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一顆清明心散文隨筆

在大衆的印象中,清明是個祭祖掃墓、追思亡者的日子。在越來越多的人把追逐物質生活的高大上作爲目標,把快節奏生活作爲習慣的當下,清明節,就像定時叫早的鬧鐘,提醒人們放慢腳步、感恩先祖,的確大有裨益。

常懷一顆清明心散文隨筆

其實,除了祭掃的習俗,清明還是個清爽明淨的'節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忍耐了整個嚴冬的沉悶,一掃霧霾的圍合,草長鶯飛,郊遊踏青,笑容與百花一齊綻放,歡聲與鳥語一齊爭鳴,五彩斑斕的紙鳶讓整個蔚藍的天空更加生動,怎不讓人興致勃發、恣意爛漫?

當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是明媚的春光,在不同人的眼裏,卻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不同的心境,甚或大相徑庭。我國古代的寒食節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紀念介子推的節日。唐代韓愈的《寒食》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而同時代孟雲卿筆下的《寒食》則是“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這也難怪,孟雲卿科場失意,過着漂泊不定、流落他鄉的生活,即便百花滿枝,也難讓他從悲苦中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與孟雲卿客觀上窮困潦倒所不同的是,時下的有些人生活中稍有挫折,便神情沮喪,什麼都看不順眼,似乎前途渺茫,一切都黯然失色。記得小時候看電影豫劇《朝陽溝》,銀環剛下鄉時意氣風發,進了朝陽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那麼新鮮可愛,“朝陽溝好地方,一輩子我也住不煩”;到了後來,懷着矛盾的心理要回城時,“下鄉時路邊的野花對我笑,現如今見了我它皺眉搖頭”。野花何其無辜,只是她前後的心境判若兩人罷了。

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的輪迴不會永遠是春天一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什麼人都能遇到,什麼事都會發生。如果沒有一顆清潔明淨的平常心,就會把不如意不順心的人和事放在顯微鏡下,桃花謝了,天空也不那麼藍了,連寵愛的小狗也不那麼乖了……

常懷一顆“清明”心,看問題處理事情就會客觀得多。世間萬事萬物,義理相通。清明,這個清爽明淨的節氣,似乎也在提醒着我們時常懷着一顆“清明”心,神清氣爽,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