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書筆記範文20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與刀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菊與刀讀書筆記範文2000字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1

《菊與刀》是一部介紹日本國民性的書,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圖書。

而作爲一名日語專業的學生,想要對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有所瞭解,於是便選擇了《菊與刀》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爲“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徵。該書以《菊與刀》命名,象徵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在我看來,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隨性的一面,同時也說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刀則讓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菊與刀”這三個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願受人擺佈等等,都能體現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徵。日本君主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強烈的效忠對象,雖然日本君主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對日本君主的效忠感卻從未消失。正如書中所說“日本君主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日本君主的日本不是日本”,“沒有日本君主的日本是難以想象的”“日本君主是日本國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國民的象徵,日本君主是個超越宗教信仰的對象,即使日本戰敗,日本君主也不會受到譴責”等。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爲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嚴的等級制度。長期、穩定的封建等級製造成的影響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層。在日本,日本君主不是人,是神,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所有寄託。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要求忠義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名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後,新的統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日本君主身上。但由於“忠”是獻給最高統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或許只有精神力量但全無實權的日本君主。在日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同樣也有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的地位。即使日本君主沒有掌握實權,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戰爭中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日本君主的存在在日本儼然已經發展成宗教,神的話語是沒有人可以質疑的,這就爲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爲日本君主“忠誠”找到藉口。日本士兵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特性,可概括爲勇敢、殘暴、致死效忠、絕對服從。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讓每一個日本士兵都認識到自己的作用與能力。不管自己的國家在物質上能不能與美國抗衡,仍然會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給對手打擊。而日軍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猛充分印證了他們的所謂在、武士精神,這種戰爭中的不怕死精神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出現,但作者對這種不怕死的行爲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戰時的士兵被冠以了軍國主義的思想,幼時的等級觀念在這個時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上級的命令是惟命是從。這樣的心理給日本整個民族在二戰中帶來了遭難,也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了這個民族。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對於“恩”的理解。首先,書中提到日本人對於“皇恩”都應無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及於日本君主一身。日本人對生活越是熱愛,就越是感謝“皇恩”。其次,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爲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最後,日本社會所講的“報恩”和“雪恥”的概念在我們並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卻有異於我們熟悉的東西。比如“工作”也是要報答的情義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極端敬業是毫無疑義的,否則對不起工作給你的恩惠。並且在工作是要對你的領導做到尊重與服從,這也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內涵所要求的。“雪恥”是對自己名譽的洗禮,當名譽蒙羞時,如果不報復、不洗刷罪名就對不起自己的名譽。

對於“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爲鄙視被儒家視爲最高準則的“仁”。 每一個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誠”、“仁義”、“孝順”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踐行着繁複的禮儀,並且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對人,和歌、俳句也體現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溫和謙讓的一面。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與忠”認爲是無條件的。書中寫到:在中國,比忠和孝兩種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須有仁,如果統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與否,完全是取決於仁與不仁的。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書中也提到,日本並沒有一種“極端的權威主義”。許多國家的青年人往往熱血而衝動,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應該是一個服從家庭意志並培養家庭責任的時期”。日本人說,“他們尊重父親是爲了訓練、爲了練習自己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順從”文化是極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溫順接受美國的改造計劃時他們的心理絕對不是“韜光養晦”,反而是真誠的反思自己的錯誤。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2

“菊”與“刀”,是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形象的提煉。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爲中心,通過等級制、養育、義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與刀》的鉅作,詳細介紹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會,將日本複雜的國情清晰地剖析了個透徹。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書中所說,日本人“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的確,日本人的身上充滿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們的菊與刀。從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種可供觀賞的美學植物,象徵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種具有實用攻擊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而這兩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認爲,菊與刀的涵義還可以延伸至更深層的東西:菊花嬌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時的溫文爾雅與文質彬彬;武士刀堅硬銳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裏的獨立創新和個性自我。一柔一剛,兩者彷彿太極陰陽調和般,充滿了哲學色彩,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個實力不容小覷,但卻難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認爲,“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須弄清他們對秩序與等級制的信賴”。而毫無疑問,日本社會嚴密的社會等級,是從中國學習而得,經過自身改造後的成果。而支撐着這個龐大的結構運作的正是儒學的“孝道”與“氏族”。

先師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實上這也是他所說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傳統的儒家爲政理念,爲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奠定了一個穩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國本土龐大的宗族團體,則以血緣,將階級穩固地捆綁在了一起,爲等級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約在公元六、七世紀,隨着中華文化圈在東亞範圍內的擴大,儒家世俗文化便從中國流向日本。但由於國情的不同,經過多個世界來的吸收與改造,日本最終將此內化爲了一種,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等級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與中國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會硬性要求他們面對整一個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觸到的最親密的親人之間。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維繫功能,應運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礎上,以神社爲基礎的一種區域劃分的族羣。共同居住在這片區域的人們,或許血緣不同,但他們由於信奉同一個神明,因此都是這位神明大人的子孫。

雖然日本的社會等級固化程度較高,但由於橫向與縱向流動相對自由,因此民衆對此的接受程度高,經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來。而在日後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養育,便是一輪新的固化教導。不同的等級輩分,要以不同的禮儀以區別對待。

因此,每一個孩子都被從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這便成爲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與刀》中,這也是接下來要論述的義理、人情等一切行爲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論,日本的等級制度,至今仍深深影響着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爲例,集團內部的等級,通常也是森嚴的等級產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與“論資排輩”等。其中終身僱傭,爲公司的絕大部分僱員,提供了一個安定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看,也維持了企業內部等級結構的相對穩定,極有利於企業的長久發展。而年功序列這種工資制度,則將員工的在職年齡與所獲報酬直接掛鉤,這一方面鼓勵了員工的忠誠度,同時也平衡了相同年齡等級的員工之間的橫向工薪差距。至於“論資排輩”,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等級鏈條,則有利於技能的師徒傳承。

當然,這樣的舉措,也存在明顯的弊病。終身僱傭制捆綁了員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則將年齡作爲衡量工資增加的標準,這忽略了職工的生產技能與業績等必要的考覈項目,不利於員工充分發揮創造力。論資排輩同理。

以小見大,日本社會同樣因爲等級制度,產生了不少的不利影響。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由於階級固化,社會壓力增大,日本社會愈發朝“低慾望社會”發展,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這已經愈發成爲了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關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日本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這可能還要經過有識之士們的一番努力。

總而言之,日本從一個彈丸之地發展至今日的資本主義強國,以等級制度爲首的文化助力絕對是功不可沒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們超強的學習能力,他們能將彼之“菊”,搬回到來,充分生存後,鍛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論這刀的好壞,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們自然冷暖自知。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地通過一本文學作品,窺探到了他們的片像,但這刀確實他們高速發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後作爲結尾,我斗膽改一改本居宣長的一首詩: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菊與刀》。雖然直白得缺少些許美感,卻是我此刻最真實的感受。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3

有幸讀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這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也是文化人類學的經典之作。餘華曾說:日本不是喊幾聲"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來的歲月裏我們還得與這個曖昧的鄰居一起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那麼"瞭解日本"確實是"關愛中國"的前提之一。通過這次略讀讓學識疏淺的我對日本——這個特殊的鄰居,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遵爲至美而剛柔相濟。作者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的矛盾性格,着力闡述日本傳統之二元性,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即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裏。

戴季陶有言:他們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從中國、印度輸入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夠通通消化起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更把這個力量來做基礎,迎着歐力東侵的時代趨向,接受由西方傳來的科學文明造成現代的趨勢。民族的數量,現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他,實在日本這一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敬。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看法,他們的這種樂於學習,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實爲可贊和學習。

這本書共有十三個章節,分別從行爲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度、自我修養和兒童教育等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中可以解讀出日本民族歷久形成的種種文化模式,包括負恩與報恩的壓力、義理與自由的抉擇,享樂的人情觀與自虐的修養法。還有別樣的兒童教育傳統。這些充滿矛盾的外部行爲模式及內在文化體系,使我們逐漸窺見了嚴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級制度下日本"恥感文化"的源數。

書的第一章節寫的是任務——研究日本。爲讀者如何瞭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方式和角度做了很好的引導和介紹。觀察鑽研日本人的戰爭行爲細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利用圖書館資料、圖片以及在日本拍攝的電影,來研究他們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來走近這個矛盾體民族,瞭解它的文化模式。

第二、三章是戰爭中的日本人和各得其所,他們是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對等級的信仰和信賴也超乎世人,但也有靈活性來變通等級制。日本人認爲精神是主要的、永恆的,物質是附屬的、瞬間的。戰爭中他們完全是‘憑主觀意識的’,信念建立在"諸事俱在意料之中".對天.皇絕對忠誠、投降可恥和自我犧牲的思想深入人心。臣民、戰士的這種絕對等級信賴和靈活變通態度,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各種劇烈變化的行爲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日本士兵寧可刨腹自殺也不願投降做俘虜,以死謝罪,證明對天.皇的忠誠。甘願投降的士兵一心一意的服從招降的隊伍,還是以一個軍人戰士該有的姿態來投入戰鬥,只不過把槍指向了自己的同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爲讓世界很多民族爲之不解,他們的這種"怪脾氣"是世界人類文化學研究或者心理學研究等等,想要弄明白、求突破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第四章是我感觸反思最多的一個篇章,講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的座右銘是:萬物各歸其位,各得其所。明治維新政治家們謹慎劃分了國家在政府職能方面及國家神道在宗教方面各自的權限範圍,他們把其他領域留給了人們,但確保了自己處於新的等級制最高層。如此一來,對於他們認爲事關國家大事,他們足以直接插於控制。對於工業發展領域,日本選擇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閣下"們制訂發展方針和相關政策,他們不僅制訂計劃,而且也創建並動用政府資金扶持他們認爲有需要的企業,當企業達到了預期中的"運營有度、生意興隆"政府就賣給私營公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取得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對比一下清末的洋務運動,不得不承認日本天.皇政權的英明、卓見。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洋務運動時期統治集團的當權者不那麼集權謀私,多以國家、民族的興旺着想,洋務運動的功效就不會如此這般弱小。

此外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他們對於"報恩"的理解,對於天.皇的無限絕對忠誠,就是他們重視報恩的一種表現。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有一種歷史負債感,把自己日常的決定和行爲都作爲報恩,比如努力工作、極端敬業,尊重服從領導上級,都是報答情義的表現。

最後,通過對《菊與刀》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對日本的文化和日本民族二元性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同時激發了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濃厚興趣,從而去更深入的瞭解與探索。

菊與刀讀書筆記 篇4

我對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來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對於日本人的恨之切應該是深入骨髓的。但是我仍然認爲,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國中教我們歷史的老師曾經對我們說過,日本人是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正是他們這種善於學習的態度才得以讓他們發達到今天這等程度。她也曾教導我們要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讀了《菊與刀》這本書之後我全面地瞭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島國,資源匱乏,卻能掀起兩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卻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必有過人之處。我覺得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要點有三:

一、 崇強精神

"崇強"的意思就是尊重強者,崇拜強者,學習能力強 是一個非常崇拜強者的民族。

尊重強者,崇拜強者,應該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習慣。但真正將這種心態轉變爲實際的行動,並且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應該是日本人。

日本人對強者的膜拜已經到了一種非常強烈的地步,甚至不論對方是否自己的敵對一方。

李氏唐朝強盛,日本人學習,美國大兵強悍,日本人學習……

日本人對來自中國的孫中山,李小龍也持有很強烈的崇強心理。絲毫不理會李小龍在全球銀幕上將日本人揍得死去活來,李小龍的大徒弟就是一個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這種崇強精神完全拋開彼此立場,只要對方是強者,就表示尊重和學習。

某種程度看來,在日本人的心裏,沒有真正的對錯成敗,只有強弱之分!只要是強者,都崇拜,尊重,並且學習!

在這種強大的崇強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會不斷向強者看齊,學習,使得自身不斷進步。崇強心理的背後,還帶有很明顯的要麼不學,要學,就向最強者看齊的潛在意識。 日本人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崇強精神驅動之下,不斷的學習領先知識和技能,使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從而屹立世界強國之林的。

二、 團隊精神

任何組織,任何形式的競爭,從長遠角度而言,都是團隊的競爭。

最堅固的城堡,最高明的攻擊是從內部開始的。 羣體競爭的道理亦是如此。

一個組織,無論強弱,如果內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會使得個體力量處於高度集結的局面,從而爆發出最強的競爭力量。

日本人的團隊精神是頗爲突出的。

一句比較知名而頗具戲弄色彩的話語是:一箇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我並不完全認同此觀點,但國人喜好窩裏斗的習性,卻是甚爲顯著的。

就我所見,很多中國企業在內耗方面消耗不少競爭潛能,頗爲可惜。

如果一個組織團隊,能真正做到團隊一致,朝着目標,勁往一處使,爆發出來的競爭力是很強的,但是實踐中,往往並非如此,值得我們深思,學習,進取,引以爲鑑。

三、 專業精神

日本人的專業精神非常突出,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著名的住友財團,即使對於招聘一名普通的電工人員,要求也非常專業。首先需要具備三年電工的從業資質,然後經篩選,進入住友,進行爲期一年的專業電工知識學習,經考試及格之後,方纔正式上崗,擔任電工工作。 在住友,即使對於擰保險絲這樣細緻的工作也有非常專業的規定。保險絲的長度必須爲八釐米,中間對接光源,先向左邊擰三次,然後向右邊擰三次。如此,八釐米長的保險絲剛好擰完,不多不少。這,就是專業。

反思我們日常管理和接觸的中國企業,與這種專業精神相差極大。

當我們對事物的專業型高強度強調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對事物本身的細節會進行深入的把握和研究,從而使得事物更加專業,更加優秀。

專業精神的背後,是一種強大的鑽研精神,用心態度。

強悍的鑽研精神和用心態度,則是成就偉大事業,將事物推高到淋漓盡致的唯一態度。

按此,不難解析,爲何日本的工業科技如此發達和領先。 我們應該相信專業。

寫下上面的文字,並非強調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是絕對優秀的。樹大有枯枝,日本一定也有非常糟糕的企業,但他們絕對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上述也可能存在相當的片面性,僅是一家之言,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