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經典散文

剛到夏至,天熱得像下了火一樣。前院的王伯,一早就在張羅吃涼麪。樓上樓下的空調,嗡嗡地響。年輕人貪涼,年長的人則惦記着今天的日子。

夏天來了-經典散文

“冬至餃子夏至面”,老人家嘟噥着,因爲他們把夏至當成重要的日子,一早打來了泉水,想要在今天吃泉水冷麪。年輕人匆匆忙忙,沒有時間考慮這個問題。我出門的時候,問了年輕的鄰居,他回道,早上吃了方便麪,算過了節。

母親喜歡在這一天做野菜包子。她從前一天就張羅尋找新鮮的野菜:營生菜。營生菜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葉子和嫩莖可以食用,老百姓稱它是“長壽菜”,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今天一早,母親把營生菜洗好了,控好水,用沸水焯一下,再用涼水過好,擠出水分,切成末,放在一邊等着調餡。她打開平底鍋,煎好雞蛋,把泡好的粉絲切成一釐米左右的小段。把雞蛋、野菜,和粉絲,加上鹽,蔥花,薑末,醬油,還有花生油,調在一起,調成“母親專有”的味道。然後把調好的餡,放到冰箱裏冷置。

下午回家的時候,母親在廚房裏擀包子皮,我站在門口笑着看她。我們總稱她是“快手媽媽”,因爲這些家務到她手裏,像變魔術,麻利得很。她擀得皮薄薄的,包滿了野菜。我進門也就十幾分鍾,可從上鍋到蒸熟,第一鍋已經好了。

母親端出一個包子,喚我來嘗,薄薄的皮,滿口的野菜,真是太香了。

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和母親講起小時候過夏至的故事。母親笑着應我,眼睛裏閃爍着亮光。因爲那時候的夏至,也是她年輕時的美好記憶。

“冬至餃子夏至面”,我記得小時候,家中老人也常這樣說。那時候,爸爸、媽媽的家鄉是在山東一個小縣城裏,我經常跟着父母回去。

夏至是24節氣之一,在老百姓眼裏,和冬至一樣重要。在這一天,麪條成了標誌性食物。我記得每次回老家,這一天是要吃涼麪的,用老井水過冷麪。後來到了濟南,有時會吃用泉水過冷麪。

外婆喜歡做手擀麪。那個時候,沒有高筋粉,沒有冰箱,更沒有機器壓面,全用純小麥麪粉,手工製作。外婆院子中央有兩棵棗樹,我們把繩子的兩頭系在兩棵棗樹上,做成鞦韆,在上面悠來悠去,瘋玩。外婆總是樂呵呵地喚我們:“小心一點……”

夏至這一天,外婆在院子中的石桌上放了案板,將提前和好的面拿出來。麪糰也是有講究的,揉得稍許硬一些,吃起來會筋道些。外婆把面揉成光滑的麪糰後,放在一旁靜置,讓面餳得更好一些。

過了一段時間,她取出麪糰,放在面板上,撒上一層面,一遍遍地揉。這需要腕力,也需要耐性。我們圍在案板周圍,看着外婆“表演”。外婆笑呵呵地對我們說,“不要動,在一邊……”

面揉好了,她分成幾塊,又拿出其中一塊,用擀麪杖將它用力擀開,反覆推開又捲起,來回滾動,直到麪糰被擀成薄薄的片狀。最後,她把麪皮展開,撲上乾麪,晾到半乾狀態,將麪皮摺疊好,切成細條狀。我們喜歡吃細面,外婆把一部分切成細細的;舅舅們喜歡粗粗的,於是外婆又將一部分切成寬面。切好的.麪條散開在大大的蓋墊上,就這樣晾着。

大鍋水燒開了,麪條下到了鍋裏。水沸了起來,麪條在鍋裏翻滾。外婆已打好井水,放在大大的盆中,在一旁等着。煮好的麪條,撈起來直接放進井水裏浸着。這時候,我們幾個像小鳥一樣,圍在盆周圍,張着嘴,要求嚐嚐。

外婆笑着撈出幾根,挨個放入“小鳥”的嘴裏,然後說:“去叫爸爸媽媽吃飯……”

配麪條的小菜,是自家園子裏的。有的是剛摘下的,有的是提前醃製儲存好的。小黃瓜、青菜、長豆角是剛摘下的,黃瓜切絲,豆角切丁,茄子稍許炒一下,還有醃好的椿芽鹹菜,胡蘿蔔小鹹菜,調上麻汁、蒜泥、醬油、還有醋……

現在的麪條,大多是購買的,極少有人在家裏做手擀麪。有時候在超市買新鮮麪條,有時是乾麪條,也有時直接買了方便麪。因爲住在泉城,許多當地老人,打了泉水,用泉水煮麪條,然後用泉水過面。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現在的配菜也比從前多了許多,因爲現在的蔬菜也豐富多了。像生菜、新鮮胡蘿蔔、茄子、土豆、青椒、西紅柿、木耳、香菇、豆類製品、肉類……應有盡有。麻汁、蒜泥、辣醬,也是各種各樣,全憑個人喜歡。濟南的夏至比較炎熱,而本地的麻汁面是最受歡迎的。雖然不如北京和南方的講究,也是非常傳統的。

過去吃麪沒有空調,風扇也極少見。大家坐一起,圍成一圈,吃得熱火朝天,滿身大汗。全家開吃時,一人一碗,小孩子也不例外。大家各自挑了自己喜歡的小菜,把它們和麪條調在一起,“哧溜——哧溜——”吃得好香。小時候沒那麼多規矩,也沒那麼多講究,外婆坐在一邊歡天喜地說:“多吃,不夠,再加……”大家不停地吃,吃完一碗再添一碗,直到吃得肚子撐得圓圓的,也不捨得放下飯碗。這個時候,大人們會叫住貪吃的孩子,說:“好吃,明天還吃啦……”

還記得五歲那年,也是夏至,我跟父親回到從前工作的縣城,去辦調動。天氣很熱,我們坐着綠皮的火車。車上人很多,車廂熱哄哄地讓人難受。燒水的爐子,始終有人排隊,乘客爲了接水,走來走去,特別擁擠。父親摟着我,擠在座位上。父親一直在看窗外,我後來猜想,這次調動對他來說,是他一生的重大決定。當時幼小的我,也能夠看出,他非常猶豫。

到了縣城,我們下了車。父親問我:“Y,餓不餓,渴不渴?”

小時候的我非常聽話,從不主動要東西,我說:“爸爸,不餓……”

我滿臉的汗水,順着頭髮流了下來。父親輕撫我的頭,給我找水喝。那時候,主要是從車站燒水爐打水,可是人一直很多,車站上也鬧哄哄的。父親將我領到車站后街的一家麪館,笑着說:“今天夏至,按說應該在家吃麪條的……”

坐在麪館裏,一碗手擀的肉絲麪被端了上來。白白的麪條上堆着肉絲和青菜,我饞得直拍巴掌。

父親把肉絲和青菜夾在了我的碗裏,看着我吃,我擡頭衝着父親笑,說:“爸爸,好香……”

父親又要了一碗麪湯,看着我一直低頭哧溜溜地吃麪條。他笑着說:“小姑娘,不要這麼大聲音……”他一直在笑,看着我笑。直到我推開了自己的碗,他把剩下的麪條端了過去,開始吃。

我看着沒有肉絲的麪條,問他:“爸爸,好吃嗎?”

爸爸說:“好吃極了。”

爸爸

給我講起老家奶奶做得麪條,配着奶奶的拿手小菜,真是太棒了。又給我講起老家過冷麪的大桶,下面條的大鍋,我聽了咯咯地笑。

後來,父親因工作調動去了濟南,我就再也沒回過那個小縣城,更沒去過那家麪館,但當時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

夏至,就表示夏天到了,真正的熱天到了。

在最炎熱的天氣裏,是極容易生病的。這個時候,有關“冬病夏治”的說法就開始了。現代人注重養生,於是大家常煮些綠豆湯,紅豆薏米湯,冰鎮酸梅湯,或是吃西瓜來解暑。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喜歡把西瓜放在老井裏,冷冷的爽口。如今解暑的辦法多了,但是人們生病的來源也多了。如,各色冰飲料,冰製品,冷制小菜或點心,吃多了會傷及脾胃。而過分依賴空調、電扇,還會引發其他病症。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學的一個特色。我在很多年前就開始接觸,因爲冬天裏總愛感冒,有時還會有氣管發炎。一位老中醫給我講了“冬病夏治”,提到了“三伏貼”。原理大約是借夏天的氣溫升高,利用身體陽氣充沛的時候,貼敷治療刺激穴位,達到治療、調整肺臟疾患的作用。一般貼敷的時間是,初伏,中伏,末伏三天,各敷一貼。三伏貼敷療法通常以三到五年爲一個療程,有些身體弱的甚至是年年貼。

我總是在夏至這天預約三伏貼,一開始是爲自己,後來是給孩子和家中老人預約。在這個過程中,還學到很多簡單耐用的養生小知識,比如說用熱水泡腳,適當按摩,穴位艾炙,自我保健理療。其實生活裏,很多的調養也就是注重個人健康的生活,不要因爲現代生活好了,反倒更沒了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比如說不熬夜,少喝酒,不貪冷食,堅持喝熱水,讓身體不要受到太多不必要的刺激。

讓生活簡單化,讓生活稍許“理性化”。少點身外的“依賴”,多一點健康規律的生活。簡單的生活,就如簡單的回憶,內心充滿了愛和快樂,生活之花會一直幸福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