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範文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爲你整理的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範文,希望對您有用。

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範文
  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範文1

東漢末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公元200年,袁紹帶大軍討伐曹軍。袁軍攻下了黎陽,渡過黃河,包圍了白馬。曹操先派一支人馬到達黃河,假裝要渡河,袁紹聽到消息後,急忙派兵阻攔。曹操趁機帶兵突襲白馬。將袁軍殺了個措手不及,一舉解除了白馬之圍。

袁紹聞訊,氣得雙腳跳。派醜文帶領6000騎兵渡河追擊。而曹軍當時只有500多名騎兵,形勢十分危急。在這危急關頭,曹操命令衆將士解下馬鞍,放開戰馬,把武器丟在路上。不久,醜文帶兵趕到,見曹操丟掉的戰馬;武器後,紛紛下馬搶奪。曹操看到後,一聲令下,埋伏的500騎兵一起衝出。袁軍來不及抵抗,潰不成軍,文丑也被俘獲。

袁紹又命士兵堆土山;建高臺,在上面將箭射向曹軍。曹軍制造出一種霹靂車,發射石頭推毀高臺。袁軍開始半夜挖地道,企圖突襲曹軍。曹軍發現後,切斷了地道。

曹軍糧食不足,想退兵,但被勸阻了。許攸建議袁紹燒了曹軍的糧食。袁紹不聽,還把許攸罵了一頓。於是,許攸投奔了曹操。許攸說:“我軍糧食很少,咱們把敵軍的糧草燒光吧!”“好!”曹操說。曹軍裝成袁軍混進了敵軍的糧草庫,一把火把整個糧庫燒光了。袁軍只好退兵。

在這場強弱分明的戰鬥中袁紹爲什麼會輸?我認爲有三點:第一點是袁紹不採納屬下的建議,這是袁紹最大的敗筆,主要體現在兩處:第一處是在戰前,袁紹不聽田豐、沮授的話執意開戰。第二處是在曹操率大軍進攻烏巢之際,袁紹不聽張郃,高覽之言,進攻曹操大營,而不救烏巢,致使張郃,高覽叛變,讓袁紹的戰事雪上加霜;第二點是袁紹指揮不利,導致顏良、文丑過早被關羽斬殺,以至於最後無將可用;第三點是袁紹不能夠充分信任其手下,導致許攸叛變,唆使曹操派兵火燒烏巢;當然,曹操獲勝的原因也有兩點,第一點是他能穩定軍心,第二點是曹操能知人善用,最終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戰向我證明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俗語。我們要向這一戰中的曹操學習,知人善用,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篇二

“人才之盛,莫過三國”這是清朝詩人趙翼所說的,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幾句話中表現了三國時期人才的多與精。三國人才多得很如孫權方面有的周瑜、張昭、陸遜等人,曹操方面有典韋、郭嘉、荀攸等人,劉備則有萬人不敵的五虎將與如同神的化身-孔明。他們都是三國中,最後能形成鼎足之勢共立天下的。他們都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其中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都,自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等人,佔據了兗州、豫州、徐州。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難以避免。

最初的形勢是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衆,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主要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爲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

建安四年,張繡聽從賈詡的勸告,歸降曹操。劉表缺乏決斷,兩不相幫。曹操用衛覬之計,鎮撫關中。這一年,曹操屯兵官渡,以防衛許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兵,擊破已經背叛且交結袁紹的劉備于徐州,生擒並招降關羽,旋即還軍官渡。袁紹遲疑不決,失去夾擊曹操的良機。 二月,袁紹率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進軍黎陽,準備渡河,同時派遣顏良進攻白馬。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計,聲東擊西,佯裝欲於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西向,實則輕兵突襲白馬,令顏良措手不及。此戰關羽陣斬顏良。白馬之圍已解,曹操遷移民衆,沿河西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騎兵解鞍放馬,將輜重丟棄。文丑與劉備帶着五六千騎兵先後追至,士兵們分取輜重,逐漸混亂。曹操以五百餘騎,乘機進攻,斬殺文丑。此後,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關羽復投劉備。

官渡之戰正打的火熱時,江東孫策想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汝南黃巾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爲曹仁擊破。八月,袁紹不聽沮授持久作戰的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爲屯,東西數十里。 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命人制作霹靂車,事實是投石車。袁軍又掘地道,曹軍就挖長溝。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

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爲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爲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令徐晃等人騷擾袁軍補給線。

十月,袁紹派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宿於距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沮授建議增派蔣奇率部於側翼掩護,袁紹不從。許攸獻計輕軍夜襲許都,也不被採納;其家屬犯法下獄,許遂與袁決裂,轉投曹操。曹操光着腳出來迎接,問計於許攸。許攸告訴曹操,袁軍輜重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守備不嚴,勸他輕兵破襲,則袁將自敗。

曹操當機立斷,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營,自領步騎五千人,僞裝成袁軍,人銜枚馬縛口,攜帶柴草,從小路夜行,迅速趕到烏巢,縱火圍攻,淳于瓊部驚慌混亂。拂曉,淳于瓊才發現曹操兵少,出陣反攻,曹操率軍突擊,淳于瓊又退守營中。袁紹得知軍情,只派輕騎救援淳于瓊,而命令張郃、高覽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營。張郃認爲,烏巢戰場纔是戰局關鍵,應全力救援,袁紹不聽。援軍迫近烏巢時,曹操鼓舞士氣,集中兵力,先斬淳于瓊,再破援騎,將袁軍物資全部焚燬。

消息傳至官渡前線,張郃、高覽率部降曹。於是袁軍完全崩潰,袁紹與長子袁譚渡河逃走。 官渡之戰,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紹主力精銳盡失,元氣大傷,已無力與之爭衡。此後,袁軍節節敗退。建安七年,袁紹憂病而死。其後,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乘亂進取,終於平定北方。

整個官渡之戰打了一年多,許多人都大掉眼鏡,包括孔子的後人孔融、孫權等人。這一戰表現了曹操的勇敢、智慧。從友好到敵對,曹操、袁紹之間矛盾的表面化,是從據有兗州之後開始的,終於導致了矛盾的激化。通過官渡曹勝袁敗的戰爭,這個矛盾才最後得以解決。從兗州到官渡,顯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關係,在許多鬥爭中,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敵”、“友”之分是隨着利害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轉換的。

  官渡之戰讀書筆記範文三

這兩天看《三國》官渡之戰,談些體會。

先來說一說《三國》的好話,免得那些愚忠《三國》的人不爽,說我不寬容、專門挑刺什麼的。

一是戰爭場面確實拍出氣勢,天昏地暗,戰車滾滾,箭雨紛飛,的確有點史詩大片的味道,不管怎麼說,這點不能否認。當然,我還是堅持我自己的觀點,從整體上看,《三國》還不能說是史詩劇,不能算是一部理想的電視劇,爲什麼這麼說?看看本文後半部分對“連環奸計”的分析就知道了。

也許有的三國迷會考證出這個什麼陣、什麼陣的,還有什麼兵器什麼的,歷史上沒有,古代打仗不是這樣打法的,等等,對於這種癡迷三國的觀衆和他們的觀點,我們應該抱寬容、欣賞的態度。我也是文史科班出身的,他們帖子裏講的那些道道,有的我還真不知道。看他們的帖子,增長了不少知識,受益匪淺。但如果藉此把《三國》批得一無是處,我也不贊同。《說岳全傳》、《隋唐演義》、《楊家將》等等,裏面這個陣那個陣,也很精彩,歷史上確有書裏描寫的那些陣法、那些兵器嗎?如果以兵器、陣法是不是符合史實來判斷文藝作品的成敗,那中國古代戰爭演義小說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

二是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袁紹祕書班子被精簡。原著袁紹手下祕書班子有一班厲害的謀士,在《三國》中被精簡了,只剩下許攸、郭圖、田豐等人。這讓許多三國迷感到失望,他們希望《三國》能一一展現他們熟悉的人物,心情可以理解。說實話,我開頭也很難接受這種事實,但從電視劇創作、欣賞和製作成本的角度來看,這種精簡可以理解。畢竟在袁紹還不是三國的重頭戲,這樣安排減去了一些枝蔓。在原著中,田豐和沮授命運相似,因此可以在《三國》中合二爲一。許攸是比較關鍵的人物,後面有用處,所以要留着。《三國》的郭圖身上則有着逢紀的影子。

不能接受又不能理解的是曹操手下祕書班子被精簡。《三國》主創團隊強調曹操陣營是本劇主角,但不知曹操手下祕書班子爲何也被精簡了幾個?象賈詡等,而且許多人喜愛的郭嘉的戲份也減掉了不少,曹操的幕僚們大多聰明睿智(除了蔣幹),各具丰采。如果這樣的幹部隊伍都保留着,不是更好地體現了曹操陣營人才濟濟、智士雲集的優勢和長處嗎?不是更好體現了曹操愛惜人才、善於使用人才的智慧、氣魄和風度嗎?讓這樣一些聰明能幹的幹部下崗,真的是難以接受、難以理解。

三是一些情節如田豐之死這一段拍得比較成功。

現在談談非常不好的觀感。

首先,官渡大戰前,曹袁會面喝茶。

不知爲什麼,這種情節安排有點俗,是不是因爲現在喝茶成了一種風尚,進而也成爲一種創作的套路?

喝茶是有點俗套,但是兩邊金戈鐵馬,戰旗獵獵,真個是“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而這邊廂,兩邊主帥戰前喝茶,畫面拍起來也很美,雖然讓人感覺有點矯情,但很有情調。

當許攸勸袁紹不要應邀前往喝茶時,袁紹不聽,說什麼這一戰必將青史留名,一定要去。我心想,這一戰,《三國》編導創作的這個袁紹真的是青史留名了,因爲他和宋襄公一個腔調。

再一個,“連環奸計”。喝茶就喝茶,喝完拉倒,接着開打就是了,偏偏又來什麼噁心的“連環奸計”。爲什麼說噁心呢?

“連環奸計”之一:奸商陰招讓對手變傻。兩邊將士都在那裏摩拳擦掌,等着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功立業,而兩個主帥則在那有一搭沒一搭地胡扯皮。最可恨那曹賊還把皇帝當籌碼,只可憐袁本初象個受騙上當又無處維權的消費者。