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抒情散文

大自然的確是個極偉大的醫生。何以見得?

走進大自然抒情散文

請聽黃庭堅的一首小詩。詩曰:“百痾從中來,悟罷本無病。西風將小雨,涼入居士徑。苦竹繞蓮塘,自悅魚鳥性。紅妝倚翠蓋,不點禪心淨。”

請注意詩中的“百痾從中來”即“百病都從心裏來”一句和詩中的“悟罷本無病”一句,這兩句皆極有份量!換言之,心中無病是重要的,而且,只要心中無病,即便真的有了病也能因心境極好而大病化小,小病化無。尤其引人關注的是,詩中還寫了大自然的美妙,這無疑是個極重要的`啓發:走進大自然妙趣無比!

不信請再聽另一首宋代的小詩。詩曰:“靜中與世不相關,草木無情亦自閒,挽石枕頭眠落葉,更無夢魂到人間。”意思是說,人們應該努力追求心的寧靜——正如在枕石而眠落葉撫慰的悠然閒適中,是完全可以做到“超然物外”的,而既然忘記了世間的熙攘爭紛,憂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關在了門外,如此“無病”,豈不大妙?

於是想起了少林寺景區初祖庵的一幅對聯:“佛堂無燈憑月照,庵門不鎖待雲封。”

不是嗎?與我們這些俗人比,僧人們的生活的確太清苦了,粗茶淡飯,老布納衣,全無貴族氣派,但他們卻與大自然相依,月照則光明滿地,雲來則錦繡纏身,悠然而無憂。尤其妙的是“庵門不鎖待雲封”一句,能使人頓生感慨,這白雲做鎖的意境,不就是那種“白雲深處有人家”、“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空靈寧靜嗎?真佩服這些選中了青山幽壑的僧人,如此遠離塵世,豈不是高明之極?

記得李翱有詩:“選得幽居愜遠情,終年無送也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望月披雲笑一聲。”是的,遠離鬧鬧嚷嚷、沸沸揚揚,自由得像風,多豁達,多自在!

於是突地想起了盧梭的名言:返回自然。

這“自然”的確是個最好的夥伴,而奢靡的現代豪華又肯定有點矯揉造做,因此,走進自然,的確是一種最妙的解脫——從煩惱中解脫,從世俗中解脫,活潑走向輕鬆明朗,豈不正是一種大智慧?

有句古話,無欲則剛,此言頗值得品味,不是嗎?欲與愁是成正比的,你老是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玩藝兒,你也就肯定會有許多“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揮之難去的憂愁。既然如此,何不學學古人或僧人,在屬於我們自己的雙休日裏,走出煩憂,走進美好的大自然。

心靜無憂,寧靜致遠,那麼,哪裏纔有迷人的靜?

答日:鄉野,水邊,山巒,綠地……

想悠閒嗎?不妨拜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