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葡萄說葡萄甜散文

人不能死於盲從,不懂得懷疑一切的人,眼睛裏永遠都無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甜散文

——題記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也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這也許就是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品味吧!但他們卻不知道這都是由於極度心理造成的,是嫉妒與憎恨之心戰勝了身體中的味覺。

其實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爲應包含以下幾方面:

歷史態度不同。在沒有吃到葡萄酒對葡萄下定義的人分爲兩種:一種是內心充滿了理想主義,充滿了對未來的嚮往,是一個樂觀主義者,而亮一種則是將人生觀與價值觀統統化爲假惡醜,爲何他們沒有見到真善美的內在意蘊呢?這就要追溯到上千年的遠古時代了。

縱觀華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諸子們有的提到了人本來是善的,並且孔子在《論語》中一直倡導“仁”的思想,那麼又是什麼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概念呢?還要回歸與歷史中。在歷史中,戰爭與硝煙幾乎連綿不斷,情感之間的交織更是令人惆悵,正是這些上帝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最終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人們經過歲月的坎坷與蹂躪已經招架不住內心創傷的再度出現,人們開始用一冷的面具來武裝自己,讓自己內心中的虛僞,嫉妒、仇恨等思想的種子在心田裏萌芽,根深蒂固,加深的吸收汲取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如每個人本身存在的勤勞勇敢和堅毅的智慧。這樣最終會使人類衰竭。

而現代社會人們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有些人還保存着“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理念,但有些人卻能以清晰的大腦去理智的分析這則俗語,瞭解在接觸他之後他對我有沒有危害,它能給予我深刻的啓迪,還是一個引導我走向萬丈深淵的魔道。所以有些人帶着面具看世界,對人生下的定義自然也與衆不同。

第二,對社會的態度不同。由於社會的階層壓迫使現代社會的人麼生活大致分爲三個階層。一個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真正注重靈魂生活的人甚於去思考、去探索、區發現、去總結,他們總是喜歡逆流而行。俗語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僅則退”正是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提高,不斷創新。創造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辦法,不輕易相信歷史。雖說他們是經過一代代人流傳下來的經典,但事實上呢?愚公說,要挖山,我們卻都在遷移;蘇秦說,要頭懸樑,錐刺股,我們卻都在玩自戀。李白說,鐵棒也能磨成針,我們卻學會了眼觀八方,耳聽六路。一個美國學家說,青蛙會被慢慢加熱的水燙死,而事實是,水一旦加熱到一定溫度,青蛙就會聰明的猛然跳出,這支特立獨行的青蛙,勇敢地用自己敏捷的姿態,挑戰了經典對於當下的價值。

因此,人們首先要明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理念是片面的。那爲什麼不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甜呢

很自然,這就是如果人們都認爲自己的是最好的,那麼就不會認爲別人的“葡萄”是甜的,而錯過自己的甜葡萄,也就是說不要輕易相信古人流傳下來的經典是“甜”的',而自己的獨特見解是“酸”的,包括“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那樣中華文化的全部內在將毀於一旦。那樣人類就沒有、甚至失去了發展,進步。這也是要告訴我們以積極樂觀正確的態度對待歷史人生是最佳的。

人不能死於盲從,不懂得懷疑一起的人,眼睛利用遠東無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這樣的“人才”就是你進化論而行,視時代發展而不順,連青蛙都在進化,何況是人類。這個世界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真理,更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經典。如果一個經典能“善渡”所有人,那豈不成了一種衆人精神上的迷信?

所以對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說法人們應該保持一個正確的態度,讓快樂的種子在內心萌芽,讓快樂的天使伴你走過人生最燦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