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節的散文(精選1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看過散文吧?散文分爲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寫春節的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春節的散文(精選13篇)

寫春節的散文 篇1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龍潭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掛燈籠,人們穿新衣服,戴新帽,回老家殺雞宰鴨,拜老祖宗。然後,小孩子們放鞭炮,大人門做年夜飯,

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着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美味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裏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魚,因爲“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吃蒜的,表示新年和算。

當午夜交十二點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燈火通明,門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一時間,龍潭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裏,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寫春節的散文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風俗都各不相同,想知道我家鄉的春節是怎樣過的麼?那就聽我慢慢到來吧?我的家鄉坐落於山東萊蕪一個小村莊,也算是美麗的小城。

在我的家鄉,春節,方言俗稱過年。照萊蕪的老規矩,春節在臘月的初旬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就數臘月七八這兩日了,“臘七臘八,凍死叫化”這是萊蕪人的說法。在這一日還要熬臘八粥,所以早早的就要去超市或者集市去買米買豆什麼的,準備過臘八節。

除了熬粥之外,還要泡臘八蒜。把蒜一瓣一瓣剝好,放在罈子裏,把醋倒入,密封起來。過年時蒜變綠了,醋也有了辣味,吃餃子就着,別有一番風味。

鞭炮一上市,小孩們變着戲法和家長要錢買,大街上鞭炮的聲音啪啪作響,好象是預告着新年快要到來了。

臘八粥喝幾日,哩哩啦啦二十三。在臘月二十三這一日,每家每戶都要買糖瓜,糖瓜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瓜形。糖瓜要祭竈,先讓廚房的竈王爺先吃,然後長輩們在給砸開,小孩們就開始瘋搶。孩子們最愛吃這玩意了,因爲每到這個時候纔會有糖瓜。在我們萊蕪有一句俗話叫“陳家樓。燕家莊,誰家沒個破糖筐”這句話的意思是它們的村莊每家每戶都會製作糖瓜,我們萊蕪吃的糖瓜就是那兒產的,特別好吃。

二十四掃房子。在二十四的這一日。每家每戶都會打掃房子,打掃得一塵不染。二十五出(做)豆腐,我們這都做好幾包豆腐,自己吃的少,大部分都分給親戚朋友吃。二十六去買肉。每戶人家都買很多肉,大部分都是“扛個豬個子回家”(方言)。二十七宰公雞。在這一日呢?是要殺雞準備過年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二十八把面發。大家發上面準備做饅頭或者做豆沙類的包子等。二十九蒸饅頭。把昨天做的饅頭包子放在鍋裏蒸熟。

大年三十終於等到了。早晨,長輩們和小孩早早的起了牀。穿起新衣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到處飄着酒香肉香的味道。門外貼上了對聯,你看“福倒了”。紅彤彤的燈籠也掛了起來,寓意着在新的一年紅紅火火。開始照廳了(放鞭炮),長輩們點燃了一千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個不停。到了晚上,桌上擺上了年夜飯雞鴨排骨,年糕水餃等等:全家老小全圍在一起吃團圓飯。

在這一日,在外地工作的兒女今日必須趕回來,因爲今日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也是老人最期盼的一日。打開電視機,春晚拉開了帷幕,老人們說“你看這個主持人長滴真俊那”,小孩說“朱軍長得更帥了”。全家老小邊吃邊說:吃完年夜飯,除了很小的孩子外,其他小孩都要守歲。好睏,春晚倒計時,十九八七六…新年的鐘聲終於敲響,困得倒頭就睡。不知東方既白。

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長輩們去家族長輩家拜年,小孩是不許跟的,要不然長輩是給壓歲錢的。九年級開始走親戚了,走親戚小孩可以跟着,還可以收到壓歲錢。家長不讓要,小孩卻執意要,因爲小子要了買鞭炮,小姑娘要了買花戴。親戚走着走着,也就到了正月十五了。

元宵一上市,春節又一個高潮到了。在這一日必須吃元宵的,元宵有各種餡的,豆沙餡。芝麻餡等等:集市上各種各樣的花燈上市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大部分燈籠都是按照每年的屬相製造的。例如說羊年,就有各種小羊兒,還有喜羊羊等。到了晚上,小孩們就放各種顏色的孔明燈,據說把心願寫在上面,點燃蠟燭,燈籠隨風飄向天空,心願肯定會實現的。還有各種煙花,點燃後多姿多彩。這一日,的確是大快人心的一日。

一眨眼,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這一日就結束了。學生們開始上學,在遠方工作的人們也踏上了回到工作崗位的路。在農村的臘月和正月,使農民最閒的時候,忙了一年終於可以休息了。過了燈節,天氣漸漸暖和了,大家又要下地幹活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子就這樣過着。我家鄉雖然是農村,但是農村的春節也是多姿多彩。分外熱鬧的,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山東萊蕪做客。

寫春節的散文 篇3

不必說紅通通的燈籠、不必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白雪、不必說香噴噴,圓鼓鼓的餃子、更不必說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們,這熱鬧的春節,正踏着濃濃的年味走來。

除夕夜來到奶奶家,原本寬敞的屋子一下變得擁擠起來;原本冰冷的氣氛一下熱鬧起來。奶奶和媽媽開始炒菜、包餃子,而爸爸和爺爺聊起了當年的陳年舊事,我們幾個孩子卻打鬧在一起。菜很快就上齊了,明亮的客廳中的桌子上擺滿了美食佳餚,讓我們這些饞嘴的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時光在我們的一片歡聲笑語中度過。

“守歲全家夜不眠,懷盤狼籍向燈前”。守歲可是春節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全家人吃完餃子,圍在一起歡聲笑語的看着春晚,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和爸爸在庭院裏點燃了新年的炮竹,清脆的鞭炮聲喜迎了新的一年。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七年級,是春節開始的第一日。早晨,拿起一副新對聯,開始除舊迎新,把舊對聯撕下來,可是那舊對聯好象在跟我淘氣,死死的站在門上,不願下來。最後,我出動了殺手鐗,有水潑在門上,那舊對聯象打了敗仗一樣,慢慢飄落下來。拿出那副新對聯,把膠帶貼上去,掛在門前,按壓,大功告成。

看着這紅紅的對聯,心裏美滋滋的。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拜年,也是春節春節重要的一個環節。親朋好友相互拜年,最高興的數我們這些孩子了,磕個頭,說幾句拜年話,拿着紅包,雖然數目不多,但是也是很開心的。長輩們互相交談,歡聲笑語聲傳出去很遠很遠……

這就是春節,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

寫春節的散文 篇4

中國人,有兩個節日是要回家團聚的,一個是中秋節,一個是春節。不管走在那裏,家永遠是團聚的地方。春節的團聚,主要體現在除夕晚上吃年夜飯上。全家人圍坐在豐盛的餐桌旁,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笑談過往來年,訴說一年豐收,附註上小孩子們惦記着的那份心思:壓歲錢、新衣裳、好零食,真是其樂融融。團聚,有着千古的親近情結!——題記

原來,她是打算回家過年的,女兒十週歲生日,得爲女兒過一個兒童歲滿的節,而且團聚更是牽着回家的心,去年新蓋的樓房還沒有正兒八經地去住過呢!然而,看着自己培育起來的擺攤,回家是捨得又捨不得,佔個地方賺錢其實很不容易,半年多用心聚起來的買賣人氣,也許這次回家過年就會煙消雲散,大有可能被別人乘機而入,搶走她有笑綻花的地盤。糾結回與不回的落懷,改變着她初衷的想法,一閃過的靈念時間,已經堅定了她的決心,不回去過年了,守住這賺錢的地方要緊,等將來有了大錢,團聚也是可以把它買回來的。就這樣,她早幾日有過的回家想頭,被賺錢的利慾捏得粉碎。

我是她的心交,常聯繫着,有事沒事總愛每日打個電話問候。回家去過年,不回家去過年,都是她親口告訴我的,不隔幾日的時間,改變主意如春日氣候般的快。我喜歡感覺她跟我說話的樣子,勾起脣角又閉縫着嘴巴的甜笑。只要有她的笑,臉頰中間的酒窩,也會隨之深深的笑起,有點調皮,又有點可愛、溫柔。這次說回不回家過年的事,她也是有着如此的笑,而讓這事當玩似的隨意着與我說。

守候他鄉,不回家過年,讓自己在別人融融嘻嘻的過年聲中,借笑自戀自醉,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一抹心滋味。也許在熱鬧的白天不會想起,那麼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會不會有鄉思家想的孤獨沉落,親近裏的呢喃會不會招魂流淚。賺錢,確實能勝過團聚嗎?那怕回去吃頓年夜飯再離家走回。難道說,這一晚上的時間,就能糟蹋掉來年的生意嗎?也許如你所說,是爲了買上將來更好的團聚。好吧,讓我的情魂陪你度過今年的春節!

寫春節的散文 篇5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過春節就往往少不了一些習俗:走親戚了收發壓歲錢了,其實這往往也不是一件什麼壞事,反而使一些工作在外一年裏也回不料幾次人的,趁這次機會回家看看,即便幫不了家裏多大忙,但父母心裏也是開心的。最少不了的就是發壓歲錢了,在孩子的心目中,這是最關鍵的一項,當孩子手中拿到親人所發的壓歲錢時,嘴樂得都笑開了花。

春節,團年飯是必不可少的。你只要耐心等待,美味佳餚就在你眼前!當大人們喊出“開飯了”三字時,你不要衝上前搶最好的位置坐下,而應該極有禮貌的對長輩說“請”,待會最美味的菜他們纔回一個勁地爲你夾,壓歲錢也會收的多。當菜都上齊時,要挑精華享受。

對於咱孩童一族,過年最大樂趣莫過於收紅包。“恭喜發財”、“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等吉祥語是百說不厭,只要到關鍵時刻拍拍馬屁,這到手的錢是百分之百逃不掉的。再者,根據鄙人的研究,有百分之五十的大人給了壓歲錢都會反悔,千方百計想“敲詐”你手中所有的錢,必然會故作語重心長地說:“我的孩子啊,你父母含辛茹苦把你撫養大,你現在翅膀硬了,腰包鼓了,該回報回報我們了吧!”這時,你應該迅速叉開話題。切記,大人個個不是省油的燈!

過新年,喜洋洋,家庭大團圓,每個人都春風滿面,每個人都嘴角流油……

寫春節的散文 篇6

小的時候在農村,非常向往過年。如今,身在城市,還不忘孩提的俚謠:“紅蘿蔔、蜜蜜甜,見着見着就過年。”多麼耳熟能詳的童謠,勾起了我對往昔過年的回憶:熱鬧的村莊、吵吵鬧鬧的人羣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大家一同辭舊迎新,用心裏的那份激動和感慨默默的感受着年的味道。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幾十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孩童變成了老叟,鄉村變成了荒蕪,什麼都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心裏那寸淨土、那顆永不磨滅的童心和故鄉。

小時候嚮往過年,那是因爲只有過年才能享用一年中最豐盛的年夜飯。

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家裏很窮,母親精打細算,非常節約,她把積攢一年到頭的美味佳餚,只有過年才能讓我解饞。

那時候農村過年,不像現在城裏過年時興下館子。鄉下過年,都選擇在中午,有的美食,頭天晚上就得開始煮,如豬頭豬腳和蘿蔔海帶就是頭天晚上開始燉,且要燉滿滿一大鍋。竈頭裏燒塊子柴,睡前備火,備火就是把未燒盡的塊子柴團在竈中央,然後用灰將其覆蓋,這樣火種不滅,竈裏徹夜通紅。這是家鄉的一種習俗,既有微火燉豬腳之效,又有預示來年紅紅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母親一大早就起牀了,她首先將鍋裏的豬腳海帶再次舀進鼎鍋,然後將豬頭臘肉香腸蘿蔔一鍋煮,煮熟之後,她得把肉食撈出來放在筲箕裏涼着待切,再將蘿蔔與湯舀到缸砵裏,目的在於騰鍋它用。鼎鍋裏的豬腳海帶,還得與炸酥肉、炒小菜、箜(kong)乾飯等一系列烹飪一起燉着。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四個,個個喜歡吃酥肉,每逢過年,酥肉必炸,過年以後,往往要剩滿滿一筲箕,足足有三、四斤之重。端上桌子的菜餚,葷菜居多,主要有坨子肉、豬頭肉、幹酥肉、糖糯米、香腸、豬腳海帶湯、不少年份還要殺個雞燉起,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餘(魚)這道菜,那是因爲家裏窮,買不起魚的緣故。團年飯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塊。肥大塊多用很肥的寶肋臘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鍋裏爆出油後,加入圓白菜炒幾下就做成了。肥大塊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橫過碗口兩邊還懸着。重的一塊接近一兩重,一般很難吃下三、四塊的。因爲是臘肉,略顯黃色,拈起對着光看,晶瑩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還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夾。爲此,不知道多少次怨母親切的肉太大,免不了事後要問母親:“過年的肉爲什麼要切那麼大?”母親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爲了讓你們少吃點才切那麼大塊的!”實際上,那是一種純樸民俗的體現,是待客熱情大方的方式,是彰顯富餘的表現手法。豬頭的拱嘴、耳朵會留下過客時做下酒菜,其餘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塊小些。豬腳和雞肉,熟透得已經骨肉分離,偶有肉附着在骨頭上,只需用筷子夾着骨頭一吸便可以把肉吸進嘴裏。團年後剩下的豬腳海帶湯,七年級吃包面(餛飩),就是絕美佳餚。其他美食還有油炸紅苕爪子,新鮮瘦肉炒萵筍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個。吃團年飯所請的客人,有外爺外婆,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後來姐姐出嫁了,也要請回來過年。我家團年最少一兩桌,坐席是有講究的,最高長輩長者坐上席,上席坐齊後,最高長輩次者和次高長輩坐下席,我們小字輩只有分坐左右兩邊的份。有時候,父親還要把要飲酒的客人儘量安排在一桌,以便招待。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過年盼望有人給壓歲錢,可以穿新衣。

小的時候,壓歲錢年年過年年年盼,但我的記憶中,很少有收到壓歲錢。只有一次遠方的舅爺爺給了我兩毛錢,這個舅爺爺是我所有親戚中最窮的,但印象深刻,終生難忘,由於工作的緣故,他老人家離世時,可惜我也沒有在家。成爲我一生的愧疚。穿新衣,更不敢奢望,十六歲那年,大姐出嫁,我有了人生第一套新衣服。

嚮往過年,那是因爲大年七年級可以走親戚,可以盪鞦韆,可以不打豬草,可以不放牛,可以盡情的玩。

大年七年級村子裏很熱鬧,新郎官拜年的、耍燈的、放鞭炮的、打川牌的.....打牌的居多。農村新郎官拜年就是走人戶,從正月八年級開始,到小年(元宵節)才結束。

所謂新郎官走人戶,農村和城裏的差別是很大的。農村的新郎官,就是前一年結婚的親戚,這對新人,新年七年級下午拜媒人,八年級起開始拜新年,走到那家就是那家的新年客,新年客拜新年的禮物,一般是兩把面、兩瓶酒、兩斤糖之類的禮物。同時,新年客拜到那家,那家還要打發,打發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紅包。給錢必須是雙數,兩塊、四塊、六塊......新年客走到那家,那家就遍請親戚朋友,擺上一兩桌乃至更多,是屢見不鮮的事。招待客人的下酒菜,十分豐盛,什麼豬耳朵、肚條、舌頭,心子、肝子,瓜子花生糖果等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桌上擺的下酒菜的幹蝶子,少則三五個,多則七八個 ,還有十大碗。豐富極了。酒席之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非常熱鬧。我小的時候,雖然喝酒沒門,但是好吃的菜可以管夠。

我的過年情結,雖說不是與生俱來,但在我腦海裏,已經根深蒂固,昔日農村過年的豐盛美食和熱鬧場面,至今歷歷在目。前幾年回老家過年,所見景況,遠不如前,不少優秀傳統,有的瀕臨失傳,有的銷聲匿跡,如拜新年之俗和恭請長者坐上席之禮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處,總有悵然若失之感。

時光流轉,我們終將老去,但心中永遠藏着那片淨土,那裏充斥着新年的內涵,盛滿了我的鄉愁。

寫春節的散文 篇7

雖然我們對外宣傳時,極力標榜自己家鄉的歷史多麼悠久,文化底蘊多麼深厚。但老老實實地講,寧強這個建城僅800年曆史的小城,文化古蹟稀少,根柢淺薄。秦蜀文化的影響,到這裏成了強弩之末;羌漢遺風也不甚濃厚,文化處於邊緣地帶。

就拿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來說吧,過節的形式和過程雖然都有,但卻都是潦草粗糙、漫不經心、得過且過的,對傳統和祖宗缺乏敬畏和虔誠。若與具有悠久歷史的、濃厚文化傳統的關中平原相比,可以說是差距甚遠。人家那才叫過節,隆重的儀式,鄭重的禮節,熱烈的氣氛,還有精緻而完美的形式和過程,都無不叫人歎爲觀止。

但不管怎麼說,寧強春節也有特有的習俗和講究的。比如臘月八吃臘八飯,現今不一定每家都做都吃,但大多數人家還是要做的,尤其是有中老年人的人家是少不了吃這一口的。我們這裏的臘八飯,先用肉沫煖臊子,再用當地的特產,比如用米、豆、核桃米、花生米、大棗、白蘿蔔丁、紅蘿蔔丁、豆腐條、白果、板栗等,任選8樣另用鍋煮熟,最後加鹽、調料薈成一鍋粥。美味飄香,滋補養人,一年能吃這麼一頓,也挺新鮮挺有滋味的。除此而外,臘月裏農村裏最熱鬧的當屬殺過年豬,吃刨膛。殺豬可以說是農家的小節日,打工的人回來了,在外工作的兒女回來了,殺豬後,請親朋好友、左右鄰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說說笑笑,熱熱鬧鬧,年味就在這鄉野間淡白的炊煙、肉香、飯香中濃了起來。

臘月八一過,一直要到臘月二十三,按古時的傳統,這天是小年,應祭竈王爺,現在有的地方還這樣做。我們這裏這一天是掃揚塵,城裏鄉下,家家戶戶,男女主人齊動手,拿着長掃帚,將屋裏屋外的揚塵、蜘蛛網、陳年浮土,打掃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一幅洗淨纖塵迎新春的樣子。

在人們的期待中,在年味濃到不能再濃時,終於到了這至關重要的一天——除夕。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一天,就是再窮的人家,也要傾其所有,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大吃大喝一場。寧強人也是這樣,早早的,河邊、山澗小路上就有三個一夥,五個一羣的人,提着袋抱着東西行走的人。有的家裏去些代表,有的是全家鬧(全家出動),但都是以男的爲主。接着崗上灣裏,就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驚得鳥雀到處亂飛。這些人提的袋中裝得是香蠟紙炮,他們是去野外祖墳上點香蠟、燒紙、跪拜、放鞭炮。講究些的還在祖宗的墳前貢奉着先人生前愛吃的肉食、果品、菸酒,讓其享用。他們想,過年了,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不能忘了祖宗,沒有祖宗,就沒有自己,飲水思源,不應該忘了挖井人。再說了,陽間過年了要花錢,陰間過年了,要置辦年貨,要吃好喝好,也不能沒錢化,就要在這個時候適時地送些錢去。就跟七月半陰間的魂靈要到豐都鬼城去趕廟會,兒女親人要到墳前燒紙化錢,給足盤纏一樣。不過這燒的紙錢,有一少部分是買得冥府中央銀行印的冥幣,大多數人還是買草紙自己用錢(100元人民幣)打。這打紙必須是成年男人,女人和小孩不能打,他們打的紙錢,陰間的人收不到。既然上墳是一件莊重的事,所以這一天,無論是冰天雪地、天寒路滑,都無法阻止人們的腳步。

上墳一直要持續到下午,傍晚就是每個家庭一年一度最豐盛、最熱鬧、最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和團圓飯。雖說現今條件好了,平時人們吃的就跟過年沒多少區別。可是凡是經歷過災荒、飢餓歲月的人,還是心有餘悸,將溫飽,尤其是吃到佳餚、美食作爲最大享受。過年的時候各家都是傾其所有、絞盡腦汁,整吃的弄喝的,蒸許多的饃,做許多的熟食,盡着興吃飽、喝足,即便剩一些也無所謂,不是說年年有餘嗎,正好是個吉兆。

年三十除了吃年夜飯,還有一道大餐,就是看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這幾年或許人們的欣賞能力提高了,或許是節目質量不如以往了,反正節目與人們期待的相差甚遠,更不可能再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火爆了。許多人守歲多是打牌、打麻將、玩遊戲、上網等。除夕夜最激動人心的還是豬年與鼠年交接力棒的時候,也就是零點子夜時。在子夜前猴急的碎娃們就開始溜到院子裏、街道上放炮。當春節的鐘聲到來時,各家各戶幾乎都是傾巢而出,到門前、到院中、到街上,一時間夜晚的大地和天空上,到處是響亮放光的鞭炮、五彩紛呈的花炮、乳白馨香的火藥味。大家開心、亢奮、盡興地放着炮,你放着炮、我放着炮、他放着炮;你看我的炮好看,我說你的炮響。院子、街道成了比放炮的場子,拉開陣勢,互相比鬥。這樣大家歡聚一堂,熱熱鬧鬧、開開心心、歡歡喜喜,一般要持續半個小時纔會散去。在放炮的時候,站在這裏,除了的興奮,就是驚歎。全世界還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們中國一樣,到了除夕子夜時,沒有誰組織,沒有誰命令,大家不約而同地在同一時間裏做着同一件事?!雖然放炮只是一種簡單的慶祝形式,難道它不象徵着我們中國人團結一心和強大的凝聚力嗎?!半小時後,夜空中的鞭炮聲漸漸稀疏了,人們又回到屋裏看電視、打麻將、上網。熬不得夜的老人、月娃睡覺去了。大一點的碎娃卻成羣結隊沒入夜色中,在大街上撿瞎炮玩。頭他們轉遍大街小巷,就到第二天拂曉了。這也算是他們守歲的一種方法,或許也能在他們長大成人後的記憶裏留下美好的印象。

七年級到初五,年味比較濃。大家走親訪友,你來我家,我去你家,長輩給小輩打發新年錢,吃要吃最好的,玩要玩最痛快的。過年365天,就這麼幾天,當然要瀟灑地、忘情地耍一回。過年何嘗不是中國人的“狂歡節”呢?初五一過,好像年就過完了,就是有年味也淡多了。機關單位的人開始上班,打工的人也收拾東西準備到外打工。初五到十五這段日子裏,有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幾臺春節文藝表演、春節慰問演出,鄉鎮、農村、社區,也會時不時有舞龍燈的、耍彩蓮船、耍獅子的、扭秧歌的,到城鎮走街竄巷給單位、商家表演賀年。有些民間演出隊,完全是自發組織的,行頭破舊、表演粗糙,多年都是一個程式,幾個簡單的動作。其中真正喜愛民間藝術的人不多,倒是打着有舞龍燈的、耍獅子的幌子,掙些菸酒和紅包罷了。

正月十五是大年,也是元宵節。這天許多家裏要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可家裏人能真正團圓的不多。這一天,人們好像才記得年還沒有過完,我們還在過年中。這一天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又彷彿是在給年做總結。人們又放起了炮,掛起了紅燈。我們這裏好像過十五掛燈的人不多,過年前橋上、主體建築上、樓房上部分家裏的陽臺就掛起了紅燈(紅燈大部分是商家贈送的,很少有自己做的、買的),一直要掛到正月十五後才摘。說耍燈,也只是一些碎娃拿些大人買的塑料花燈,在街上跑來跑去的玩。

十五一過到十六,年戛然而止。一切又像往日一樣恢復了正常,人們又馬不停蹄地爲瑣屑的生活而忙碌,爲繁雜的世事而奔波開了。年味便像乾枯的花朵一樣,香氣越來越淡了。再過些日子,人們說起過年,彷彿是久遠的事了。

大家又開始等待、期盼下一個年,到下一個年來臨時,肯定還會說起那句老話“剛過了年,年咋又來了。”人們實際心裏是期盼着年又害怕過年,過年自然高興、歡喜,可年一過,自己又增了一歲,兒孫升輩了,碎娃長大了,自己也老了。過年可以說是人們對過往生活的回望,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菌子沒了,氣息還在。”年已過去,可它親人團圓、手足敘情的情景和感動卻一直留在腦海裏,溫暖在心裏。

一年又一年,我們就這樣過春節。

寫春節的散文 篇8

紛紛揚揚的大雪不停地下着,春節的步伐卻絲毫未被厚雪遮擋。眼前的掛曆在爲它的到來做着最後幾天的到計時。數着20XX年最後的幾天,我不禁感嘆:“春節來得真快!”

兒時的春節還歷歷在目。辭舊迎新的除夕夜上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山珍海味的佳餚;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地欣賞春節聯歡晚會;記憶中的春節聯歡晚會是多麼精彩,似乎連一秒鐘都不捨得離開電視機;到了零點,父親將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就這樣我們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天。

七年級的早晨,全村人擠到寺廟,祈求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拜完佛,人們來到集市。這裏早已成了歡樂的海洋,鄉民們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跑旱船,樣樣絕活看得觀衆直叫好;挑着扁擔的小貨郎不停地叫賣着“吹糖人”、“琉璃響”、“猴上樹”等。那響亮的吆喝聲賽過陣陣鞭炮聲。我穿梭在人山人海的人羣中,感受那摩肩接踵的熱鬧,興奮、快樂無以言喻。

可是,如今的春節悲喜交加。喜的是新的希望將在新的一年開始,悲的是我要強顏歡笑熬過這個無聊的春節。依然是辭舊迎新的除夕夜,一家人卻和平日一樣,吃完飯各自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絲毫看不到除夕夜的氣息;惟有窗外的聲聲鞭炮驗證了今晚的存在。年復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已不再成爲期待,老套的小品、老套的歌曲,毫無新意。沒有廟會,沒有人羣,七年級的大街冷清得如一個不屬於人類的世界。從八年級開始,進行了忙碌的走訪。其實質就是吃喝。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大吉大利之類的陳詞濫調說得心裏彆扭卻又不得不一遍遍反覆唸叨。形形色色的飲料、酒水擠滿了窄小的胃。道道色彩豔麗的菜餚麻痹着欲哭無淚的舌尖。如此不堪重負的節日,我們還要強作兒時的興奮,觀看徹夜循環的晚會,聽聽屬於別人的笑聲,感受的卻是自己睏乏的雙眼、無慾的胃、失望的情緒。

信息發達、媒體渲染的今天,人們對春節注入了太多的期望和商業炒作,將春節負荷得實在太重太重。電視裏,明星們喜氣洋洋的笑臉,真心誠意的祝福聲在觀衆眼裏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虛僞。網絡上,精心製作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卻成了網友們紛紛指責的對象。大街上,冷冷清清,似乎新年只存在於家中卻不外露在街上。商店裏,年味濃烈,“新春大減價”的活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把錢往外掏。有時,幾位顧客還爲了一件商品爭得面紅耳赤,讓人不禁懷疑:“這些商品莫非全是免費的。”說到底,還不是商場打着春節的幌子,騙取百姓的血汗錢罷了。唉,這樣的春節不過也罷!

今年的春節複製着去年的春節,不知道明年的春節是否會讓人們眼前一亮。期待着王安石筆下那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質樸動人的春節!

寫春節的散文 篇9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是國人諸多節日中的盛典。年節的記憶是從童年開始,就像掀過的一頁頁日曆,疊加成厚厚的一本書,當我們再重新翻開來看時,就會被那些記憶所吸引,對那些過往無比珍惜——題記

春節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滿眼的色彩,綠、粉、黃等,最爲搶眼的還是紅色。紅的對聯、紅的年畫、紅的窗花、紅的燈籠、鞭炮炸後那紛紛飛落如蝶般的紅色紙屑……

兒時的農村還很清貧。在北方,每年只能種一茬莊稼,所以農人門過着半年農作半年閒的日子,雖然清苦些,但也愜意自得,那種閒逸是現在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每年一進入冬季,農忙閒下來的女人門就開始張羅年節的東西,她們開始納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縫新衣服。大姑娘小媳婦則開始買上些彩紙,聚到一起,坐在熱炕上,把那些五顏六色的彩紙巧妙地摺疊成各種形狀,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畫。那時的農村,沒人捨得花錢去買這些,用不多的錢,買些彩紙,自己動手,她們手中的剪子旋轉飛舞,不停地閉合,剪尖飛快地咬着手中的彩紙。不一會功夫,一些活靈活現的圖案就呈現在眼前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戲裏人物、吉祥花鳥、魚蟲、動物等就鮮活起來,擺在桌上、炕上、掛在牆上,惹得孩子們圍着就像看大戲一樣,大姑娘小媳婦們卻沾沾自喜,欣賞着一幅幅逼真喜氣的圖案,嘴角都彎成了上弦月。

一到臘月,年的氣息愈加濃厚,粉刷房屋、打掃衛生、置辦年貨。年貨都是自家產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條、壓粉條等,人人臉上都充盈着喜氣,孩子們更是高興,他們尾在大人們的身後,雖然凍得小臉通紅,跺腳哈手,也是不願離開。和大人們一起幹着一些他們並不會乾的活,大人們也樂得其中,幫家裏幹活成爲孩子們最大的樂趣。

好不容易盼到臘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該忙着貼窗花,貼春聯了,孩子們忙活着幫孃親姐姐遞窗花送漿糊,看着雪白的窗戶格子上貼滿鮮活的窗花,孩子們咧着小嘴笑,指手畫腳,數叨着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還爭着講窗花的寓意,儼然個個是小小故事家。

貼春聯,農村稱貼對子,也是孩子們願意並搶着乾的事,春聯不像現在街市上買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現成句子。記憶中農村寫的春聯語言質樸、簡潔、風趣,卻飽含着農人們對美好事物以及來年豐收的期望。大紅的紙寫上黑色的字,雖然有些字句,孩子們不太懂,但還是樂此不疲地跑東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門上的春聯,頂着紛飛的雪花,時不時會摔倒,但還是相互激烈地爭論着誰家的好與壞,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樣。還有些人家沒有會寫字的,又不喜歡去找人代筆,就會在春聯上或畫或剪上家禽五穀,分爲上下聯,貼在大門上,也別有一番韻味。

春節太多東西讓我無法忘懷。有些習俗雖然隨着歲月變遷已經消失,卻無法從心靈深處剔除,就如兒時的燈巷,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那份記憶始終無法抹去。

記得村裏的大人們除了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燈籠,村裏的好幾條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兒節、媳婦街、男子街、婆公街,村裏的幹部會佈置任務,讓各家按着自家的人員製作燈籠,從年三十就掛到各條街道,標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過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預示着春節結束。

那些未出閣的姑娘們心思巧妙,將戲劇人物、飛鳥走獸、瓜果蔬菜、各種農作物做成燈籠,掛到女兒街。那些燈籠都蘊含着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個小夥子能讀懂燈籠上的心事,喜結連理。媳婦們則是暗自和姑娘們較勁,也是別出心裁製作出更加漂亮的燈籠,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誇獎,得一個好媳婦的名聲。男人們、公婆們各期所好製作出各種不同巧妙的燈籠,孩子們更是調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讓大人們將其實現並作出他們最終滿意的作品才肯罷休。他們並不把自己的燈籠掛在哪一處,而是在晚上就會從各自家中提着燈籠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魚蟲、動物小燈籠在孩子們的手中形成一條獨特的農村年節夜景。記得我們遊走每一條掛滿燈籠的街巷,怎麼也也看不到同樣的燈,現在回想起,真是敬佩當時人們的那種執着和認真。

過了正月十五後,村民門開始投票評出最好最有創意的燈籠,發獎品。說是獎品,其實就是讓村裏的年輕人敲鑼打鼓到家裏送上一塊村裏製作簡單的匾,相當於現在的獎牌吧。這家人今年在村裏就享受着極高的榮譽,是村裏人學習的榜樣,也是下年度要競爭的對手。

春節雖然預示着春天的開始,但記憶中卻很寒冷,大片的雪花將小村裝扮的潔淨而明亮,映襯的對聯,燈籠愈發鮮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顯其嬌,攪蕩着小村的寧靜,讓春天的腳步也凌亂了幾分。

過年,那份兒時的歡喜,散亂在記憶深處,深刻在心裏。

寫春節的散文 篇10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裏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爲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裏,寺觀裏,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裏,封起來,爲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纔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衚衕裏,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纔出現的,象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纔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裏,這天晚上家家祭竈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着炮聲把竈王的紙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竈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爲長方塊或爲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竈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竈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纔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裏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七年級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着板子,門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爲人們還正忙着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爲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衆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着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象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裏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裏放起天燈,象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裏,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裏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裏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裏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裏,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八年級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薰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託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

寫春節的散文 篇11

寒冬臘月,銀裝素裹,萬物枯萎,一片荒涼;新春佳節,紅紅火火,張燈結綵,閤家歡樂。

嚴冬之中,新年之際,一家人圍坐一團,吃着可口的飯菜。看着精彩的春晚,臉上盪漾着微微的笑,那笑臉是那樣甜美。好像能笑出一個春天。窄小而又溫馨的小屋中洋溢着歡快的笑聲,陳舊而又美麗的老屋裏充滿着喜悅的氣氛。相信此時即使狂風暴雪襲來,身處絕對零度,受盡寒冷的折磨。那熱鬧非凡的畫面也能融化所有冰雪,溫暖一切寒冷,沸騰整個冬天!

窗外是寒冷刺骨的堅冰,窗裏是熱熱鬧鬧的一家人。春節就是這麼神奇,最寒冷的季節中最寒冷的一天卻是一年中最喜慶的一天。

吃完熱氣騰騰、鮮香味美、皮薄餡大的餃子。喝一杯或濃或淡的香茶,推開房門,去外面放鞭炮,各式各樣的煙花出現,騰空,綻放,最後在漆黑的夜空中留下一道道美麗的殘影,令人神往。那煙花能與星星媲美,能與月亮爭寵,能和春花爭奇鬥豔。幽暗的夜空因這些煙花變得亮堂堂的,恍如白天,但它確實是黑夜。一朵朵煙花在空中盛開後馬上消失,它們是美麗的,也是短暫的,我拿出照相機,按下快門,將這瞬即逝的美定格爲永恆,珍藏到永遠。放完煙火,看完春晚,人們躺在牀上,帶着對明天的期盼,帶着歲月的祝福,帶着甜甜的微笑,進入美妙的夢鄉……

冬日的夜是漫長的,彷彿沒有終點。人們總是耐不住欣喜一次次從夢中醒來,認爲“明天”來臨,卻發現“明天”早着到呢,於是不得不感嘆夜的漫漫無際,“明天”的遙遙無期。

熬了一晚上,大年七年級終於到了。還是黑燈瞎火的五更天,人們早已出了家門。組成人數或多或少的隊伍去拜年,給親人們送上最誠摯的祝福,送上最真切的愛……

春節就是這樣,即使在寒冬臘月,人們也能熱血沸騰,即使千里冰封,人們也會熱淚盈眶。春節總是少不了溫馨與感動,少不了傳統與新意,少不了情,少不了愛。春節不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還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象徵!

寫春節的散文 篇12

雖然春節早已經去好多天,回想那幾天仍是滿心的落寞,20xx年,以孤獨寂寞的姿態開始,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倒一杯紅酒,點一隻薄荷味的香菸,流連於網絡裏的故事,文字、圖畫,與網絡爲伴,將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部寄情於指尖,敲擊鍵盤,滑動鼠標,將快樂,憂愁,相思統統斟進酒杯中,仰口喝下,讓所有的思緒漂流而去……

聽着門外的煙花炮竹,噼啪作響,內心一陣焦灼混亂,門外傳來別人的笑語、問候,感受灑滿祝福的空氣,溫馨如潮,看着窗外絢爛的煙花,妖嬈的飛舞,寂寞的破滅,突然鼻尖酸楚,淚眼朦朧,此時的我何嘗不是那散落了一地落寞的煙火啊。

突然很想聽歌,想起一句話,“歌曲是有生命的,是有實實在在的情感的”。心境造成了心理上的傾訴,發現好的歌曲好的聲音讓那些不能言語的情緒找到了出路。釋放情感,化作幾行默默的眼淚,幾行淺淺的微笑,漂泊的心靈得以慰藉,心緒躍出身體飛速穿過時空,情感又一次得到重生。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其實內心早已澎湃,無法遮掩的軟弱早已真實的暴露。

愛是最神奇的花種,隨時播撒,隨時開花。種子可以飛到天涯海角,葉子最終都要歸根。離開,遠走他鄉,有多少的無奈和唏噓在無盡流露,陌生的都市裏,逃避遙望家鄉的方向,習慣流着淚等候一生不變的虛無,背井離鄉獨自單飛的兒女,又何嘗不思念自己的家鄉,不思念自己的父母親呢?無奈的把自己遺忘在異鄉的午夜,思念一下家人,夢一夢自己的愛人,緩解下一個人的惆悵,把所有的心思掩埋在這熱鬧的城市裏。

憶相逢,盼相逢,幾度魂夢與君同。愛,深愛。但已然破落的花兒該如何綻放?強顏着笑,用微笑遮蓋哭泣,用微笑代替那些鹽水,用心來經營每一個夢。在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種下情愁,打着愛情的名義,把自己放逐到寂寞裏流浪,放棄渴望的相見,心碎也只能不言也不語,割捨期盼的相擁,幻滅在黯然憂傷的朝落。借用一段文字:那場本該下的雨,卻突然放晴;那場本該轟烈的愛,卻在煙花燦爛時熄滅;那場本該了斷的情,卻象小草一樣堅挺。不是我們不懂得珍惜,只是時間讓我們錯過,那就是無期。

心曲激盪着氣流,淚早已洶涌漫過臉龐,爲的只是一個人的淒涼,一個人的落寞,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個人的春節,沒有問候,沒有歡樂,沒有溫暖。

寫春節的散文 篇13

春天來了,鞭炮齊鳴,人們歡天喜地,漢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如期而至,華裔們摘星宴月,曲水流觴,時尚人間。

三十的晚上,家人團聚,無論多遠都趕回家中,團聚兒孫,孝敬老人。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輩輩的傳下來,我是十六歲那年才懂得的。

那是1969年的春節,那時的春節憑票買幾斤瓜子和糖塊、吃頓肉餡餃子就很豐盛了,我家雖在城市,父母親卻都是農民出身,也不會教育孩子,三十晚上我和同學玩瘋了,一直在外面玩到早晨3點多鐘,又累又餓纔回家。一到家,母親就告訴我,爹媽和弟妹都在等你回來過年,餃子還沒煮呢!我嘴上說:“非等我幹嘛,你們吃唄。”心裏卻及爲震驚!第一次感到原來我在家裏這麼重要,感到父母親親人對我的愛。本來是午夜12點吃餃子,爲等我清晨4點鐘纔將餃子煮好。

第二年我領着十一名同學響應主席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爲”的號召,寫了大字報,表了決心,不等過春節就第一批下鄉,到了吉林省永吉縣河灣子公社興隆六隊,在鰲龍山下建立了集體戶,那時可能是爲了緩解春運的緊張,報上都大勢宣傳要過革命化的春節,我們也不懂爲什麼,算是趕時髦吧,也一致同意在農村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不回家過年。

剛到農村,隊裏臨時把我們安排到老鄉家裏住了幾天,將生產隊的飼養所收拾好了,我們才住到一起,三間房子,西屋原來就住人讓給了女同學住,東屋房頂還露着天,躺在炕上還可以觀星望月,這浪漫的情調就自然是男同學的寢室了,不過炕還是蠻熱的。中間是廚房,即四個臺竈,四口大鍋,典型的早年東北農鄉居室。

三十晚上很熱鬧,我們十二個人,各顯其能,和麪的,趕皮的,調餡的,說笑打鬧中包出好多花樣的水餃,在當時是色香味具佳,讓人特有食慾。當時有幾名熱心的農婦在自家忙完,擔心我們這幫孩子不會包餃子,來集體戶一看放心了,這幫城市孩子手很巧,比他們包的大餃子好看多了。

年夜,是否放過鞭炮已記不得了,只清楚的記得大家吃完餃子,女生都哭了,有的抹淚,有的抽泣,長這麼大,第一次在外面過年,她們想家,想自己的親人!我是領頭的,女同學的眼淚一下子澆滅了我“革命的熱情”,讓我第一次感到了思念的苦痛,略一思考,即向大家宣佈:明天我看家,其餘全回家過七年級!當時同學們立即轉悲爲喜,高興得連夜收拾東西。雖然我沒有回家,可女同學的眼淚和要回家的興奮勁卻永遠的刻在了我的心裏。

如今春節,我們兒孫滿堂,到飯店歡聚,再也沒有“革命化春節”之說,把過去的事情講給年輕人聽,盡享我們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