角度不整合,缺少J和T1、T3地層。

地質圖比例尺1:100000,面積達200多平方千米。

第二章 地層

地質圖上出現地層的地質年代從D2至K2,中間缺失T1和J的一整套地

層,地層走向基本爲北東南西向。白堊統K1、K2和中泥盆統D2爲砂岩出現在東南角河北村地區,分別分佈西北角和北部略偏東以及河北村正斷層系一帶爲水平岩層,這兩處水平岩層和下面的傾斜岩層形成角度不整合;上泥盆統D3爲頁岩,集中分佈於河北村正斷層系一帶;C1至T3均爲灰巖廣泛分佈於金山鎮地區。東北角陵莊出現斑岩和花崗岩。從地質界限的行跡以及地層產狀看出T2與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 岩漿岩

金山鎮地區的岩漿岩主要由花崗岩和斑岩組成,位於東北角,面積較小,其構造與巖體邊界產狀平行。花崗岩侵伏早期岩層,邊界線被陵莊—五里河逆衝斷層切割,由此可以判斷花崗岩的形成早於此處逆衝斷層的形成,而花崗岩又覆蓋於下盤的T3、T2、P2之上,說明花崗岩的形成晚於下盤褶皺的形成;斑岩覆蓋與花崗岩之上,其邊界線也被K2截斷,說明斑岩的形成晚於花崗岩而早於K2。

第四章 構造

褶皺構造:

1、河北村—金山鎮線性背斜褶皺

該褶皺分佈於河北村至金山鎮一帶,核部爲D2,翼部由D3、C1、C2、C3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傾角40°,軸面豎直略向北西傾,樞紐傾伏,兩翼夾角約110°。

2、五里河、諸嶺短軸倒轉背斜褶皺組

兩處短軸背斜的核部均爲C1,翼部由C2、C3、P1組成,北西翼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南東翼爲倒轉岩層,走向北東—南西,傾角80°。兩翼夾角約35°。

3、奇峯—雨峯短軸背斜褶皺

核部均爲C1,翼部由C2、C3組成,北西翼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

角45°,走向北東—南西,傾角50°,軸面傾向北西。

斷裂構造:

1、河北村正斷層系

五個正斷層面的`走向垂直於河北村褶皺的樞紐,延伸1—1.5km。延樞紐方向從北東至南西向每個斷層面的傾向依次爲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在第1、2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在第4、5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兩地壘中間形成地塹。

2、奇峯—雨峯逆衝斷層

位於奇峯和雨峯東側近山脊處,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兩端分別延粗圖外,傾角20—30°。上盤(即下降盤)爲組成奇峯和雨峯背斜的C1、C2;下盤(即上升盤)爲P1、P2。構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盤的石炭系各統岩層逆衝於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地層之上。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爲縱向斷層。斷層中部被兩個較晚期的橫斷層所錯斷。斷層形成時代與同方向、同性質的桑園—五里河逆衝斷層相同,即中三疊世(T2)之後,早白堊世(K1)之前,兩條斷層構成疊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