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寫景美文

我的家鄉在澠池縣南村鄉班村村,這裏四周環山,山清水秀,土地平坦寬闊,儼然一個小盆地。因爲交通不便,與外邊交流受限,所以在家鄉至今還延續着一些獨特的習俗,別樣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寫景美文

小時候,每逢春節,大人們都會用一整天時間來蒸饃。媽媽總是頭天晚上用碩大的一個盆來和麪,和幾十斤面,然後放在牀上,用棉被蓋上,好讓面發開。第二天便會請鄰居嬸嬸或大娘來幫忙揉麪造型,做成一個個3至5斤的大饃。父親在院子裏臨時搭建的鍋臺上放上鐵質的大蒸饃籠,在鍋內添上水,待水燒開時,媽媽和幾個嬸孃便一層一個的放好醒好的大饃,蓋上籠蓋。

父親把火燒旺,一籠饃需蒸一個小時。就這樣,這一天要蒸幾十個大饃,待年下送親戚朋友。蒸完大饃,還要蒸豆餡饃。與大饃鮮明對比的是,豆餡饃要做得很小,圓圓的,直徑5釐米左右,大小基本一致,用來春節時招待客人。我曾好奇地問過母親,這樣做費工費力,何不做大一點呢?母親說,過年時人們酒足飯飽總是吃不多,饃做大了,客人一個吃不完挺尷尬,還是小點好。每年小饃要做得足足的,大約有幾百個吧!一直吃到元宵節。

每年這一天也是家庭主婦最受累的,饃全部蒸好時,婦女們已經累得腰痠背痛直不起腰來。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待過年走親訪友時一家送個大饃,饃若蒸得外面白光裏面鬆軟,就會收到親戚朋友的一致好評,家庭主婦的臉上也會展開難得一見的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家所收到的大饃一時吃不完,便把它們切成方塊曬乾,存放起來慢慢吃,每年都要吃到三四月份才能吃完。我曾多次要求母親換一種送禮方式,母親笑吟吟地說,蒸饃雖然費時費力,但不用花錢啊!想來也是,想必是鄉親們在那艱苦的歲月裏纔想出的送禮方式吧!

每當夏季來臨,在衆多的飯餚中,餄餎面便成了家鄉人們的最愛。幾個乘涼的農家婦女臨近中午時,想吃餄餎面了,就一拍即合,馬上分工合作。找來老式木質餄餎牀,把它加在其中一家的竈臺上,再放上一口鐵鍋,盛滿水,先攛上柴火把水燒上。然後各自回家弄面和麪,然後一家挨着一家壓餄餎面。

每當這時,院落裏總是熱熱鬧鬧,有坐機牀的,又搓麪糰的,有專門看鍋翻攪面的.,有撈麪出來冰涼的,有燒火的,有家長裏短的,還有說笑話的,不一會兒,一盆盆白白光光的誘人餄餎面便做好了。正好到了中午飯點,大家都忙乎起來,搗點蒜水,切點黃瓜絲,淋上芝麻香油,爽滑鮮香清涼的餄餎面就入口了,那味道真叫一個美。想吃熱的,炒個西紅柿雞蛋,把冰涼的餄餎面再過一下熱水,撈出來澆上菜,勁道味美。

若想炒着吃,也可以像炒涼皮一樣炒着吃,別有味道。剩下來的可以放冰箱第二天再吃,也不會像麪條一樣黏在一起,照樣味美。餄餎面勁道爽滑,吃法多樣,還能儲存,所以餄餎面備受家鄉人們的青睞。若有外鄉客人來了,飯桌上總也少不了我們家鄉的風味-----餄餎面,客人吃完總是讚不絕口。每年尤其夏天,三天兩頭總能吃上餄羅面,時至今日,每次回家,母親總會做餄餎面給我們吃,走時還帶回來一些放冰箱。說來也怪,這麼多年以來總也吃不煩,真的是夢牽魂繞的味道啊!

家鄉人們熱情好客,質樸豁達,在那美麗富饒的山村裏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怡然自樂。我深愛着家鄉----深愛着家鄉不一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