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家婚事優美散文

結婚是瑤家人的大喜事,小時候,我常常屁顛屁顛地跟在大人後面湊熱鬧。

瑤家婚事優美散文

我們這地方叫新娘子爲媳婦娘,結婚那天穿着瑤族新裝,戴着銀環首飾,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時候沒有轎子,更沒有花車,新娘都是步行而來。孃家人敲鑼打鼓歡送,婆家人鞭炮陣陣相迎。

瑤家娶新娘大多數是附近村寨的,路程不遠,走走就到了。有時,同一個村的青年男女結婚,新娘還故意繞着走遠一點,走慢一點,也許這是新娘對孃家依依不捨。

一對瑤族青年男女終成眷屬還真不容易,需要經過一段浪漫的幸福歷程,講究很多禮儀,通過各種各樣的“考驗”。

對歌、會歌堂,是瑤家姑娘、小夥子戀愛的獨特方式。

瑤家姑娘和小夥子都是在歌海里浸泡出來的。青年男女路遇也即興對歌,走親訪友也邀請對歌。尤其是二月七年級趕鳥節和瑤家姑娘出嫁之前的對歌歎爲觀止。

每年的二月七年級趕鳥節,姑娘小夥都要打扮一番,從四面八方趕往白頭山對歌。小夥子會主動把山歌拋過去:“山高嶺陡彎路多,看見妹仔想唱歌。唱得不好不怕笑,就怕妹仔連別個”,以試探虛實。如果姑娘有意會馬上接歌:“你要連妹就唱歌,你要撐船就下河。半心半意不要唱,唱就唱到心窩窩。”至此,小夥子會放開喉嚨盡情歌唱:“我要連妹才唱歌,我要下河才解腳,連妹就要真心連,哪個騙人四個腳。”這樣一唱一和,就撞出了愛的火花。經過幾次的對歌,姑娘、小夥子就會互換定情物。姑娘微笑着從腕上取下一隻手鐲送給心愛的小夥子,小夥子就會回贈一個精美的手電筒或者一張精緻的織花頭巾。隨後,他們進行一種別開生面的“拿籃子”。

“拿籃子”分爲男方“出籃子”和女方“回籃子”。小夥子“出籃子”時,先在家裏打扮一番,邀請一位年紀比自己小一兩歲的男仔作陪。男子提着一隻橢圓形金黃色的小竹籃,內裝幾十元錢和香菸、糖果等,用一條藍、黑、白三色組成的花紋機織帕子蓋上。他們相約前往山坡樹林裏或者小溪邊的青草地。小夥子同應約而來的姑娘唱一番情歌后,就送姑娘到離她村子半里多路的地方停下來,彼此約好下次相會的日子。然後,由作陪的男仔把竹籃交給女方的陪客,再讓鍾情的姑娘帶着陪客把籃子提回家去。糖果賞給嬸孃、嫂嫂的小孩以及她相好的女友,香菸則敬給本村的小夥子們。父母親還要把這事保密,避免走漏風聲。一個月後,姑娘便帶上親手爲意中人織的八寶被和一雙布鞋,用漂亮的機織帕子覆蓋竹籃“回籃子”給小夥子。通過這樣一“出”一“回”的“拿籃子”,男女青年的感情迅速炙熱起來,當條件成熟時,男方就請人做媒提親。

“會歌堂”是瑤家姑娘、小夥子談情說愛的另一條途徑。每當村裏來了一位或者幾位外村的姑娘或小夥子,當晚,來客之家就會有熱鬧的歌堂,村上的`男女青年相約聚集在來客之家,邀請客人對歌。一般是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主人則按照瑤家習俗,煮油茶招待客人。如果是冬天,主人就在堂屋生好火盆,大家圍坐進行對歌。老人和小孩也來聽歌,到凌晨一兩點鐘,主人備好夜宵,供大家食用。姑娘、小夥子一直唱到天亮。唱着唱着,就唱出了感情,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求婚、看家、送日子,是瑤家姑娘和小夥結婚的前奏曲。

小夥子求婚時,媒人會拿兩包用竹葉包紮好的8個雞蛋到女方家說親。女方收下了表示應允,媒人立即將喜訊告之男方。第二次去時,媒人和小夥子一起到女方家相親。帶酒肉各6斤、糖果少許、父母紅包各一個。如果收下錢物,則表示女方願意。接着,女方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瞭解基本情況。女方滿意時,男方則選擇“好日子”舉行出“八字”儀式。出“八字”的當天上午,男方請兩位誠實穩重的同輩人相陪,挑60斤豬肉、60斤酒和60個牛角粑粑到女方家裏。女方把姑娘的“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寫在大紅紙上,做成“龍鳳帖”,鄭重地交給男方。姑娘家人把男方送的60個半圓形,每個約兩斤重的油炸粑粑分贈給家族和親戚,傳播喜訊,表示姑娘“名花有主”。經過雙方一段時間的瞭解、接觸,愛情成熟了,小夥子就挑着兩個特製的“爺粑”、“娘粑”到姑娘家去求婚。姑娘的父母用豐盛的午餐熱情地招待小夥子。午飯後,小夥子挑來的兩個大粑粑如果被姑娘的父母收撿好了,就表示允許姑娘今冬出嫁;如果沒有收下大粑粑,就意味今年姑娘不出嫁,小夥子只好明年再來求婚。

姑娘出嫁前,男方要辦“過禮茶”,備米酒80斤、豬肉80斤、衣物若干、首飾一套,送到女方家,之後便是送“日子”。男方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用大紅紙修成“吉日書”,再備60個大餈粑,放在櫃中堆成寶塔形狀,兩人擡送到女方家裏。女方虔誠地收下“吉日書”並珍藏好,等待喜慶的日子到來。

姑娘見男方送來了“日子”,依戀之情油然而生,便開始“坐離娘月”。臨近出嫁的一個月不到田地裏幹農活,只在家裏做針線活,準備嫁妝。同時還要“吃鞋子飯”,即女方親朋好友在這個月內相繼請姑娘作客惜別。姑娘要給親戚朋友送一雙親手做的布鞋,表示感謝和紀念。

出嫁前七天,姑娘要走訪本村的家家戶戶,請姐妹們來家裏陪夜,請小夥子到家裏坐歌堂。出嫁前兩天,新娘就要用自織的手帕蒙着臉“哭嫁”。先哭父母,敘離別之情,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後哭哥嫂,再哭姊妹。姊妹對哭時,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一家老少哭到爲止。這兩天晚上都要設酒宴、“坐歌堂”。第一天叫小歌堂,第二天叫大哥堂。

坐歌堂有一定的程序:被邀請來的都是外村出色的年輕女歌手。本村小夥子要到村外迎接,主客雙方都要從村外一路唱歌進村裏。客人先是唱該村環境優美或名望出衆等讚歌,主人則唱致歉歌。上臺階要唱階梯數目歌,進大門要唱大門結構歌,坐凳之前要唱凳歌,喝茶之前要唱茶歌……歌堂一開始,要唱《起歌堂歌》,由小夥子唱幾首向來客表示歉意,意爲招待不週,請原諒。接着就唱《邀歌》,即小夥子邀請女方唱歌。請出來後,接着就唱《讚歌》,即讚美對方的美貌、德行、才能等,以激發對方的興致,把歌堂氣氛逐步推向高潮。然後就唱《盤歌》,這是男女雙方一問一答的對歌,是坐歌堂中最緊張、最熱烈、最精彩的環節,猶如進行智力競賽。這需要唱歌者不但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歷史知識、天文地理知識、農業生產知識、速算知識,而且還要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觸景生情,逢物唱歌,逢事唱事,即興創作,出口成章,運韻成律,否則就會“敗陣”。如果歌遇高手,年輕歌手還要請經驗豐富的老歌手助陣,一直唱到對方答不出,自己認輸爲止。最後還要唱《散歌堂歌》,依依惜別。“坐歌堂”的姑娘、小夥子都是對歌的高手,最能唱出水平,唱出感情,也會播下愛的種子。

在成親的大喜日子裏,男方由幾個聰明機智的“送禮郎”在鼓樂聲中把禮物送到女方家裏。走到女方村子門樓前,要向看熱鬧的人羣撒一些喜錢。“送禮郎”還要用智謀“騙”過該村小夥子和孩子們的有意糾纏,進到女家吃早飯。出村時,他們又要應對村裏攔門樓的姑娘的對歌。唱輸了,送禮郎要接受從她們舉起的板凳下鑽過去的懲罰。唱贏了,就可以順利通過“封鎖線”。早飯後,女方準備好嫁妝,新娘梳妝打扮一番,頭戴花冠,髻插銀釵,兩耳垂吊銀環,手戴銀釧,胸束嶄新圍裙,腰上繫着耀眼銀鏈,腳穿繡花尖頭鞋,在一片鼓樂聲中,由家中兄長或者長輩背新娘出堂屋,出嫁。本村的姑娘們一路陪送新娘進村子,入郎家。送新娘的隊伍走走停停,總要刁難一下婆家,喜煙、喜糖發了一路。遇到橋,又不走了,婆家人趕緊放鞭炮,鞭炮一放,繼續行進。婆家人要出村外敲鑼打鼓,燃放喜炮迎接。新娘到了婆家門口停下腳步讓新郎揹着。新郎滿面春風,心裏樂開了花。

中午,男方用豐盛的酒席熱情款待雙方的親朋好友。晚飯後,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要來“鬧新娘”。他們把新娘團團圍坐,先是新娘發喜煙,向每人敬菸兩支(意味着好事成雙),並逐一點燃。接着,新郎、新娘各戴一頂破草帽,各持一把鍋鏟“炒油茶”……這樣的滑稽“表演”持續到深夜十二點多鐘,直到人們心滿意足地走了,新郎新娘才獲得“自由”,在親朋好友的歡笑聲和祝福聲中進入洞房。

男女之事,小孩是不知道偷窺的,有的大人就在背後教唆,引誘小孩躲到婚房的牀下,等衆人散去,聽新郎新娘有什麼動靜。新郎新娘也不傻,他們總是在房間裏仔細搜索一遍,那些潛伏着的小孩子就被一一揪出來,賞一些糖果,打發出去。

女人是流動的,她的前半生在孃家,後半生在婆家。男人如果不是上門入贅,就一生一世不會離開這塊土地了。

結婚,原來並不認識的兩個人,最後居然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家庭,經營着幸福的日子,真是上蒼賜給人間的一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