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智矩寺散文

智矩寺在蒙頂山腰公路一側,路旁石碑“皇茶坊”、“皇茶製作遺址”赫然醒目。古代蒙頂皇茶採製,各個寺廟有明確分工,千佛寺種茶,淨居寺採茶,天蓋寺護茶,製茶就在這家智矩寺。

夜宿智矩寺散文

得知我來,智矩寺主人楊奇在寺院等候。步入院子,一種幽深古樸的氛圍撲面而來。寺內正中供奉茶祖吳理真和茶聖陸羽,石柱是隋唐遺物,一口聖井是元代的,寺前香爐旁一棵老茶樹幾百年了,樹幹有碗口粗,栽樹的石盆爲乾隆年間古物。我曾擔憂蒙山的古代遺珍會不會因爲某些人的盲目開發而逐步消失,現在見到這些前朝遺珍,自然十分珍惜。

年近八旬的老茶人楊天炯先生也在智矩寺。楊天炯1962年從西南農大茶葉專業畢業來到蒙山茶場,與茶結伴五十多年,翻山越嶺大半輩子,對蒙頂黃芽、石花、甘露等蒙頂山特色名茶悉心研究。現行蒙山茶的國家標準都由這位老人主持制定,足見老人對雅安茶業的貢獻。

在茶桌前坐下後,楊奇請我喝他做的茶“綠眉仙茶”,此茶是第一聲春雷後採蒙山五峯野生茶芽精心烘焙所制。白瓷茶則上,我見茶芽微彎如眉,色澤綠潤含黃,細嫩有毫,聞之清香幽然。沸水沖泡後,茶香瀰漫,深秋的屋子裏洋溢着初春嫩茶吐蕊的氣息。啜茗一口,果然醇鮮可口。楊天炯和楊奇和我聊茶,說這綠眉仙茶在蜀國毛文錫的《茶譜》有記載。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翁,謂曰:蒙之中頂茶,俟雷之發聲,並手採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爲地仙矣。病僧因之中頂,築室以候,及期獲一兩餘,飲用未竟而病瘥。時至城市,人見其容貌,常若年三十餘,眉發綠色。其後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

我聽罷大笑:不知我喝了這‘綠眉“仙茶’,能否愈發年輕,日後踏訪茶山更是健步如飛?”楊天炯說,你下次來,我“帶你走遍蒙頂山。”看着楊天炯容光煥發,我想莫非也因爲常喝蒙頂茶?石花、甘露、黃芽,還有這“綠眉仙茶”。

茶盞交替之間,天色轉暗。晚餐後,楊奇提議出去走走,消化消化。山路,崖谷,兩旁雜樹雜草茂密。深秋的蟲鳴聲與智矩寺的梵音互爲交融,在山谷回漾,空氣清爽得令人迷醉。忽見一顆顆小亮點在空氣中游動,如同天上星星。楊奇說:“這是螢火蟲。”同行的年輕人從未見過,連稱好看。我上一次見螢火蟲,是在五六歲時,一晃六十多年,真是久違了。

回到智矩寺,楊奇又拿出蒙頂紅茶請喝。茶中有“滇紅”滋味,回甘度卻勝於“滇紅”。楊奇聽我如此說,稍有驚訝:“你說對了,茶的葉芽是蒙頂山的,工藝是我制定的,做茶師傅是我從雲南請來的,吸收了‘滇紅’的優點。”

喝着茶,楊奇說着他的人生經歷,他曾做過餐飲娛樂行業,見識過燈紅酒綠、紙金醉迷。時間久了,他內心想尋找一種寧靜和歸化。他找到了茶和禪。1949年之後,智矩寺是國營茶廠的一個車間,2001年茶廠改制,楊奇將賺得的資金投在智矩寺改制後的.承包經營上。他說他只是個臨時主人,今後誰也說不清。世事變幻無常,楊奇悟得很透。即“使‘臨時’,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你千萬也要保護好,否則我們就是罪人。”我再三叮囑。楊奇信誓旦旦,請我放心。

說到我白天在蒙山頂上所見建索橋、開發探險旅遊等等,楊奇不無見地:“蒙頂山的茶文化纔是雅安真正的精髓啊!”楊奇告訴我,第二天北京有幾位學者來,就是與他商量怎樣保護智矩寺的文化遺產。

入夜,楊奇爲我們安排宿舍,條件雖不能與星級賓館比,但這一夜,我睡得很香。是因爲有楊天炯、楊奇這樣的茶人,還是智矩寺獨特的環境和山裏寧靜、野逸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