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經典散文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下面爲大家分享關於春節的散文,歡迎閱讀!

春節經典散文

  春節經典散文1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節如約而至。回鄉的、釆購年貨的、走親訪友的,京城的人們忙碌了起來。不知道爲什麼,看看周邊的人們,總感覺到似乎少了些過年的味道。小時候過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老人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着盛滿餃子的大碗和一羣小夥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裏。長大後,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紮根在心裏。人生無常,有起有落。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人生之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旋渦;走南闖北,人到了一定年齡,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難忘的人和事,正因爲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閤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紮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後起牀,仰望窗外,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正在徐徐開放。恍然間,臘八已過,匆匆忙忙似乎己記不起臘八粥、臘八蒜的味道,小年剛過,吃過的餃子也許還沒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記。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兩旁路燈杆上掛着的一排排的紅燈籠和有關年味廣告、標語,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春節將至,這意味着春天就要來了,萬象復甦草木更新,這給剛剛還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着春暖花開日子的人們,帶來了不盡的喜悅和希望!

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裏,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事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起仍膾炙人口。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留傳至今。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購年貨、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翌日,男女老少無論貧富,都穿上平時捨不得穿戴的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恭賀新喜、恭喜發財,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作罷。

由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歷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正是這種變數,賦予我們每個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春節傳承千年,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如今的春節,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但對於生活在城市裏的我們來說,天南地北的親人匯聚到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這無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快樂的事情。

春節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年的開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日子還是要一天一天的過,新年伊始,時光向好,那就讓我們懷揣美好,放飛希望!

  春節經典散文2

春天來了,鞭炮齊鳴,人們歡天喜地,漢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如期而至,華裔們摘星宴月,曲水流觴,時尚人間。

三十的晚上,家人團聚,無論多遠都趕回家中,團聚兒孫,孝敬老人。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輩輩的傳下來,我是十六歲那年才懂得的。

那是1969年的春節,那時的春節憑票買幾斤瓜子和糖塊、吃頓肉餡餃子就很豐盛了,我家雖在城市,父母卻都是農民出身,也不會教育孩子,三十晚上我和同學玩瘋了,一直在外面玩到早晨3點多鐘,又累又餓纔回家。一到家,母親就告訴我,爹媽和弟妹都在等你回來過年,餃子還沒煮呢!我嘴上說:“非等我幹嘛,你們吃唄。”心裏卻及爲震驚!第一次感到原來我在家裏這麼重要,感到父母親人對我的愛。本來是午夜12點吃餃子,爲等我清晨4點鐘纔將餃子煮好。

第二年我領着十一名同學響應毛澤東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爲”的號召,寫了大字報,表了決心,不等過春節就第一批下鄉,到了吉林省永吉縣河灣子公社興隆六隊,在鰲龍山下建立了集體戶,那時可能是爲了緩解春運的緊張,報上都大勢宣傳要過革命化的春節,我們也不懂爲什麼,算是趕時髦吧,也一致同意在農村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不回家過年。

剛到農村,隊裏臨時把我們安排到老鄉家裏住了幾天,將生產隊的飼養所收拾好了,我們才住到一起,三間房子,西屋原來就住人讓給了女同學住,東屋房頂還露着天,躺在炕上還可以觀星望月,這浪漫的情調就自然是男同學的寢室了,不過炕還是蠻熱的。中間是廚房,即四個臺竈,四口大鍋,典型的早年東北農鄉居室。

三十晚上很熱鬧,我們十二個人,各顯其能,和麪的,趕皮的,調餡的,說笑打鬧中包出好多花樣的水餃,在當時是色香味具佳,讓人特有食慾。當時有幾名熱心的農婦在自家忙完,擔心我們這幫孩子不會包餃子,來集體戶一看放心了,這幫城市孩子手很巧,比他們包的大餃子好看多了。

年夜,是否放過鞭炮已記不得了,只清楚的記得大家吃完餃子,女生都哭了,有的抹淚,有的抽泣,長這麼大,第一次在外面過年,她們想家,想自己的親人!我是領頭的,女同學的眼淚一下子澆滅了我“革命的熱情”,讓我第一次感到了思念的苦痛,略一思考,即向大家宣佈:明天我看家,其餘全回家過七年級!當時同學們立即轉悲爲喜,高興得連夜收拾東西。雖然我沒有回家,可女同學的眼淚和要回家的興奮勁卻永遠的刻在了我的心裏。

如今春節,我們兒孫滿堂,到飯店歡聚,再也沒有“革命化春節”之說,把過去的事情講給年輕人聽,盡享我們的天倫之樂。

  春節經典散文3

阿華是我高中時的同窗,今年春節他從深圳回到了家鄉,沒過兩天我也從上海返回了家鄉。

我請阿華陪我去逛春節廟會,阿華推說要在家裏陪伴父母,婉言拒絕了我的邀請。過了幾天,我通知阿華去參加同學聚會,不料阿華聽說同學聚會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他又以要在家陪伴父母爲由,委婉地表示不能參加同學聚會。我不高興地對阿華說:“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怎麼一天到晚要守在父母身邊?”阿華認真地問我:“你計算過這輩子你還能陪伴父母多少天嗎?”我茫然地搖搖頭。阿華平靜地說:“我計算過,我這輩子還能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只有一百四十天。”“一百四十天?”我喊了起來:“怎麼會這麼短?”阿華說:“那我就來給你算一算,我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工作,我每年春節回一趟老家,去掉回家時在路上消耗的時間,每年我能夠在老家陪伴父母七天。父親和母親同齡,今年都六十歲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二歲,如果上天眷顧父母,他們能活到八十歲,我這輩子還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也就是一百四十天。這一百四十天對我來說也許是個平凡的日子,但對父母來說就尤爲珍貴,他們期待每年能看到我的笑臉,期待每年能吃到我親手包的餃子,比起父母的心願,逛街聚會實在算不上什麼。”

阿華的話讓我心中一顫,我沉默良久後對阿華說:“你的計算其實並不精確,我認真算了一下,我這輩子還能真正陪母親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和你一樣,一年也就是春節回老家一次,在老家最多呆上六天,在這六天裏我有三天時間要在外面參加朋友聚會、逛街、下館子,剩下的三天除掉洗澡、睡覺、上廁所等瑣事用去的時間,真正能陪母親的時間每年共有三十個小時。母親今年五十八歲,如果母親能活到八十歲,在她的晚年我能在她身邊的時間只有六百多個小時,也就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道看似簡單的算術題細算起來真的讓人心疼,當我們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努力在外面打拼時,有沒有停下過腳步想想這輩子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少天呢?我們都不乏孝敬之心,但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總在想:等我有了錢一定好好孝敬他們;等我買了大房子一定接兩位老人來住;等我忙過這段時間一定回家看看他們……可是父母不會在原地等我們啊!與其想着日後如何孝順父母,不如現在開始就好好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讓父母的晚年充滿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