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從不關春色散文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不足三十字的絕句、頗爲簡單的情節,全詩講述的故事是一次欲尋好友而不得,臨別之時回首留戀、只見一枝紅杏露出牆頭。放眼星光熠熠、聖賢雲集的古代詩壇,此詩的作者葉紹翁恐怕並不是那麼的爲人們所熟知,故而這首詩的流傳和魅力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品牌效應”來概括,而更多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其耐人尋味的內容和意境,千年之後的我們何妨重往那扇柴扉前、對這首題爲《遊園不值》小令的獨特價值做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柴扉從不關春色散文

在這首詩歌當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記敘了訪友不得而後又由一枝出牆紅杏感悟滿園春色的全部過程,作品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友人的蹤影,然而正是這個看似模糊、令作者隻字未提的人物形象卻成爲了全詩的焦點與核心。此園是此人所建、作者和我們領略到的一枝紅杏和遐想當中的滿園春色皆因此人而生,在這次情景交融的人與園對話中,我們是與作者一起“遊園不值”的人,而那個神祕的主人則主宰了另一大重要元素——小園,千百年來我們莫不是與作者一樣徘徊在那一扇簡易的柴扉之外、想要通過“無意出牆”的一枝紅杏臆想着小園中有怎樣關不住的春色,進而推測園中的主人是用了怎樣的裝點和栽培才構建、渲染了這小園中萬紫千紅的盛景、以至於讓這番美麗連院牆都無法束縛和阻擋,至少我願意做這樣的聯想和推測。

滿心期待地來至故友的莊園拜訪,結果卻是柴扉不開,詩中前兩句描繪的事物讓每一個讀者與作者一樣都不免有幾分失落和遺憾,然而作者隨後並沒有將這種傷懷繼續下去,而是筆鋒一轉、將目光聚焦在了出牆而來的一枝紅杏以及由這一抹紅豔引發的對園中春色滿溢的遐想和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如遊園不值這般事與願違的時候比比皆是,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失望和傷感與其沉浸其中不如像作者一樣將自己的眼界放寬、把發現美的目光投射到每一個角落和瞬間,哪怕這樣的角落僅僅是牆外的一枝紅杏,哪怕這樣的瞬間僅僅是嘆惋遊園不值之餘的匆匆一瞥,生活中總有着諸多的不盡如人意,但也從來不乏喜出望外的邂逅與際遇,我們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在這首詩歌中,小園的主人並未出場,我們卻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這一切的結論和判斷都來源於那枝出牆的紅杏和由此窺測、猜想到的滿園春色。這樣的暗示和表達或許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巧合吧,我更希望這樣的'“巧合”是主人有意而爲之,如若這個小園的主人是我便一定會這樣選擇,選擇在對“陌生人”出於防範的柴扉緊閉時卻不忘了用一枝出牆的紅杏將自己愛美、愛春的情懷加以表達,而這樣表達的方式有時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佇立小園之前,這樣的場景不禁讓我想到了臥龍崗上孔明身居的那座茅庵。對於諸葛亮出山的機緣,有一部分史學家給出了這樣的假設和推理,諸葛亮雖隱居隆中卻暗中通過各種渠道讓求賢心切的劉備瞭解自己的才華和抱負,最終才促成了君主的禮賢下士和名臣的千古流芳。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必要時刻用一種所謂的“超然物外”來標榜自己、疏遠這個社會和時代,即便柴扉不便打開之時也不要忘記留一枝紅杏與他人分享自己心中的美好向往。

反覆回味這首朗朗上口又頗有深意的詩歌,在一扇柴扉、一堵矮牆、一枝紅杏構成的世界中,交融着對美的創造和對美的發現,柴扉雖已關閉,關不住來自小園主人來自心底的那抹春色,縱有院牆爲阻,我們仍一眼就可以望見那枝滿載着希望與生機的火紅杏花。當美降臨時,低矮的院牆與柴扉永遠都不會成爲它到來的阻礙,除非我們早已將自己鎖在那個麻木而怨尤的高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