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故鄉七月節抒情散文

城市,農曆7月15日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日子。可是,在我的故鄉贛南山區,農曆7月15日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一一“七月節”。我們那裏人稱傳統節日除春節和清明節外,一般都會把月份帶上,如“端午節”稱爲“五月節”、“中秋節”稱爲“八月節”、“重陽節”稱爲“九月節”。有的地方稱“七月節”爲“中元節”,民間私下裏常常把它叫做“鬼節”。

難忘故鄉七月節抒情散文

農曆7月初1日到7月15日,故鄉的人稱之爲“七月半”。這段時間,大人們每天都要提醒小孩不要獨自外出,不要到河裏去玩水,晚上不要出門。原因是在外面很容易碰到“鬼”。這段時間大人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鬼”故事,在他們的講述中,有“吊死鬼”、有“餓死鬼”、有“水浸鬼”、有“跳樓鬼”,稀奇古怪,恐怖至極。聽過這些恐怖的“鬼”故事,小孩子們一個個被嚇得心驚膽顫,哪裏還敢到家門之外的地方去玩耍?連晚上睡覺尿急了起來拉尿都提心吊膽,不敢起來。

故鄉的七月節很隆重。農曆7月14日就要將做飯的.粳米用水泡上,15日一大早要把泡好的米磨成米漿,米漿磨好了,女人們就把米漿倒入鍋中熬,一邊添柴燒火,一邊在鍋中攪拌,以便讓米漿中的水分更快蒸發。男人們則在這個時間段去買豬肉,買魚。肉和魚買回來後又趕忙宰殺鴨子,給鴨子褪毛、清洗鴨內臟。忙完了這些,鍋裏的米漿水分蒸發的差不多了,變成了米糕,要進一步去除水分就要更大的力氣了,這時女人就去洗菜,切菜,洗魚,切肉,男人就拿起鍋鏟不停地在鍋中翻攪米糕,直到米糕不粘手了就起鍋,然後將米糕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再把米果放入蒸籠裏蒸。這時候,屋子裏便瀰漫着濃濃的米果香味。在米糕出鍋的時候,精明的小孩子聞到了香味,便猴急地站到了做米果的案桌前,一邊吞嚥着口水,一邊眼睛直鉤鉤地盯着米糕,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洗乾淨手,幫着做米果,此時,男人就會扯下一塊米糕,在手上搓一搓,搓成長條形,分發給嘴饞的孩子們。米果蒸好了後,便煮鴨子煮豬肉,鍋裏盛上半鍋水,把一整個鴨子連頭帶腳,豬肉是半肥半瘦一斤以上一大塊一起放入鍋中。煮熟後,女人接着炒菜,做午飯。男人便去“敬神”,或者叫“祭祖”。

所謂“敬神”或“祭祖”,實際上是將一張長條桌子或飯桌放在大門口,將煮熟的鴨子、豬肉,還有米果,盛在瓷盤裏,擺放在桌子上,放上幾個酒杯,倒上酒,再放上一個香爐,點燃線香和蠟燭,有的人家會在香案上擺放先人的遺像,然後打爆竹、燒紙錢(冥幣),接看,老人、大人帶着小孩朝香案作揖行禮,這時,老人口中唸唸有詞,祈禱先人在那邊過得好,希望先祖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敬神”或“祭祖”儀式結束後,一家人快快樂樂圍坐在飯桌上,高高興興享受着節日大餐。爺爺奶奶坐上席,小孩坐兩邊,父母則與爺爺奶奶相對而坐。飯桌上菜餚豐盛,還有酒,自己家裏釀的糯米酒。七月節一般是不請客人來家裏的。吃菜喝酒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順便講一些祖先的故事。如果正好回憶起了他們父母的事,老人往往淚流滿面,哽咽不止,小孩子們心情便跟着沉重起來……

現在回想起來,故鄉的“七月節”實際上跟清明節的主題是一樣的,是一個尊宗敬祖,傳承中華孝道文化的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