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最後一章是哭着看完的。

拋開“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圖索驥的人生不會那麼順利”,我想談談這個家庭。

我同情瑪麗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覺得她並不是爲了與衆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見鍾情吧,而且在後來她也是爲了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同時在自己丈夫出軌後表現出來的沉穩從容與智慧令我刮目,她癡情——“哪怕只是爲了生下莉迪亞,我也會嫁給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爲此自責”,她選擇了原諒。我覺得她是那個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個虛榮,沒有安全感的黃種人,他所想要的呢?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拼命想融入集體的種種行爲令我鄙視(但從他小時候留下的陰影來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難就尋找別的女人當作發泄的出口也着實是一種懦夫的行爲。

莉迪亞是這個家庭的犧牲品,她自殺的源頭是母親出走,她害怕隨時都可能缺失的母愛,所以母親說什麼她都會順從(如果不是這種恐懼感,莉迪亞完全可以大聲反抗“我討厭物理生物化學我討厭當醫生”,媽媽也不會誤以爲她對這方面一直是感興趣的)。

內斯就比較幸運了,誰說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呢,在不被父母關注的情況下生活着,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並一直堅持着,如果說唯一的一絲絲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點點關心和對妹妹深深的無能爲力吧。

漢娜是那麼招人憐愛,這個家庭卻不肯給她留出一丁點的關心留意與疼愛,不過看結局,希望她能被溫柔以待吧。

希望每個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麼脆弱,希望家人之間都能夠坦誠相待,多交流,多傾訴。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一切都像極了…壓抑的喘不過氣的氣氛,每個人如筆記般的晦澀難懂的心事,各式各樣在某個不經意瞬間的誤解,弄巧成拙的“爲你好”,竭力衝破卻無從下手的尷尬,千瘡百孔脆弱不堪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大概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如何跳出這種怪圈…這是一個關於愛的答案,真正做到把愛的人放在心上,放在眼裏,和而不同,莉迪亞的家庭充斥着以愛爲殼的自私,每個人都期望其他人給予或者培養自己所稀缺的:爸爸媽媽希望莉迪亞實現自己未實現的醫學夢想和合羣性格、莉迪亞希望媽媽一直的陪伴而委屈順從、長期揹負關注與期望像抓住救命稻草樣抓住內斯、內斯和漢娜因長期缺乏關注而心思敏感對莉迪亞也沒有正常兄弟姐妹的深情…試想如果有人走出第一步,大膽表達:詹姆斯可以說:“我一直自卑自己作爲華裔不合羣”瑪麗琳:“當醫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希望你們可以支持我實現”莉迪亞:“我只想做我自己”內斯漢娜:“我們也很棒,爲什麼不關注下我們?”一切是否都會不同?沒有什麼是不可直視的,沒有什麼是一起同心連理解決不了的!

很喜歡作者細膩的文筆,精細刻畫了每一位人數的微動作微表情微妙心理變化,步步推進,潛移默化,淋漓盡致地傳達了那種透過皮膚毛孔滲入骨血的壓抑和心疼,一點道理都講不起來。後來發現,是個女作者,一切都合理啦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終於看完這本書,這期間情緒上有些許波動,看到中間部分有些許氣憤,集爸媽寵愛於一身的莉迪亞,和與爸爸很相像的羅斯,和被忽視的漢娜有着不一樣的歸宿。

在美國這個所謂平等的國度,種族歧視存在着,平等只是針對於白種人。

心疼莉迪亞的同時,也有點怒其不爭的感覺,一直掩藏真實的自己。爸媽的期望與焦點聚集在她身上,這種過度關注其實給她帶來極大的負擔,爲了自己許下的諾言,一直按照媽媽的期望活着,明明是不感興趣的醫學類書籍,卻也嘴上迎合着,爲了母親開心,而終有一天這種狀態終將崩潰。我作爲一個個體,首先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而不是活成按照別人期望中的自己。

莉迪亞的死對於她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一種警醒,爲爸媽敲響了警鐘,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另外一點比較受感觸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有太多相像的地方,無論是從外貌來說,還是性格什麼的,都受父母的影響,這種相似度令人震驚,但父母和孩子之間如何處理這種複雜的關係,令人深思。

想起之前在少年說裏,聽到的主持人講的一句話,很有感觸,媽媽首先是她自己,其次纔是你的母親,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孩子,他首先是個個體,其次纔是你們的孩子,每個人都有活成自己的權利,不畏他人眼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盡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好。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讓我們先看一下封面上的信息,除了基本的書名作者之外,更是給出了似乎能統領全書的總結性句子,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嗯...終此一生首先給人以沉重的壓力,而後面的哲理卻看上去很平常普通,極好,這很符合一般流行的範式模板,即拋出一個讓你覺得詫異的論斷最好是與你第一直覺是互相矛盾的,隨後一頓理論下來,你將信將疑似乎有點暈,在之後的生活中會不自然地將遇到的事和爲了說服你舉過的例子用教給你的邏輯方式去思考,你逐漸發現似乎可以解釋一些問題,當你覺得彷彿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從而向周圍人宣傳這種新奇的觀點或理論,最後形成了一種流行,也就有了最後什麼最佳啦,黑馬啦,銷量冠軍啦等等頭銜。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範式就是錯的,畢竟通過這些技巧確實能讓人印象深刻,從而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更大。那,這本書內容到底如何呢?

用了2天的閒暇,通讀完了這本小說,確實談不上精讀,一半原因是這本書全程也沒有勾起我精讀的興趣。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直在敘事,一直在平淡地以豐富的細節描寫敘事,以莉迪亞爲線索,從失蹤、發現屍體到葬禮最後各奔東西,中間穿插了很多回憶,全文風格節奏高度一致,也沒有什麼曲折或是神展開的劇情,所以對我而言可謂是相當的無趣了。其實我在寫這之前呢,也是偷偷上網查了一下別人關於這本書的評價以及讀後感的,一方面是想看看別人是否有部分觀點和我相似,也算是檢驗自己的通讀基本合格,沒有漏過錯過書的精華。另一方面自然是想瞻仰一下這本書能被吹到多高,畢竟這個時代嘛,水軍,都懂。

那麼,大部分讀後感都認可了這本書貫穿始終的壓抑氛圍,以及其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小孩受到的期待是一種“壓力”,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等巨大影響。我拿一段知乎高贊讀後感就說得很明白。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說白了還是因爲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

孩子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夢想,蔣方舟就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無比正確。一句誇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標。至於想當科學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家是什麼東西。

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爲一個小範圍的網紅;我要創業,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果。

想要成功沒有錯,想要平凡是對於成功這條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沒有錯。沒有人喜歡爲了出名,被人罵着長大。想要平凡,從平凡中有那麼點兒不平凡是所有人對於“社會生存”這個命題裏最理想的期盼。

願你們從這本書反思到自己,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長,那這本翻譯不那麼靈光的書也算是找到意義了。

其實這個讀後感說得已經很客觀了,客觀到我覺得看這段文字比看書好,因爲生活總歸是有各種壓力和不順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父母刻意去給孩子塑造毫無壓力的環境,當然作者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作者的態度就像書的基調一樣,壓抑而無奈,所以在此不爭論該怎麼做之類的問題,僅單從適不適合讀的角度來說一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還是不太適合的,因爲大部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無法理解書中主角的生活背景。在此作一個可能不合適的比喻,好比你是種植在水田裏的水稻,乾旱給你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你渴望通過和別的穀物相互傾訴尋求理解,於是你上網找到小麥,哎呀這沒水啊可怎麼活啊。還挺好,大家說一說心裏總好受了些,可萬一你碰到來自西藏的青稞,人家正抱怨這晝夜溫差越來越小了,氣候也變暖了呢,你們舒適生長的環境都截然不同那還怎麼聊?那隻能說網絡不好然後把網線拔了,此處動圖自己腦補,所以說如果你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你可以考慮看看這本書,當然前提是你也具有女主類似的背景,即國外文化中夾縫求生的黃種人經歷,否則我不認爲這本書能帶給你多少體驗。另一方面,我看到它的英文書名是Everthing IN ever Told You,比《無聲告白》這個不知道誰拍大腿想出來的中文書名好太多,也許這本書本來的目標受衆就是在美華人,如果是想以這本書進軍中國市場的話,《無聲告白》至少是不合適的,我建議譯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致那些未曾述說的》可能好一些,當然一般不會譯得這麼直,這也是爲啥前面那個讀後感說這本書翻譯不太靈光的原因吧。

最後,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那就是,全程毫無波瀾,甚至,還有一點“無奈”。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爲什麼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爲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爲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爲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衆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衆不同”。之後因爲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後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爲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裏,我爲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爲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爲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爲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爲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爲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爲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看書的目的不盡相同,我比較膚淺,只是看情節和內容。經常聯繫自身情況,一一對應,看自身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或者有沒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書來源於生活,作爲文學創作,有些誇大或者走極端。生活中我們遇到要放棄或者走極端的情況,最後,因爲種種,還是安於現狀。

還是老話題,對於孩子,我們是愛的,巴不得把能給他們的都給他們。只是,我們對他們還有附加的期望,期望他們成龍成鳳,覺得他們比我們強,如果自己有未完成的夢想,期望他們能爲我們實現。只是,孩子們真的比我們強嗎?我們的願望會成爲他們的願望嗎?書中的女兒,被媽媽的愛與關注壓得喘不過氣失去自我,有多少人走的路是自己選的?只有真正的喜歡,纔會堅持不懈,纔會排除萬難,就如書中的哥哥,爲了喜愛的物理,考上理想中的學校,爲了理想中的一切奮鬥!

現實有些無奈,有些意外,但愛,真的不容易,在一起,那麼就別懷疑,一起努力實現各自的夢想,共同的願望!

願我們善待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夢想。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整本書都是憂鬱的藍色調,似乎每一個文字都在訴說着不安和壓抑。

沒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你以爲自己一定不要像父母那樣活一輩子,可不幸的是,你活的越來越像你看不慣的他們,甚至連體型都越來越相似……

因爲很多時候,父母以愛的名義,不知不覺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我沒有見過不愛自己小孩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怎麼去愛。

可是我們也不該把所有的缺點和不幸,都歸罪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而應該去正視那些問題的根源,去達成與自己和家人的諒解啊。

是的,我們有那麼多不完美,並不全是我們自己的錯,沒有必要困在懊惱裏無法釋懷。

回想過去這二十多年,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會想我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爲什麼別人的父母都可以怎樣怎樣而我的父母卻只會怎樣怎樣……可是,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慶幸自己在一個溫和的環境下長大。我的父母從來沒有過多地過問我的成績,甚至也很少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也不知道哪裏來的動力,這些年一直靠自覺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越來越開心。

感謝背後所有的支持,感謝跟我一起成大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另類的小夥伴們。

情人節前夕,希望你學會愛自己,愛父母,但也爲自己而活。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爲“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先說說故事梗概: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必須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亞的妹妹看清了什麼呢

原先,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受到排擠、孤立,最大的夢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單身母親撫養長大,雖是地道的白人,卻不願屈從母親期望的女性傳統主角,她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比男人更加卓爾不羣。倆人的結合有愛,也有很深的誤解和由誤解產生的期盼。等到孩子相繼出生,誤解越來越深,差點導致家庭的崩解。此後,莉迪亞就成了維繫家庭表面安穩的紐帶。她既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求,又要滿足母親對出人頭地的期盼。她被親情綁架,被父母的懦弱壓垮。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爲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就應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爲不了他人期盼的樣貌,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爲,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9

讀完這本書感覺,莉迪亞無聲的告白真的是很悲慘,一直到很久他的父母才認識到原來一直以來,莉迪亞並不是像他們所認爲的那樣快樂,莉迪亞一直在迎合母親的期望,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後想明白了,卻不敢對母親說不,思想和行爲完全被設計好了的,就如同電腦一樣,按照指令進行作業。她母親將自己的人生期望強加給女兒來實現,這讓我想到了阿米爾汗主演的那部經典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裏面校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認爲兒子必須當工程師,女兒必須當醫生,他兒子其實一直想要當一位作家,但根本不敢去說不,最終跳火車自殺了。電影裏,校長不讓一個學生畢業,那個學生也選擇了自殺,在葬禮上阿米爾汗對校長說這是謀殺!來自精神壓力謀殺,莉迪亞應該也是如此!如今的小孩子學習任務真的很大,週末兩天全是補課和興趣班,最多可能休息半天,而且還要做作業,不光學校佈置了作業,補課班興趣班也還佈置了作業,真替這些孩子惋惜。其實有的孩子並不一定真的是去上興趣班,他們不一定對他感興趣,但是家長期望,同學比較,讓他們也不得不去,他們中應該有小莉迪亞吧。

當然莉迪亞所處時代社會還面臨女權,種族歧視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堆積在一起才造就莉迪亞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

內斯是父親哈佛的希望,莉迪亞是母親醫生的希望,漢娜是無視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愛”導致孩子們處境各不同。幾個孩子內心深處渴望關注,又怕關注,莉迪亞不斷扮演好女兒的角色。由於母親瑪麗琳出走造成的創傷不斷提醒她要當“好女兒”,媽媽要求莉迪亞學習認爲對她好的學科,莉迪亞學習但是她是不喜歡的,就連生日禮物莉迪亞都是遠超她年齡段的書(有描寫是她媽媽想看的書)和暗示,是爸爸媽媽的期望和寄託,忍住失望假裝自己明白喜歡,莉迪亞長期扮演的角色壓得她透不過氣來,內斯被哈佛錄取要離開這個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亞心裏燃燒,和傑克的交往,或許開始只是對哥哥拋棄她的報復,而我讀到她開心,傑克是他的傾聽者,她會主動告訴他她的祕密們。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親曾離家出走,父親出軌,最親愛的哥哥要離開了,還有初高中時期的她。

正是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混亂叛逆的時候,這些的種種像雪一樣不斷落到她身上,最終壓垮了莉迪亞脆弱的精神,正是這沉重的愛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傑克點醒了莉迪亞,但是這個救生圈來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會做媽媽,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愛的名義,影響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後也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這樣灌輸給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時,我希望我可以雲淡風輕對ta說一句沒事,有媽媽爸爸呢,然後和ta一起面對,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後盾。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明白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裏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個性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資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爲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適宜。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爲禮物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羣衆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裏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爲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2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爲要送給別人做禮物於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筆跡。

它講的是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說起來比較複雜:詹姆斯李是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小就害怕別人覺着自己和周圍人不一樣,極度自卑;瑪麗琳是她的妻子,純正美國人,夢想是當醫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醫生大多是男人,極少數纔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尋夢想,可以說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然後他倆結婚了。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兩個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是愛,李娶了一個美國人,這證明他跟周圍人沒什麼區別,因爲純正美國人娶得也是美國女人,這是我認爲他被瑪麗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瑪麗琳之所以選擇李,我覺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與衆不同的感覺。這樣想就覺得很可怕:瑪麗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許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與衆不同,可瑪麗琳看上的也許就是他的與衆不同。多諷刺!

瑪麗琳的媽媽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婦女,一輩子圍繞着廚房。她不同意這段感情但瑪麗琳一定要嫁,於是瑪麗琳結婚之後,他們再沒聯繫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這個家庭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前兩個孩子出世之後都很順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個孩子之前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去母親家裏整理遺物,發現母親這一生什麼都沒留下來,算是受到了刺激,她決定繼續以前的夢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學業。她把母親的家當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飪書,本意是來提醒自己不要向母親那樣過一輩子。

回到家之後,她收拾了行李不辭而別去追求她的夢想。兒子在這期間迷上了天文學,當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而興高采烈的告訴父親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後,李給了他一耳光!忘了說這幾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的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兒是這個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兒子自此決定以後一定要離開這個家。二女兒在這期間發現了媽媽帶回來的烹飪書,她誤讀了瑪麗琳的意思,決定只要媽媽回家她什麼都聽媽媽的。

在外求學的瑪麗琳因爲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繼續她的醫生夢了。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她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培養二女兒,更巧的是二女兒早就在心裏許下了“她什麼都聽媽媽的”諾言。於是,這個家庭的悲劇自結婚起始到現在已不可挽回。

長期爲了迎合母親而學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課程的女兒,同時還要在爸爸面前營造出一種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長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圍環境的心態使得他無比在意女兒的人際關係,不堪重負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而給了二女兒致命一擊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經在母親回來之後的一天裏,將這個妹妹推進了湖裏,那一瞬間哥哥明白了自己對於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沒有責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這個家中,眼前這個男孩和自己一樣痛苦,只不過她負擔的所謂的愛太重,而他則正好相反。後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這個家,莉迪亞失去了一個瞭解她懂她的人,她無法在這個家裏獨自負重前行,選擇了自殺。

小女兒漢娜的出場不多,但是她在這個家庭裏面算是一個相對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這個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姐姐離世導致母親崩潰的時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媽媽,儘管她非常想這麼做,但她不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就是這樣。巧妙的是書上是從女孩的死亡開始揭開這一層層真相的。

讀完之後我就是覺得很恐怖。一個病態的家庭!其實它也涉及到真實的.做自己還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書籍的宣揚理念中,甚至是現今社會的所謂雞湯都在宣揚活出自我!而《無聲告白》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無論做自己還是合乎所謂規範都沒有好下場:媽媽瑪麗琳堅持做自己,結果非但沒有成功還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兒莉迪亞一心活成媽媽希望的樣子,最後竟然自殺了。

所以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環境成了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的動作,甚至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也別無二致。和所有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麼?我以前是這麼以爲的。可是有時候想想跟這個世界相處就得去習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所以趨同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趨同不代表被同化!趨同僅僅是爲了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平穩地活下去。但是心底裏永遠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我最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爲什麼樣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變什麼或者能達成目標,但是最起碼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頭。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3

特別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關於我是誰的哲學問題,回答好真難,於是我們一直在從別人口中知道自己是啥樣的人,在社會中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地位,其實00後10後他們更勇敢,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不僅是單一的爲社會做貢獻,在多元文化中他們更有自信, 他們的小宇宙中有各種華麗閃耀的可能性,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

無聲的告白不再是語言,那些小心翼翼遵守父母的話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其實內心心思細膩而敏感,他們爲了不讓父母師長同學失望,一直乖巧聽話,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走,而一旦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他們會非常恐懼,如果再失去了外界支持,結果會有些糟糕。書中的小女孩莉迪亞在窒息的家庭環境中,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要實現父母無法實現的夢想,儘管她不喜歡,她一一按照母親的吩咐,努力的想當一名醫生,一直以來,她都只是爲了讓父母開心,守護一家人脆弱的幸福,一個不敢說出拒絕的女孩。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水裏,當一直託着她不讓淹沒的哥哥內斯去上大學了,她最後的支持也失去的時候,她選擇了沉溺,用無聲的方式向父母傾述自己的內心,真相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誰都可能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有時也會過於沉重。他們爲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想把世間最好的一切給你,無形之中我們就有了沉重的負罪感,一種道德的枷鎖,而朋友同學之間的情誼是不一樣的,他們有時會比我們的親人更理解我們,那些一起度過的荒唐歲月似乎都有了鍍金的色彩

今天收到好友的坦白說,說我心思敏感細膩,其實我有時候神經也很大條,很多事情都是後知後覺。畢業即將分離前,那些溫暖的擁抱,那些善意的囑託,都值得用一輩子來回憶。畢業了,看着同學朋友們的刷屏照和視頻,越看越揪心。用朋友的話說,有一條路只能往前走,那就是青春。青春縱然有些遺憾,但我們都有很認真的告別。感謝青春的那兒可愛的人兒,和你們的點點滴滴都讓我原本單調的生活有了繽紛的色彩,有了前行的動力,讓我知道原來青春還可以這麼活。原本的生活枯燥無味,而你們就像一束光,像黑夜中明亮的星光。

無論我們的青春歲月是荒唐,還是充滿奮鬥的色彩,那些都將成爲回憶,前行的路上會帶着彼此給的鼓勵和勇氣,這些是無堅不摧的盔甲,擋得住風吹雨打,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不再擔心前路的未知和迷茫,到時定會如期赴約。

最後只想真誠的說一句:有像你們這樣的同學真好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4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此書的開篇語,這句很有哲理,說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裏狀態,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們大家的。書中一個最大的寫作背景就是“種族歧視”,由於想擺脫這種歧視,把整個家庭融入到人羣中去,莉迪亞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託在莉迪亞這個混血且漂亮的特殊的孩子身上,因而她是特殊對待的,她的哥哥與妹妹是被父母全然忽視的,這個家庭環境就是畸形的,而父母對莉迪亞的厚望與寵愛最後卻成了一道催命符。

其實,莉迪亞是痛苦的,不快樂的,她孤獨,不合羣,沒有朋友,學習成績一次不如一次,外界的影響與父母的厚望讓她不堪重負,最後選擇了自殺。

莉迪亞的死亡救贖了家裏所有人,家裏所有的人開始自省,開始坦然活着,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對親情,對周邊環境開始有了最新的詮釋,也就是無聲的告白。此書文筆細膩,把人物內心的掙扎描述得很清晰透徹,此書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啓示,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別讓孩子因對父母的愛失去了自由與自我。當真是很不錯的一本書!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

《無聲告白》這本書的英文名是,真正是最切合每個人內心想法的。

詹姆斯,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他內心的孤獨,他被別人孤立的自卑感。

瑪麗琳,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想要成爲一個與衆不同的人,她想要成爲一個女醫生的願望

內斯,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他的願望是想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想告訴他們自己想從事航空事業。

漢娜,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想受到家裏人的關注,她想簡簡單單的獲得爸爸和媽媽的擁抱。

莉迪亞,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不想當一個女醫生,她不想出去和別的同學交朋友,甚至於她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反觀自己,在我們從小到大長大的過程中,總是會受到他人這樣或那樣的期待,很多都是以愛爲名,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期待只是他們無法實現,而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願望。

也許我們完全的做自己不太可能,但是也一定要努力的去探尋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努力去靠近它。

人生苦短,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