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已走過的青春隨筆

彷彿從未留下,我卻已經走過。

致我已走過的青春隨筆

我打小就被別人說成是一個長着“反骨”的小孩,也許可能我天生就是個叛逆的的人。小時候特別不喜歡上學,但是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所以我家裏人對我一直流行着棍棒教育,農村人一般很少受過高等教育,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就限於傳統式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以說我是在棍棒下成長的。

從國小到國中,“叛逆期”的出現貌似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藉口。對於上學這個問題,我和家裏的矛盾從沒停止過,抗議到妥協,就這樣我從國小到了國中。國中時,“青澀”兩個字是對我最初印象的最爲貼切的形容,小小個子,文文靜靜,說話還會紅着臉。原本應該“青澀”的小女孩經過時間和環境的洗禮早已發生了改變。

看,那個正拉着同學在班裏,走廊穿梭瘋鬧着對別的同學進行惡作劇的粉衣女孩兒;聽,那正在和老師爭吵挑刺的聲音;瞧,那個在上課時間逃課出遊的藍衣女孩兒,在她身上你還看得出她是當初那個文靜害羞的小女生嗎?

也許變化是可觀的,所以就有了不會忘卻的朋友。在這叛逆的青春期,我荒廢了學業,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在我搖搖欲墜的瞬間卻有一羣朋友攙扶着我,陪着我沒心沒肺的度過了瘋狂的“青春叛逆期”。後來慢慢地長大了,我被轉學了,七年未見,但我和我的朋友圈依然有着聯繫。

會考過後,我很榮幸的考入了縣城的高中。我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兩面派”,表面是文靜的淑女,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女漢子,也許正因爲我學會了收斂,所以我幸運的收穫了讓我青春裏不可割捨的友誼。在高中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面臨着就是怎麼樣把分數提上去,每天拼命的學習,做題,身邊留下的只有這些同甘共苦的“戰友”。也許是我的倔強不允許我放棄,我努力的做到自己最好的,我與那些一起前進的“戰友”並肩奮戰着,革命的'戰鬥中我們建立了牢靠的友誼關係,直到大學,直到現在,我們從未放棄過。

我常說對於自己當初那些叛逆的行爲感到很失望,可我的朋友卻說我的青春好精彩,隨性隨意,瘋狂的讓她們也想試一次。後來我想,經歷過便能再不言後悔,“叛逆期”沒有叛逆留下的也是遺憾。

那些或喜或憂的記憶,最後都是最有感觸的回憶。現在,站在這裏,回顧自己已經走過的青春,我很驕傲自己留下來能夠回味的歲月調劑品,青春的紀念品。

當我路過別人青春時,沒有腳印,卻不可否認我已留下痕跡。當我活在自己的青春時,所有腳印,刻錄着我留給成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