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終於給我打電話了的散文

也許是因爲智力發育稍落後於同齡孩子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博博在幼兒園不和任何人互動,總是沉默寡言。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是有與人交往的願望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交往。我想,我是否可以以遊戲的方式介入去幫助他呢?

他終於給我打電話了的散文

一天,我看到博博在娃娃家裏玩,手裏拿着一個玩具電話。我便走到他的跟前,順勢做了個接電話的動作:“喂,你是誰啊?”

“……”他拿着話筒不說話。

“喂,請問博博在家嗎?”我繼續問,希望得到他的迴應。

“……”他仍然不說話。

“哦,是不是博博不在家呀?這樣吧,等他回來請你告訴他,我的電話號碼是12345,請他回來打電話給我。”看到他一時沒能接上話,我給他留下了再次努力的機會。

我掛了電話,不再說什麼,只是悄悄地觀察他的行爲。他一直拿着電話,過了好一會兒,他終於撥號碼了。於是,我假裝拿起話筒:“喂,你好。”還沒等我再說話,他就放下了電話,看得出他很緊張。他剛剛主動撥號付出了很大勇氣,可最後還是退縮了。我接着說:“噢,電話沒聲音了,還是等他再打來吧。”我希望他能再次鼓起勇氣與我交流。

果然,過了不久,博博又拿起電話撥號了,我馬上擺出接電話的'姿勢:“喂,你是誰啊?”

這回他沒有馬上放下電話,而是將話筒遞給了旁邊一個小女孩。聽到小女孩的聲音,我裝作很詫異的樣子,問:“咦,這不是博博的電話嗎?怎麼是一個小女孩的聲音啊!”

小女孩說:“我是小函。”

“哦,真的不是博博啊,我想找博博,他還是不在家嗎?那我還是等他的電話吧,我的號碼是12345。”我仍然留給他再次打電話的機會。

我靜靜地等着,可博博一點都沒有動靜,大概在自我加油吧。這時,小函給我打電話了,我們進行了一段長長的對話。大體意思是,她要請我到一個飯店吃飯,有好多好吃的,有年糕、水果,還有魚,約好下午6點鐘到飯店見。

我和小函的對話結束不久,博博終於又拿起電話撥號了,我又馬上擺好接電話的樣子:“喂,你好,你是誰啊?”電話那頭仍然沒有聲音。

“你好,你是博博嗎?”我再問。這時,我聽到博博咂巴嘴巴的聲音,便問:“博博,你是在吃東西嗎?"我猜他是受到我剛纔和小函對話內容的啓發,想起了吃東西的事情。

“是。”他終於開口說話了!

“你在吃什麼呀?”我欣喜極了,馬上問。

“吃年糕。”他是在模仿剛纔小函電話裏的語言。

“年糕誰做的呀?”我再問。

“我做的。”他回答。

“你還會做年糕啊?”我非常驚訝地問。

“是的。”電話那頭的語氣好自豪。

“你的年糕是什麼味道的呀?”我繼續問。

“我的年糕是草莓味的。”他回答得很好。

通話結束後,我輕輕地摟着博博:“明天我們繼續打電話好嗎?”他愉快地答應了。看來他體會到交流的快樂了,我的心裏也是樂滋滋的。我以遊戲的方式介入讓博博突破了心理障礙,開始與我對話,相信今後他會慢慢打開心扉與更多人交流。

我聯想到《遊戲力》一書中列舉的教師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遊戲的例子。一例是,夏山學校校長得知有一位學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種惡作劇,便穿了一套滑稽的服裝,裝扮成一個匪徒,然後在半夜把這位學生叫醒,問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結果,這位學生一口回絕,還教訓校長要端正行爲。從此以後,這位學生沒有再做惡作劇的事。還有一例是,當兩個孩子打架時,教師的絕招就是大喝一聲:“你們有本事,就跟我大塊頭的打!”然後就張牙舞爪地撲上去,這時原來交戰的雙方都會轉頭一致對教師,然後教師就裝出驚慌逃跑的樣子。案例中兩位教師抓住了孩子的心理,以遊戲的方式介入,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這應該就是遊戲的魅力吧。

生活中處處都需要遊戲精神,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對於比較特殊的孩子,我們更需要在識別孩子行爲及其背後的原因後,以適宜的遊戲方式介入,這樣孩子更願意接受,也能更順利地解決問題,從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