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中秋節隨筆

中秋在即,眼下學校要放假。據說今年的中秋節和教師節緊挨着。很多人都在規劃着假期行程。五一可以不回家,假期亦可以不回家,八月十五乃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對於一個經常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這次的家是必須要回的。八月十五故又爲團圓節。我們當然也不例外。問題是回哪個家。按照往年的慣例,先是回我家,因爲我家離單位比較近。學生一離校,我們隨後就踏上回家的路途。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放假改在了下午。下午走親訪友,歷來很少,只好推到明天。中秋節回家,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平常可以隨意一些,但如今不能馬虎。除了月餅之外,其他的食品不是不可以送,但那些都只是配搭。

暢想中秋節隨筆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裏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相傳元末時期,中原百姓不堪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欲聯合這些人一起抗元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劉伯溫於是命王昭光製造餅子,餅子裏藏入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這才一舉推翻元朝。爲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東北地區至今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究竟月餅是否源於那個時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對家鄉的思念,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可見中秋節作爲一種傳統佳節已經深入民間,紮根於人們的心中,而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更是一種絕美的人間享受。那麼,爲何將八月十五定爲中秋節呢?或者說,爲何八月十五要賞月呢?據說八月十五成爲固定節日始於唐初,“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書太宗記》)爲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事實上,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難怪中秋節要賞月。從季節這個角度講,七、八、九月爲秋季,八月是中間月,而十五又處於八月的中間,故八月十五就稱之爲中秋節。從農業這個角度講,我們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秋天顯然是收穫的季節,收穫之後,那些東西總不能束之高閣,還是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的。於是就擬定這樣一個節日,爲的是一家人聚到一起分享秋後的收穫。該吃吃,該喝喝,不亦樂乎?

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半。過了中秋節,這一年也算是過了一大半。馬上就是十月一,元旦。時光如電,說的一點不差。月圓之時,渴望一家人聚一聚,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共同心願。就藉着這個傳統節日,把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那份牽掛和思念一併寄回家。每逢佳節倍思親,真的是這樣。不信,你去異鄉住上一兩年,舉目無親,你就知道什麼是思鄉之情,什麼叫想家,何謂鄉愁。

記得上大學那會,八月十五是不讓回家的。學校給發月餅。五仁的,棗泥的,豆沙的,水果的,真是應有盡有。吃着他鄉的月餅,就是吃不出家鄉月餅的那種味道來。我後來才明白,那些月餅不是不好吃,是看和誰吃。你那時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家裏邊的親人,就跟鬧鐘定了時一樣,不自覺的。月餅,就是要中秋吃,而且是和家人一道吃纔好,吃的是心情,吃的是那種氛圍。

他鄉的月亮不能說不夠圓,也不能說不明,可就是缺了家鄉月的那種親切、可愛——你覺得它離我們是那樣的接近——你可以說,那就是你一個人的月亮。你想要擁有就能擁有,因爲那是你獨有的感覺,可在外面就不一樣,實在沒有那種感覺。任何人都可以說,那是他的月亮,不是我的或者你的。歸根結底,那不是你我的家鄉。難怪說,月是故鄉明。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皆因那不是自己的家鄉,故連月亮也成了人家的不是?月亮,家鄉。多麼美的語言,多麼悅耳的詞彙

也許在外面住慣了的'人已經沒有這種內心的撕扯,而是習以爲常了。若不是因爲紮根在外多時,恐怕就是一種麻木。這顯然是很可怕的。家鄉之所以稱之爲家鄉,就是因爲你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那個地方,那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裏的衚衕,人家,對你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無論你走到哪裏,你都不會在心裏捨棄它們,它就像刺青一般刻在了你的腦海裏。你的身上包括你的話音乃至血液裏,都有它的存在。那裏顯然就是自己的根。如今你不回家,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與家的那份親切感慢慢就會淡化,剛開始可能沒什麼,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反而越是需要那份最初的家的感覺。如果中間一下子沒有了,這對於一個人來說就等於切斷了自己的生命之源,即失去了所謂的根。久而久之,內心的那種惶恐和寂寥就會席捲而來,頓時感覺一切都跟空了一樣,連心也是空的,如同浮萍飄在水上,沒有了着落。即使該有的都有了,心裏也會隱隱覺得缺了點什麼。這纔是真正的漂泊,心的漂泊。一旦沒有了根,幸福就會離我們遠去。不管是誰,不管在哪,都是一樣。並且最終都是要回歸到家鄉的,所謂葉落歸根。

鑑於以上種種,我極力鼓動老公他回老家一趟。老公當時應允了。可最後竟說,那也得看家裏的意思。天哪!這叫那檔子事啊!回家還得經由老家人的同意,說好聽點,家裏邀請我們,我們纔回去。我立刻就明白了話裏的意思——近鄉情怯。我想也是。這麼長時間沒回去過了,都不知道家裏的具體情況。好在,他信奉一句話: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老公的心裏是有家的,只不過被現實的表象掩蓋住了,或者說是他自己故意這麼做,爲的是不讓別人覺察出他的兒女情長來,免得被人說成是脆弱。久而久之,連他自己也感覺不出自己有回家尋根的需要了。他也被自己給騙了。這就是所謂的慣性,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需要有人從旁提醒,否則會看不清真實的內心,無異於失去自我,豈不令人擔憂?

無論如何,中秋節,我們要回家。帶上月餅,帶上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