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詞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詞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裏裂。牀牀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釋】: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幾層茅草。三,表示多數。

(3)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

(4)掛罥(juàn):懸掛。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進竹林。

(7)俄頃(qǐn):不久,頃刻之間。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濃雲密佈,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嬌兒惡臥踏裏裂:指稚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裏都蹬了;惡臥,睡相不好。

(11)牀頭屋漏無干處: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照射,“牀頭屋漏” 泛指整個屋子。

(12)雨腳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腳:雨點

(13)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4)何由徹:怎樣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捱到天亮)徹,通,這裏指徹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蓋、保護起來。庇:遮蔽、保護。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當是泛言貧寒的人們。

(18)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烏雲密佈的樣子)

(19)突兀:高聳的樣子

(20)見(xiàn):同“現”,出現。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水塘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脣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來,拄着柺杖,自己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個屋子都沒有乾地方了,但雨還是像下垂的垂線一樣密集並下個不停。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怎能捱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爲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但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爲秋風所破,爲什麼還要“歌詩一首”?是什麼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

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捲走屋上茅草是其“戰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爲,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得較爲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於國於家都沒什麼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總之,焦灼之後,他轉爲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

大風過後,黑雲涌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雲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裏。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牀被子,而就是那牀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乾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什麼用呢?

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現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韻腳變換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正因爲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