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3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1

人們都說書籍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實,書又何嘗不是反映作者觀點的一面鏡子?

歷史上,有很多作家都透過書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拿《紅與黑》來說吧,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於連的年輕人,他聰明但出身貧寒,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便想通過女人作爲階梯,擠進上流社會,最終因爲誤入歧途而走上斷頭臺。

看完這本書,我既爲於連感到悲哀,又對他恨之入骨,以他的才能,明明可以大有作爲,可是他卻選擇了錯誤的途徑,企圖利用兩個女人對他的純潔愛情,作爲他走入上流社會的臺階,在這裏,我不禁想問,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是否也曾迷茫,世界上的善與惡,美與醜,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如果走對了,就會在正途上,順利前進,反之,就會掉入萬丈深淵。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情,也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解決,才能走出這片“迷茫”的森林。

反觀於連的悲劇,是他個人的選擇錯誤,也是社會環境的必然結果,那個時代,貴族社會的體系,使得他走上上流社會的諸多路都被堵死,社會的不公平,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因素,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在迷茫的時候,不要像於連一樣,走入歧途,要時刻謹記:走正路,方能修成正果!

  紅與黑讀書筆記2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裏,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爲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臺。

合上書的時候,心情總覺得怪怪的,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腦海裏一直有一個疑問?爲什麼,於連正在事業的最頂峯的時候,卻會被社會無情的淘汰?後來,我明白了,因爲他不僅僅靠的是知識,更多的是靠外界不光彩的手段,而這樣的人,往往是社會選擇的第一淘汰對象。

在此看來,《紅與黑》這本書中故事的結局也無疑是悽美的。於連死之前,曾要求德瑞納夫人發誓活下去,好照料瑪蒂爾德的孩子,這說明於連也是一個有心人。於連死後,德瑞納夫人也忠於她的諾言,但是,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她也抱吻着她的孩子離開了人世,這也說明德瑞納夫人是如此的愛於連。

現在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愛情悲劇呢?它,再次從反面告訴了人們這個社會,是一個花花綠綠、充滿愛情與陷阱的社會。

  紅與黑讀書筆記3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之間的交往,人們相互靠近的過程也是人類靠近文明的過程。因爲交往,我們有了豐富的語言,有了發達的大腦,有了超羣的智慧,更有了社會,這個基於個體的聯繫而形成的更大的羣體。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過程。所謂印象就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徵後,再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往往會根據很有限的信息,甚至僅是隻言片語,就對某個人做出評價。

《紅與黑》被譽爲“靈魂的哲學詩”,作爲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涌的各方鬥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爲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無奈下的愛情,滲透了利害關係的親情,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風貌。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紅與黑》所塑造社會,是如此廣闊的,如此深刻的,如此真實的。在此我將基於這部人類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來探討心理學中人際印象的形成心理。《紅與黑》是文學,是政治學,也是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西方的“紅學”,其中交往的學問是廣博的,複雜的,而深刻的。

在這裏我僅以人際心理學的印象形成作爲突破口,希望能解釋一些現象,能夠從另一門學科的角度去理解這一部作品。當然,對於人物的喜好因人而異,我在這裏採取的只是一種大衆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這只是一種嘗試,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不管怎樣,《紅與黑》無可置疑的是文學史上一部無可匹敵的作品。

  紅與黑讀書筆記4

剛看到標題的時候,我以爲就是兩個極端色彩間的碰撞。但讀後才發現人性纔是連接這本書的引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抱負,這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卻時常散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與失敗中振作,也可以使人在歡樂和成功中沉淪。

現實生活中,有着偉大抱負的青年大有人在,他們爲自己的目標、抱負努力奮鬥着。他們有的人能夠圓滿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卻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斯湯達筆下的於連正是如此。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負,最終卻也因自己的抱負走向了滅亡。

徜徉在《紅與黑》的海洋中,對於主人公於連的行爲、思想、性格我進行了深度的思考。於連其實很聰明,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藉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是強大的.,但命運總是不盡人意。於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僕人,在上層權貴中,他不過是一介平民,對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於連不這樣想,他想進入上層社會,他想得到權利、地位、名聲,他總是想着“一切事業裏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的崇拜着拿破崙,卻沒有思考過拿破崙爲什麼會成功,爲什麼拿破崙會是一名將軍,然而於連的思考卻僅僅止步於自己的“原則”,最後他只會有一個慘不忍睹的下場。

其實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多麼的顯赫,又或是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抱負。

紅、黑永遠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線,固守自己的初心。

  紅與黑讀書筆記5

在斷斷續續歷經兩週的閱讀時間裏,我好不容易讀完了它——《紅與黑》。

其實這本書,在早年間就讀過幾次,但由於各種緣由,都沒有讀完整,以致對此書只知其是一部名著外,對其被稱爲名著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的理解。

這是一本很久遠的書了,《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寫出這麼一曲折故事的才人是已逝世很久的司湯達,他生於法國,我非常敬佩他能寫出如此長的小說。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做出很多評判——有的說他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有的說他是一個野心家的毀滅;還有的說他是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我認爲書中的2個亮點深深吸引住了我,首先是於連在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選擇上,是選擇做一名聲顯赫的紅衣主教,還是做一個像拿破崙那樣有膽有識的大將軍,產生了思想上的激烈鬥爭衝突,使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其次就是在爲實現自己的目標奮鬥中所遇到的兩次至誠至真的愛情,這也深深地打動了我,以致我看到如此忠貞不渝的愛情,幾次爲之熱淚盈眶,也許是因爲它太可貴了!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這本書表現得不僅僅是於連的一生坎坷,更告訴我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紅與黑讀書筆記6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愛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爲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鬆神學院。

在貝藏鬆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着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祕書。於連憑藉着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己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紅與黑讀書筆記7

《紅與黑》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作者司湯達賦予了主人公於連十分豐富的性格,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僞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有時又表現出屈從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必將是一個悲劇。所謂悲劇,就是將美的事物打碎了給別人看。於連不是一個偉人,但確實那個時代一類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誠,他有着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躋身於上層社會,擺脫貧困。他奉拿破崙和盧梭爲精神導師,以九死無悔的精神,不擇手段地向法國上層社會邁進,希冀完成自己的宏偉志向。但這種超越是非歷史的,勢必被時存秩序扼殺,他的無可挽回的死也因而產生了深厚的審美意蘊。

他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王權貴族壓制之下的小資產階級反抗者的典型。他憑藉不屈的意志,採用各種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表現出令人歎服的超越現實的精神。於連並不滿足於基本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突破社會對人的束縛和限制,追求個體思想的真正實現,顯現出對現實時代的超前性。他的行爲方式是不擇手段的,結局是可悲的,然而把這一形象昇華到超越倫理道德、社會政治之外的美學範疇,他就不是一個平常的奮鬥者、野心家,而是一個具有充分審美價值的對象,因爲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頑強的精神生命,所以,於連的悲劇具有深刻的審美價值。

  紅與黑讀書筆記8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著名小說,記敘了主人公於連藉助個人努力與奮鬥一步步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

出身無名又怎樣?它不能說明你一生都默默無爲;希望渺茫又怎樣?它不能代表你離成功絕無可能;路途漫長又怎樣?只有走過才曉得苦盡甘來。於連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頭,敢於俯瞰權貴,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自命不凡,不顧他人的歧視而奮起追求一段夢幻般的愛情,他一路逆流而上,與苦難作伴,與驚險爲鄰。“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他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功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假如當初他放棄了這一場場激情四溢的冒險,他將一無所成;假如他放下這浪漫美好的愛情,他將永遠冷漠;假如他沒有足夠的毅力與勇氣去追逐夢想,他又何來的飛黃騰達?因爲他堅信風雨之後必有彩虹,因爲他明白夢想需要腳踏實地去爭取,因此他攀上了史無前例,不留遺憾的高峯。

於連的故事雖以悲劇告終,但他的奮鬥史激勵着千萬讀者。每當你準備演講時,你是否會因不自信而神色慌張?每當你準備出門時,你是否會因天氣惡劣而走“回頭路”?每當你下水游泳時,你是否會因寒冷而選擇退縮?其實,失敗與成功只在一念之間,就在於你是否把握且堅持下去。人生的道路只走一次,也只有一次,沒有回頭路,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只有那些堅定執著,敢於堅持自己的看法,懂得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讀了《紅與黑》,我也在不經意間想到了我們自己,在面對他人議論或權威影響之時,我們很難保持自己原有的思想,所以,我們應該從小鍛鍊自己的毅力,這樣,才能在挫折面前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學會一門與衆不同的語言,掌握一種不同他人的藝術技藝,嘗試一次有趣的經歷,這些多麼可貴!有時,放棄真的是一種奢侈,人的一生禁得起幾次放棄?

勇於面對,逆流而上,這個“局”上既沒有選擇題,也不能悔棋,希望我們每個人,在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就堅強地走下去。

  紅與黑讀書筆記9

我最近看了司湯達的《紅與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於連這個人物,許多人都認爲他是一個不知滿足,野心勃勃的人,而我認爲於連只是順供應當時的社會——政治勾心鬥角,神聖教會黑暗墜落,資產階級新貴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在這種社會裏,那個人不想爬的更高呢?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平民青年於連·索萊爾一心想飛黃騰過人的他被聘請爲市長家老師,因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不得不到貝桑鬆神學院學習。不久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爲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爲效勞。成爲候爵的心腹,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卻被市長夫人告發,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書中的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代表基督教的黑色道袍,但我認爲紅是於連那超凡的能力和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現實社會制度的森嚴和黑暗,在當時社會往往是黑熄滅了人們的希望,而文中的於連卻是一個心機很重,野心勃勃的人,雖然這樣的人很邪惡,但是我認爲他是最容易在當時社會有一番作爲的人,他還有過人的智慧,這樣優秀的人物怎麼甘心只是一介平民呢?所謂往上爬總比消沉墮落、無所事事好。

書中的於連,他爲了自己的抱負理想——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放棄了正真的幸福,生活在黑暗奢華,爾虞我詐的社會裏,從而爲自己開闢裏一條死亡之路,但是我認爲在那時的社會,生活法則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是冷酷的,都在追求着虛榮,名利,每個人都愛虛榮名利,雖然嘴上都說它們是身外之物,但有幾個人做到了。

於連的所作所爲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僅僅是由於心靈的引導。所謂人無完人,而“完人”,不是太純潔就是城府太深,不是聖人就是傻瓜,就像我們拿到一個沒有蟲眼的蔬菜立馬會聯想起農藥一樣。

於連死了,但我相信他勃勃的雄心依然還在,紅還是紅,黑仍然是黑!

  紅與黑讀書筆記10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纔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爲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爲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

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爲德?拉?木爾候爵的祕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臺,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衆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僞的青年啊!我不瞭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爲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着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裏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裏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僞。

  紅與黑讀書筆記11

對於《紅與黑》名字的來歷,不同的人有各自獨到的認識與見解,正如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般,有人說“紅”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而“黑”則是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說“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與之相對的“黑”是瑪特爾的喪服。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執着追求幸福的熱烈的心的縮影,但這顆烈日的心卻不得不向“黑”一般殘酷的現實和社會屈服。

之所以選擇僞裝者作爲標題,是因爲讀這本書的時候便感覺在當時的那種社會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與人之間都充滿了僞裝,看似融洽的關係下隱藏的是一個又一個虛僞的謊言,正如於連對市長夫人的追求,並不是出於內心的熱忱與愛戀,而是一種報復,一種冒險,一種想要佔有世界上與他身份地位相差甚大而又格外優秀的女人的慾望,正是這種心理,使他僞裝出對市長夫人的狂戀,而成爲市長夫人的祕密情人,又是爲了日後飛黃騰達擔任家教這一低賤職位一事被發現後以類似於爲了愛情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過去的另一個僞裝。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似乎只有僞裝才能夠更好的生存,當所有的人全部都披上僞裝的外套,戴着虛假面具進行交談時,那種真誠純粹公正之人反倒顯得格格不入,因此善良的本堂神甫纔會不得不離職下臺。

大多數人認爲於連是一個野心家,是一個利慾薰心,爲了攀高枝不擇手段的人,起初只看小說內容大綱時我也把持相同觀點,但當真正進一步閱讀的時候,便覺得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的野心家,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最終卻不得不成爲統治階級犧牲品的可憐之人更爲確切些。

如果只是爲了活着,只是爲了追求名利,那麼在故事的最後,於連便不會拒絕上訴,便不會主動赴死,或許他逐夢的方式存在問題,但不可否認,於連是一個有氣節的人,所以他寧願忠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挺身赴死也絕不向他所仇視的社會卑膝求降,在我看來,他將他蜉蝣般的生命活出了星空般的燦爛。

  紅與黑讀書筆記12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爲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啓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爲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爲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侮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爲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僞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爲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書筆記13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虛僞。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裏,爲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可是在侯爵家裏當祕書時,他卻時刻小心謹慎,提醒自己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鬆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僞。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己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情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劇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己出格的愛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着,可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擇軟弱,選擇放棄。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己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愛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己,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愛情裏無法自拔。

悲劇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悲劇,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愛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