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優美散文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下面給大家分享中秋節優美散文,歡迎閱讀!

中秋節優美散文

  中秋明月寄相思

晚飯後獨自站在窗前,眺窗遠望,一輪圓月正從天際冉冉升起,柔弱的月光放佛懂得我的心思,柔情似水般的瀉下一窗的溫暖。月兒時而在風的吹動下抖動着微弱的青光,撫弄着我的臉龐,緩緩地在地面流淌;時而含羞藏身遮隱雲間吐露着多情的愁綿,撩撥着我的思緒,靜靜的在心中蔓延,勾起了我對已故親人的回憶。

————【題記】

中秋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舉家團圓的日子。可是在這月光交織的美好夜色中,有多少的離愁,多少的傷感,多少回憶縈繞在心頭,此事古難全。月至中秋,風輕雲淡,月光如水,靜謐中透着清涼,月兒踏着年輪斑駁的痕跡,從歲月滄桑的輪迴中,散着淡淡的柔光,在夜的瀰漫下姍姍而來。實現着月如鉤,圓如鏡的轉換,享受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那份執着和安逸。

那月中的嫦娥也在月圓時期盼着親的牽絆、愛的纏綿。她手拿蒲扇,翹首蹙眉,溫婉含羞,她身着長裙,衣闕翩翩,懷中抱兔。揮舞着那盈盈長袖,在光影中翩翩起舞,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眼光中無不浸滿留戀,蹙眉中無不帶着眷戀。那滿滿的相思,從新月到滿月,從滿月到新月,周而復始,從未間斷。羨慕人間的溫情,留戀親人的團聚,那情思如涓涓的月光飛瀉而下,那眷戀如浩蕩的情懷蔓延悠長。

靜立窗前,月也朦朧,夜也朦朧,整個夜幕如一層層薄薄的霧紗被月光籠罩着,透過清淡的幽光,映射出自己靜逸的身影,慢慢浮動。夜靜的出奇,隔着捲起的窗櫺,有風輕輕的拂過,薄霧在月光的搖曳下,撒下一地呢喃,散出淡淡的清香。不知是風吹動了月光,還是月光隨風飄舞,不知是風經不起月色的誘惑,還是月色抵不住風的纏綿,在夜色中蕩起片片的漣漪,如夢如幻,分外妖嬈。

窗臺上開滿紅色小花的刺梅,簇影歪斜,含情的張開小嘴,沉醉在月光柔情的懷抱裏,在默默的囈語。靜謐的月光帶着清涼,多情的風兒擁着月光,從窗櫺的縫隙鑽了進來,那陣陣的清爽,那絲絲的寒意,把我的心兒顫動,把我的心兒照亮。恍然間觸動了我翻騰的思緒,讓我的心中泛起莫名的惆悵,讓我的思緒在回憶中陪着月色一起沉醉。

此刻,我多麼想用我自己手中的筆來記述,我多麼想用我溫暖的身軀去感知,我多麼想用模糊的影像來追憶。在這月圓之夜,在這情動之時,我拉滿了相思的箭,把回憶射向那個讓我記憶的童年。

記憶中的中秋,我都是和我的曾祖父一起度過的。紮根故鄉的泥土,守着故鄉的圓月,而不能和遠離家鄉的父母團聚,每每中秋月圓之夜,無不望穿秋水,舉頭邀明月,佳節倍思親。可是爲了老人有個幸福的晚年,爲了老人不再孤獨,我毅然選擇了遠方,陪伴在太爺的身邊。

時過境遷,年已四十不惑,曾祖父的音容笑貌還時常縈繞在我的眼前。記憶中的曾祖父,總是帶着微笑和藹可親,總是戴着一個瓜皮氈帽,他中等身材,雖然年事已高,但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又濃又黑的眉毛,圓潤的臉頰泛着紅暈,額頭歷經滄桑爬滿了深深淺淺的皺紋,深檔的羊皮褲,褲腿用黑色的繃帶扎着,身體略顯臃腫,腳穿黑色大絨家做布鞋,白帆布長筒襪,身體硬朗,聲音渾厚,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活力,午後一壺清茶,半導體中一段晉劇是他永遠快樂的陪伴。

他有好吃的總是留給我,他總是對我說,太爺年紀大了,咬不動了,你吃吧。其實我知道他那是溺愛自己的重孫,不想讓他的重孫因爲吃不好和不開心,而思念遠在外地的父母親。

每到放學歸來,太爺總是把飯做好,從來都是飯等人,而不是人等飯。太爺年歲大了,吃不了硬的飯菜,總是要把菜燴的綿綿的,燉肉,總是要把肉燉的爛爛的,以至於現在我的吃飯習慣都喜歡吃綿綿的、爛爛的飯菜。晚上睡覺前,老人怕費電,老是抹着黑睡覺,我總是在枕頭下能摸到糖塊,老人的溺愛,使得我的牙早早的就壞掉了。

每年的中秋節,鄉村裏會打月餅的老師傅,早早就盤起了泥竈,家家戶戶用自己田地裏生產的胡麻油、白麪和白糖到老師傅哪裏排隊做四油四糖的月餅。太爺也不例外,早早就準備上了,把打回來的月餅,放在磁做的小甕中,用擗子蓋住保持月餅原有的溼度。可沒等到中秋節,就已經被我偷吃的差不多了。

在和太爺相處的時光中,有溺愛也有嚴厲,太爺總是擔心怕因爲自己而把我的`學習和人生耽誤。他總是說,做什麼要自食其力,使我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的個性,別看我歲數小,我和太爺一起撒肥、抓糞、搖耬,拉動子,鋤草,間苗,我無所不做;他總是說,要孝敬雙親,尊敬老人,使我從小就培養了孝的觀念。

現在太爺已經早已離我而去,我凝望着天上的月光,細數天邊閃爍的星辰,我彷彿窺見了他昔日辛勤勞作的身影,我彷彿又回到了他那個古老陳舊的四合院。多年的往事被重新憶起,怎能不讓我充滿對太爺的懷念,他永遠紮根在我的心靈深處,讓我難以忘懷。

此時,我多想還依偎在他的身邊,傾聽他的教誨,我多想做一朵蓮花,在中秋夜爲他盛開,用荷葉包裹的可口的月餅,送到他的嘴邊讓他品嚐,而他卻永遠的離開了我,長眠在那片綠樹環繞、青草遍地的墳丘,永遠不再醒來。輕輕地擦掉淚水,唯有爲太爺彈撥一曲中秋月夜相思曲,寄託我的思念,唯有爲太爺唱一首花好月圓情滿懷,傳去我的哀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情釋明月中秋夜,花好月圓寄相思。

  又是一年中秋時

每天過着一樣的日子,日升日落。簡單而忙碌的生活竟會讓自己忘記去品觀月盈月缺。終在一日的午後被撲面而來的香喚醒,久違的感覺倏忽而歸,這是桂花的香!哦,又是一年中秋時。

立秋有些時日了吧,還一直沒有秋高氣爽的感覺,到是連天的陰雨平添了許多綿延的愁緒。今兒,天猛的放晴了,傍晚過後弦月半彎,和着一陣陣的桂花香味,挽着關於中秋的情懷讓思緒從那些天的雨中開脫出來,轉身走入有關月的情境。每到這個時節,都會不免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詩人一生坎坷、仕途不暢,而這首千古絕唱另多少後人在無數個月圓月缺的日子吟詠,也用這種方式把詩人祭奠。天上的月兒,圓缺有時。地上的紅塵,也在悲歡離合中往復。詩人亦如此,詩意自酣暢。“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詩人應該沒有料到,醉書至兄,竟成爲後世對情意的不朽思念。

中秋就是讓人心生思念的吧,否則它又怎麼會中居古代曆法中的孟、仲、季三部分呢,它似乎在顧盼,也是在等待,等待迴歸的圓滿。這個時節,人們總是讓思念越來越濃,路途的旅人,他鄉的遊子,無論學業是否有成,仕途是否有望,都懷着一顆同樣的歸心,在月圓時,與親人舉杯望月。所以在古代,當歸鄉的路遙不可及時,有泛舟淺唱,有對酒當歌,都是發泄這一腔情愫吧,都付於月,在這中秋。

愈是月滿西窗,愈是留戀詩詞之美。正如李白可以豪放盡釋,舉頭一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想必沒有科學考證的年代,自然的景象,宇宙的神奇會更加賦予玄妙與美。有時,神祕便是美。其實,更美的是詩人的情懷,灑脫與不羈總可以超然物外,令現代人所不及。如清月,浩浩高空,靈心自居。只是未知這人間恰逢中秋時節,可否真有一縷香,直入月宮?是否真有一份情,能讓月輝帶露?好在,現代的我們有了古人未曾聽聞的高科技設備,可以讓思念越來越短,可以讓團聚越來越多。

滿是桂花香氛的長街,人們甜蜜的品着中秋,說着團聚,秋的果實墜滿枝頭。所有的團聚都讓人心生溫暖,團聚是情感的擬補,是親情的融匯。總是感覺中秋是可以把友情暫時擱置的,而讓終日因忙碌而疏忽的親情儘可以在團聚的酒杯裏沉醉,雖然沒有詩詞之唯美,然卻伸手可觸。今夜,月兒未到正圓時,但也無需像古人一樣,把思念變成痛,浸成詩。只需輕擡你的腳步,把快樂的心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