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實驗壩實習報告

三峽大壩實習報告

三峽實驗壩實習報告

學號: 姓名: 班級:20151112

畢業實習是工科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四學年的第二學期之初,這樣安排的原因有:一方面是對前三年所學專業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另一方面是爲隨後的畢業設計做鋪墊,讓我們對水利樞紐工程的設計和具體建設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因此這次實習相對於前面的認識實習、單項實習更有意義。

在學院統老師的統籌安排下,在我們的熱烈期盼下,我們07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全體學生於2011年2月26日踏上了此次畢業實習之路。我們的實習單位是世界級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五級船閘。在客車上從出發進過了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們就親自來到了三峽大壩進行參觀。首先到的第一個地方是雙線五級船閘。雙線五級船閘佈置在大壩左側的山凹內,船閘線路總長6442米,船閘上下游最大水頭爲113米,設5級閘室分擔水頭。其規模是設計之最,兩側高陡邊坡最大開挖深度達170米,其下部爲高約60米的直立牆。兩線船閘間保留寬60米的岩石中隔墩,船閘閘室採用薄混凝土襯砌結構。我們達到的時間比較幸運 正好趕上了一艘運煤的貨船正在通過五級船閘的第四個閘,而且是由上游像下游通行。在上面我們親眼看到了水一點一點的降下來,最後下降有數十米,直到與第五個閘的水位保持向平的時候,閘門緩慢打開,船便慢慢的駛向了第五個閘室。但是很好奇第四個閘室的水都跑到哪裏去了,於是及時的向我們旁邊的工作人員請教了一下。最後才知道,在每個閘室的地步都有相當粗的大管子,水就是通過這樣的管子流到了下游,然後才使得兩個閘室的水位慢慢的向平,船纔可以穩穩的駛過去。

三峽工程何謂“三” 。 在工作人員的細心講解下,極大程度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原來三峽工程中包括了多個“三”。其中包括“三期工程”、“三種效益”和“三組成部分”。

三期工程——第一階段(1993-1997年)爲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實現大江截流爲標誌。第二階段(1998-2003年)爲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水庫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爲標誌。第三階段(2004-2015年)爲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完建爲標誌。

三種效益——“防洪效益”,“發電效益”,“航運效益”。其中防洪和發電是我們比較熟知的。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三峽水利樞紐是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其地理位置優越,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類似於1870年曾發生過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幹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減輕中下游洪災損失和對武漢市的洪水威脅,並可爲洞庭湖區的治理創造條件。另外發電的效益更是方便了中國大部分人。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它將爲經濟發達、能源不足的華東、華中和華南等地區提供可靠、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對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最後是航運,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經水庫調節,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從現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航運條件也得到較大的改善。三組成部分——三峽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等3大部分組成。其中泄洪壩段位於河牀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兩側爲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佈置於左岸。

同時,我們還參觀了很多三峽工程的建設模型,其中包括起重機、花崗岩的模型,發電組的水輪機的模型,升降梯的模型和整個三峽的全景模型。在這裏,工作人員一一向我們介紹了三峽工程從施工到最後竣工發電的全過程,讓我們一睹三峽全貌,更是對三峽的瞭解更上一層樓。

車子緩緩的在大壩上行駛,這不僅讓我感嘆我們人類科技的偉大,在如此寬闊的江面上,建造了這麼大的一個樞紐工程。由於當天的天氣霧濛濛,站在三峽大壩上,放眼望去,都是煙霧繚繞的山峯和清澈的水面,真的是彷彿進了一個世外桃源,與山爲伴,與水爲友。當然這不是我們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興建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夙願。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從此,三峽工程由論證階段走向實施階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目前已基本竣工!

1、壩址。三峽工程大壩壩址選定在宜昌市三鬥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公里處。長江水運可直達壩區。工程開工後,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長約28 公里的準一級專用公路及壩下游4公里處的跨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還修建了一批壩區碼頭。壩區已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壩址區河谷開闊,兩岸岸坡較平緩,江中有一小島(中堡島),具備良好的分期施工導流條件。樞紐建築物基礎爲堅硬完整的花崗岩體,岩石抗壓強度約100兆帕;巖體內斷層、裂隙不發育,且大多膠結良好、透水性微弱。這些因素構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良地質條件。

2、樞紐佈置。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等3大部分組成。主要建築物的型式及總體佈置,經對各種可行性方案的多年比較和研究,並通過水力學、結構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試驗研究驗證,均已確定。選定的樞紐總體佈置方案爲:泄洪壩段位於河牀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兩側爲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佈置於左岸。

3、主要水工建築物。

大壩:攔河大壩爲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泄洪壩段位於河牀中部,前緣總長483米,設有22個表孔和23個泄洪深孔,其中深孔進口高程90米,孔口尺寸爲7×9米;表孔孔口寬8米,溢流堰頂高程158米,表孔和深孔均採用鼻坎挑流方式進行消能。電站壩段位於泄洪壩段兩側,設有電站進水口。進水口底板高程爲108米。壓力輸水管道爲背管式,內直徑12.40米,採用鋼襯鋼筋混凝土聯合受力的結構型式。校覈洪水時壩址最大下泄流量102500立方米/秒。

水電站。水電站採用壩後式佈置方案,共設有左、右兩組廠房。共安裝26臺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廠房14臺,右岸廠房12臺。水輪機爲混流式,機組單機額定容量70萬千瓦。 右岸山體內留有爲後期擴機(6臺,總容量 420萬千瓦)的地下電站位置。其進水口已經建成。

通航建築物。通航建築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升船機,均位於左岸山體內。永久船閘爲雙線五級連續梯級船閘。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爲280×34×5米(長×寬×坎上最小水深),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升船機爲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承船廂有效尺寸爲120×18×3.5米,一次可通過一條3000噸的客貨輪。承船廂運行時總重量爲11800噸,總提升力爲6000牛頓。在靠左岸岸坡設有一條單線一級臨時船閘,滿足施工期通航的需要。其閘室有效尺寸爲240×24×4米。

擴機地下廠房和起重機。

1、擴機地下廠房。第三天我們參觀了右岸山體內建設後期擴機的地下電站廠房。這個昨天下午的報告中老師有向我們提過,它位於三峽大壩右岸山體內,是三峽工程初步設計之外的新增項目。地下電站設計安裝6臺70萬千瓦機組,投產後將成爲大壩左、右岸26臺機組的有效補充。屆時,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將達2250萬千瓦,年最大發電能力約爲1000億千瓦時,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電站。我們的車是在一個山洞門口停下的,帶好了安全帽的我們一個個的走近了這個大大的山洞裏,山洞很寬,大概有2、30米,裏面有很嘈雜的作業聲音,上面裝有門式起重機,來回的運送施工用的原材料等,裏面的燈管很暗,也很潮溼,工作的環境相對來說是比較惡劣的'。我們進洞所處的位置是在水輪機的上方,從上往下看去,則可以看到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忙碌着電站的建設工作。由於沒有專門的師傅給我們進行講解,所以這一看也只能是走馬觀花的大致的瞭解一下施工的過程。當時講解師傅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能在這樣的大山裏挖出這樣的大洞,還要在裏面進行這麼複雜的工程作業,這就是奇蹟。我對這句話的感觸很深,對,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的世界奇蹟!接着我們又隨車穿過秭歸縣來到了三峽大壩的上游,在上游觀賞三峽大壩別具一番風味!

2、起重機。我們參觀的是三峽大壩在建設過程中使用的幾種起重機,我對其中的DEMAG CC1800——德馬格起重機印象比較深刻。當時師傅帶着我們一組人,在這臺起重機下面進行了很詳細的講解。這是一臺德國生產的起重機,使用至今,沒有出現過任何大的故障毛病,可謂是無故障運行10幾年。這不得不讓我對德國機械工業的精湛技術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相對於日本的起重機械來說,這臺起重機的一個缺點就是所有的運行不見都暴露在外面,這樣就很容易腐蝕和破壞,還好所有的加工工藝都是如此的精湛,纔有了這麼耐用的履帶式起重機。

坐上回校的客車,我們的本次外出的實習任務就圓滿的結束了!整個的實習過程中,讓我收穫最多的就是對三峽工程的瞭解和對水利發電的認識。同時讓我真切的瞭解到了實踐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書本上所學內容侷限性,實地實習不僅擴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這就是理論聯繫實踐的重要性,站在理論的高度認識實踐的過程,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總而言之,本次實習任務的圓滿完成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