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惹情思經典散文

農曆通常以一二三月爲春,四五六月爲夏,七八九月爲秋,則一入農曆七月,就可以算是進入秋天了。秋天剛開始的時候,全國大多數地方天氣依舊炎熱,尚不能感覺到秋日的舒爽。不過在人們的心中,總是因爲秋天的到來而生出一些紀念的願望,甚至會製造一些小儀式。比如宋人《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風俗:“立秋日……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秋日惹情思經典散文

大概是因爲楸與秋諧音,所以選取楸樹葉剪成花樣插於鬢邊——比之今日大吃一頓“貼秋膘”的做法,當時臨安風俗或許更多幾分親近自然而生的風雅。

《淳化閣帖》第七卷中,摹刻有王羲之書札《秋月帖》,第一句話就是:“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農曆七月一日,應該正是立秋前後。王羲之在感嘆什麼呢?既然說“忽然秋月”,我猜最大的可能是感嘆時光流逝。秋天一到,就是下半年的開始,按照一般人的生命體驗,時間總如一個加速運轉的車輪,即使絕對值一樣,下半年總感覺比上半年要過得快許多。再則進入秋天,原本蔥鬱茂盛的植物,漸漸葉黃枝老,縱然飄落的一葉梧桐依舊是綠色,也不免讓人觸目傷懷,感慨時光飛逝,一去不回。東晉江逌的.詩“高風催節變,凝霜督物化”,正是對這種時節變遷情懷的註腳吧。

或許正是因爲秋天的季節特點,所以它總能惹人情思,留下相關的詩詞無數。案頭翻檢,恰見明代董其昌書宋人詞一闋《秋日》:“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鬧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詞中所言,如荷花尚“鬧”,則當是立秋不久,如是仲秋白露節氣,則在月初,又不應見殘月。不細究這些,詞中意象總是在一個典型的秋日,作者羈旅天涯,青山遠,啼鳥怨,清風堤畔,便懷念起鄉土故人。說到秋日的情思,感慨時光之外,思念人物也是極多的一類。

在不可枚舉的秋日情思中,有一則故事我覺得很有意味,出自《世說新語·識鑑》:西晉張翰,有清才美望,博學善文,揮筆立就,辭義清新,被當時的大司馬齊王司馬冏招去任東曹掾的官職。他在洛陽,見秋風起,突然思念故鄉吳地的菰菜羹和鱸魚膾,便說:“人生貴得適宜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張翰辭官歸家,不久司馬冏造反被誅,辭官的張翰沒有被連累,當時的人都讚歎他能預見先機。

張翰見到秋風,惹起他對故鄉風物的思戀,進而能避開殺身之禍,不知張翰是否會慶幸那個秋天的一陣風起,讓自己找回了不戀名利,退歸山林的本心。世間既貴且富者衆,又有多少人在秋風起時缺了一份情思,以致身敗名裂,悔之晚矣?

所謂菰,就是茭,舊時吳中將菰首稱作茭白,今日北地菜市場中,也還常見。鱸魚以生松江者爲佳,潔白松軟,又不腥,在諸魚之上,秋初魚出,吳中好事者競買之。《太平御覽》還記載,吳中以鱸魚作膾,菰菜爲羹,魚白如玉,菜黃若金,稱爲金羹玉鱸,乃一時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