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實習報告優秀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優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實習報告優秀

地質實習報告優秀1

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實習又是對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的一種檢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爲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於是今年暑假學我來到了平煤地質工程勘探處勘探一隊二號機進行了爲期一月的實習。

在鑽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鑽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鑽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鑽孔的佈置原則等等,自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鑽探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彙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並沒有怎麼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裏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麼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務和技能。這次我們打的是水文觀測孔,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岩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岩做了一些細緻調查研究: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裏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岩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岩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禦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於做建築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岩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岩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岩由於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禦污染。我們這裏鑽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岩,平頂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鑽進過程中不容易鑽進又容易掉塊卡鑽,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爲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爲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鑽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裏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爲我今後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後從事鑽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後,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裏的實習生活。

地質實習報告優秀2

一、實習目的

1、爲了熟悉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各種結構、構造特徵,以及當地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比如:片麻岩、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等岩石的熟悉,識別節理、斷層,層理、層面構造,河谷發育及形成等。以及去武安的沿途出現的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沉積岩構造等。

2、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

3、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正確地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二、實習概況

我們的這次地質實習從xx年xx月xx號開始到xx月xx號結束。 xx月x號到xx月xx號爲準備期,包括老師在教室給我們介紹本次實習的地點,實習目的以及實習時應該注意事項,例如注意安全,帶夠足夠食物和水,並概況性地介紹京娘湖地區和蓮花洞地區的地質情況,讓我們對本次實習之地有初步的瞭解和認識,以便在實習中留心觀察;講解完畢後我們搜索實習地點地質資料及圖片以便更好完成實習。

xx月xx號爲野外實習期,我們在古武當山地區和蓮花洞地區的天乳山中實習。xx月xx號爲資料整理期,把自己記錄內容整理成爲實習報告。

三、實習內容

(1)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

本次實習區域位於太行山東麓南段,西連太行山地,東接華北平原,爲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帶。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爲陡峻的斷塊山地,山巒起伏,向東逐漸過渡爲丘陵、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北、西部高,東南、東部低。

1、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處,距邯鄲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歷史名山。山頂一唐代古碑上記載有“古武當山”字樣,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爲國內道教界尋找的著名的北方武當山,其歷史早於國內其他武當山。

古武當山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衆多,山勢奇特,五峯相望,頂頂有廟,峯峯插天,杆被繁茂,滿山蔥鬱。進入景區,您可先乘纜車直達山頂,上廟主峯海拔1437.7米,真武廟建在山頂處,廟內供着道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極宗師張三丰。北頂老爺頂,南頂奶奶頂,中間有一天橋連接。置身山頂,極目遠望,遍山水雲水,如入仙境,真是“神在廟中坐,廟在雲中行”。

2、京娘湖

京娘湖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鄲約60公里,現爲AAAA級風景區。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發生在這一帶,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稱口上水庫,位於武安市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現憑藉其中山川水色開闢成爲旅遊風景區和避暑勝地。

這裏層巒疊嶂,川穀深幽,其風景各具特色。有的爲人工造就,氣魄雄偉,巧奪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相交融,賦情於景,使人觸景生情。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此外,京娘湖水庫大壩,大壩橫阻於門道川與常社川入口處。爲漿砌石重力壩,高81米,長185米,壩頂寬10.5米,水庫容量3200萬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橋。一壩雄踞,宛如銀壁,雄偉壯觀。還有京娘峽,原名三層門,後因此處所傳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而改稱現名。這裏峭壁高懸,若乘舟入谷,仰望藍天一線,俯視碧水一帶,大有“峯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3、天乳山

美麗的天乳山位於武安市活水白雲川井峪和宅清溝村之間,距離武安25多公里,該山雄偉壯麗,鍾乳滿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這裏的鐘乳大約在一億萬千萬年左右,形成了獨特的鐘乳奇觀,這些鐘乳石在人跡罕至的深山陡崖上,發現了大片裸露在外的鐘乳石,全國少有。它們漫山遍野,成羣成堆,形狀各異,有的像佛,有的像人,有的似動物,有的似植物,天然形成,巧奪天工,從山腳至山頂分成三層,一層比一層精彩。

(2)京娘湖的實習

10月20號早上7點,在xx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武安京娘湖進行實習。沿途觀察到京娘湖的巖性和節理裂隙,層理等地質結構,並注意到沿途山腳下有大量的坡積物。

1、京娘湖附近的主要巖性

系震旦長城羣大紅峪組:爲本次實習見到的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爲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英砂岩,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裏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爲假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爲18m。

2、節理裂隙

在京娘湖地區的道路兩邊垂直的峭壁上,可以看到由於岩石上部拉應力作用,產生的節理裂隙,裂隙有大有小,有些相互交錯。

節理裂隙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爲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

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爲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3、沉積岩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

在道路兩邊隨處可見由沉積岩形成的層理結構,層理分明,大部分有一定的傾斜度。層理是沉積岩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岩中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徵,是沉積岩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主要標誌。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單斜層理:是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細層的層理向同一方向傾斜並大致平行。它與上下層面斜交,上下層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單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見於河牀或濱海三角洲沉積中。

交錯層理:是由多組不同方向的斜層理互相交錯重疊而成的,是由水流的運動方向頻繁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多見於河流沉積層中。

層面構造:指岩層層面上由於水流、風、生物活動等留下的痕跡,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4、河流地質作用

在去京娘湖的路上可見道路多數沿着河流方向而建,在路上隨處可見河牀中的由於搬運作用形成的較爲大小均勻的鵝卵石,不過有的已經乾涸,有的斷斷續續有些娟娟溪流。

河流地質作用分爲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裏。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牀,稱爲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牀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爲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着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爲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爲機械搬運,後者稱爲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③沉積作用:當河牀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爲沉積作用。

(3)古武當山地區實習

我們實習的第一站來到古武當山地區,我們看到的岩層屬於震旦紀的阜平羣,爲邯鄲地區最古老地層,也是本次實習見到的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爲具有片麻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有鱗片粒狀變晶的變質岩片麻岩,它主要由長石、石英和各種暗色礦物(雲母、角閃石、輝石等)組成。根據岩石的物質成分可分爲富鋁片麻岩、斜長片麻岩、鹼長(二長)片麻岩和鈣質片麻岩等。還可依所含礦物種類進一步分爲角閃石斜長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等。其原巖類型比較複雜,可以是正常沉積岩(粘土巖、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種侵入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可由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

(4)天乳山實習

本次實習的第二站來到美麗的天乳山,在這裏認識和了解這裏的巖性和相關的地質構造,在爬山的過程中,在山下隨處可見大面積的石英狀砂岩和層理結構,等到山腰上的平臺上後出現了寒武紀饅頭組的紫紅色頁岩,崮山組的竹葉狀灰巖;沿途可以看到褶皺構造,路邊岩石的溶蝕溝槽等現象。等爬到牙口後我們下山休息時,在休息的地方的石塊砌的牆體上可以看到毛莊組的豹皮灰巖,等休息完畢後,下午1:30我們繼續向上爬,這時會看到大面積的張夏組的鮞粒灰巖,頁岩等岩石以及由於岩溶作用形成的小型溶洞和罕見的裸露在外的鐘乳石,甚至還可有水滴不斷從巖壁上滴落。

1、天乳山的主要巖性

震旦紀長城羣中大紅峪組:爲蓮花洞地區的天乳山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爲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砂岩,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理。

寒武系下統饅頭組:上部泥岩;下部薄層泥質灰巖與微晶白雲岩互層,含燧石結核;毛莊組:主要爲紫、暗紫色泥岩,頂部及中部夾有薄層鮞狀灰巖及中厚層狀含泥質白雲岩。

寒武系中統徐莊組:上部泥岩夾鈣質粉砂岩,含砂碎屑灰巖;中下部含絹雲母泥岩,夾海綠石石英砂岩、含砂泥灰岩。

寒武系中統張夏組:上中部厚、中厚層鮞狀灰巖,豆狀灰巖夾厚層灰巖;下部厚層花斑灰巖,底部薄板狀泥質條帶灰巖夾泥灰岩。

寒武系上統崮山組:下、中部薄板狀,中厚層灰巖夾泥岩,竹葉狀灰巖,泥質條帶灰巖和鮞狀灰巖;上部厚層泥質條帶灰巖;頂部中厚層灰巖夾泥岩。

2、看到的岩石

①鮞狀灰巖,又稱鮞粒灰巖,是一種以鮞粒爲主要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種良好的儲油巖。它是兼具化學和機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於碳酸鈣處於過飽和狀態的海、湖波浪活動地帶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動地帶。

其成因爲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質的攪動,每攪動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內碎屑、陸源碎屑等便處於懸浮狀態,同時促使二氧化碳從水體中逸出,過飽和的碳酸鈣(文石針)圍繞碎屑顆粒沉澱一圈包殼,這樣周而復始的攪動,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紋包殼的鮞粒。當鮞粒達到一定大小,其質量超過波浪、水流攪動的能量,便堆積在海底,不再被攪動,併爲亮晶方解石膠結,形成亮晶鮞粒灰巖,若鮞粒被帶到低能環境,則形成泥晶鮞粒灰巖。

②竹葉狀灰巖,石灰岩的一種,其特點爲截面有礫石呈竹葉狀。在我國華北地臺上寒武統崮山組曾出現過大量的竹葉狀灰巖現象。

屬寒武系碳酸鹽類的沉積岩。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於海里,經海水長年衝擊、侵蝕,慢慢變成類似橄欖狀碎石塊,一般長0.3cm~10cm,後又經地殼運動、滄海變遷,漸漸被一種鈣質膠接、粘合、擠壓在一起。滄海變爲陸地後,這些合成石塊在地殼的變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沖刷、風化等外力作用而變成今天的模樣。

其成因爲在正常的淺水海洋中形成的薄層石灰岩,在其剛形成後不久,有的可能尚處於半固結狀態,被強烈的水動力破碎,搬運和磨蝕,並在搬運不太遠的地方,在水動力條件相對較弱的環境下堆積下來,再經成岩作用,從而形成竹葉狀灰巖。

③紫紅色頁岩,一種含鐵元素的頁岩,是一種沉積岩,成分複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節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頁岩形成於靜水的環境中,泥沙經過長時間的沉積,所以經常存在於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帶,在海洋大陸架中也有頁岩的形成,頁岩中也經常包含有古代動植物的化石。有時也有動物的足跡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跡都可能在頁岩中保存下來。

④豹皮灰巖,是一種具黃色、褐紅色不規則斑紋的石灰岩,貌似豹皮,故名豹皮灰巖。通常基質部分爲隱晶質方解石或微晶方解石,斑紋部分含有較多的白雲石。它是石灰岩在成巖過程中發生白雲石化而成的,白雲石化作用常選擇石灰岩中滲透性較好含顆粒的條帶或斑塊進行。此種灰巖在中國寒武紀、奧陶紀地層中常見。一般認爲豹皮灰巖是經韌性剪切作用的灰巖形成的鈣質糜棱巖。

3、天乳山的斷裂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岩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爲斷裂。基本類型是節理和斷層。

①節理裂隙:

岩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岩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爲張節理和剪切節理和劈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在天乳的`山頂上可見許多節理裂隙

②斷層:

如果斷裂兩側的岩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

4、天乳山的褶皺構造:

在牙口向遠處看可見地層走勢傾向東南,呈現明顯的褶皺結構。

褶皺結構: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層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但仍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種地質構造形態叫褶皺。褶皺中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爲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爲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爲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爲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5、天乳山的岩溶作用

①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②地下岩溶形成

溶洞都分佈在石灰岩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裏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鐘乳石(鐘乳石又稱石鐘乳,是指碳酸鹽巖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由於形成時間漫長,鐘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洞底的形成石筍,當鐘乳石與石筍相連時就形成了石柱。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岩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釐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積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並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③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條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裏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異的岩溶景觀。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活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強,岩溶作用越明顯。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強,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岩溶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網。

(5)書寫實習報告

下午4:00下山,坐車回校後根據自己所見的和自己從課堂學的知識,仔細分析了沉積岩、變質岩等岩石各種結構、構造特徵,以及實習地點的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並將照片和自己的筆記逐一對應,通過上網搜查資料,查各種文獻,把實習報告寫完。

四、實習總結:

1、通過此次一天的實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堂學不到的知識,鞏固了課堂學到的對岩石巖性,地質構造等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受益匪淺。

2、這次野外實習我們沿途欣賞了秀麗湖光山色,自己也是第一次體驗了登山的樂趣,雖然很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和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開心。

3、本次實習,不僅是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和鞏固,也是進一步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學習並把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我相信這對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地質實習報告優秀3

一、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爲了配合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並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03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遊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進行了爲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途經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到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衝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爲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二、實習內容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所經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闢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爲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稱爲滑坡。滑坡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1]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於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於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性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纔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範圍在130m—140m內,滑動後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鬆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後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於採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階地。這裏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岩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1]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3]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爲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3]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擡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擡升,形成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擡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基岩的多樣性。

該地的三級階地高50米,地勢平坦,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但現被水泥蓋住了。由於鵝卵石形成的緻密隔水層比較堅實,現此處建有一供水站。

通過觀察,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

(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

(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

(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確定各級階地可根據以上三個特點,通過找礫石,觀察巖性,風化程度,磨圓度等方面來確認。

3.洪沖積階地和洪積扇

肇慶市西江和北嶺間有洪積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們來到了該洪積扇所在的耀輝園藝場,這裏和我們所住的黨校都是建在北嶺的洪積扇上的,地上原積的土都是來自洪積扇的,廣茂鐵路的肇慶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積扇上。從來的路上我們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別墅,洪積扇是經過很長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相對比較平坦,在上面搞建築是可行的。我們觀察到眼前的洪積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岩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岩石,北嶺的岩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岩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岩層的。裸露在外的紅色岩石是砂岩,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後易敲碎,在大氣中變質後變黃生成Fe2O3。岩石特徵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岩。

接着,我們來到東崗村一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進行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沖積平原的過渡。

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爲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1]

過渡地帶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較柔軟。過渡地帶的物質組成基本是粘土物質,既有沖積物又有洪積物,巖性複雜。沖積平原和洪積扇共有的特點是前緣較薄,地下水較淺,物質較細。兩者的區別是:

(1)沖積平原是遠距離搬運所致,而洪積扇是近距離搬運所致。如我們所考察的過渡地帶中的沖積物就是從西江中上游遠距離搬運來的。

(2)結構成分上,沖積平原的礫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積扇由砂岩組成。

(3)結構上,沖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好,而洪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差,並呈紅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遊勝地七星巖因七座奇峯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七個秀麗喀斯特石峯是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這七座巖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後的兩翼形成的山岩,稱爲殘峯。這裏各級溶洞發育良好。溶洞發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流動,並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被水充滿後,水就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着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蝕迅速擴大併合並,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點多,我們到達七星巖開始新一天的實習。步入七星巖風景區,一路向前走,路的左邊是砂質巖形成的侵蝕丘陵,路的右邊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途經一招財佛石像前,擡頭仰望,只見招財佛後面的山岩是一分界處,左邊是砂頁岩,右邊是石灰岩,兩邊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着我們來到位於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羣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

岩溶發育須具備的條件是:(1)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2)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響着水向地下滲流,關係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進行。岩石裂隙越發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3)地下水須具有侵蝕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否則HCO3-飽和後不再形成。由以上條件形成溶洞,時間越長,溶洞越大。雙源洞具備以上條件,其巖性爲石灰岩,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

我們繼續向前走,據老師介紹,此處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爲軍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軍用機場。

轉過禾原巖我們來到一題爲“奇觀”的鐘乳石前,鐘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雙源洞還有另一個出口,北嶺流過來的河流流進溶洞,形成斷頭河。溶洞水冬暖夏涼(地下水20米恆溫),地表水與此彙集到落水洞。

離開雙源洞後,我們登上馬欄崗,該處是一個石灰岩侵蝕坍塌後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由於很難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後,是沿什麼路徑流動的。

在玉屏巖西面山腳,我們考察了玉屏巖和七星巖之間的斷層面。這是一個右行平錐平移斷層,玉屏巖本與觀音巖相連,後來觀音巖向南東移動,玉屏巖向北西移動,從而形成一左旋斷層。中間破碎帶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不透水,從而蓄水成湖。觀察此斷層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綜觀上根據斷層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着,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先打開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後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後,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當天13:15我們來到高108米的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峯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峯連接而成山脈。13:30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頂眺望,北嶺山脈自北向南過渡,北面有別墅建在洪積扇上。地形分佈是:山前由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七個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窪是由雨點的機械侵蝕和雨點的侵蝕造成的。

5.皺褶和斷層

7月15日早上8:30,我們到達正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峽谷段處在西江中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岩。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岩,頁岩具有巖理,與泥岩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整個背斜朝北傾斜。

三榕峽這一段的岩層傾向整體上朝北傾斜,目視傾角大約爲30度。我們朝南走,找到一處岩層表面比較平滑的地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羅盤來測量岩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由於岩層傾角與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測量岩層的傾角,然後加上或減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們繼續向另一個考察地進發,9:45到達了一個採石場。此時我們基本到了背斜的軸部,岩層傾角近似水平,有一點往南傾斜,此處岩石易破碎,節理最發育,人工採石時,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當然,這裏生產的岩石也有一個缺點——堅硬度不高,一般不適合作爲現代高層建築物的用材。

從採石場再往南走就是北嶺的背斜南翼,岩層往南傾斜。至此,我們基本觀察完北嶺山脈的背斜。再往南走時,我們發現發育於泥盆系的岩層突然消失,從我們手上的地質地貌剖面圖,可以看到北嶺山脈上標有一個大斷層,該處斷掉從泥盆繫到第四系6個系的地層形成斷層。然後我們就在採石場觀察和揀石頭標本。我們發現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岩製作的。

中午時分,我們乘車回到黨校。黨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積扇上,我們途中下車選擇兩個點用羅盤測量了傾角,大約爲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三、地質地貌發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爲地槽構造特徵,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m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到奧陶紀(O)時期,發生了廣東範圍的鬱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變淺。志留紀(S)後,距今4.0億年,發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整個肇慶地區擡升爲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爲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羣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陸相交互,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涌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羣的不整合地層。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於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澱,石磴子灰巖(C1ds)由此形成。後來又發生海退,許多地區都形成了濱海環境,出現濱海和沼澤,形成測水灰巖(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濃縮形成層理不發育的白雲石灰巖,即壺天組灰巖(C2+3ht)。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呈海陸交互相,爲濱海沼澤環境。

至中生代(Mz),三疊紀時期(T)大地處於大陸邊緣活動帶,上三疊紀(T3)到下侏羅紀(J1)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擡升爲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

中侏羅紀(J2)至白堊紀(K)(距今1.95—0.55億年),發生了五幕燕山運動。其中第三幕燕山運動(距今1.55—1.35億年)時期,花崗岩體入侵,熔岩侵入,後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羣。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於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堊紀(K)、早第三紀(E)、晚第三紀(N)、早更新紀(Q1),即距今1.5億-70萬年之間,由於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爲侵蝕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沖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根據第四層水平溶洞經過四次構造擡升,擡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時期的陸相環境,早更新世(Q1)末期與中更新紀(Q2)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擡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於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擡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原先的水平流動帶擡升爲幹溶洞,成爲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牀上升爲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沖積扇,而後洪衝擊扇擡升爲洪沖積階地。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羣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擡升了20米(根據第二、三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級河流階地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擡升爲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衝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擡升幾十米。由於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牀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擡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3)擡升以後,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爲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正常沖積層厚度爲20米,肇慶沖積平原地區最厚沖積層厚度竟達60米,旱峽在全新世淤塞,其沖積層厚度竟達90米)。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在羚羊峽進口和出口附近有來自山地的兩條溪流,沿北嶺與龍門之間的向斜構造下蝕和溯源侵蝕,切開源頭分水嶺,形成西江旱峽汊道。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於河流階地發育;(2)海平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廣東大陸構造擡升,冰期過後,廣東大陸構造下沉,第一級和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爲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四、結束語

大學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這次的“篤行”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瞭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如做筆記應該用鉛筆等等,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後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地貌學嚴欽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肇慶市地方誌編委會,肇慶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頁、192頁);

[3]廣東河谷地貌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

[4]晚更新世以來,北江和西江的階地、地殼運動及其生產利用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4),P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